王旭高

《王旭高臨證醫案》~ 卷之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3)

1. 暑邪門

溫,暑邪挾積,身熱腹痛,先與疏達。

香薷,川樸,花檳榔,砂仁,藿梗,蘇梗,赤苓,焦六曲,陳皮,通草

又,腹痛拒按,當臍有塊,壯熱無汗,舌苔黃膩,氣升煩懊。防其發厥。法以表裡兩解。

柴胡,淡芩,枳實,赤苓,赤芍,半夏,元明粉,生大黃

又,投大柴胡湯法,下出碎塊溏糞兩次。腹痛不減,煩懊不安,氣升嘔逆,舌苔黃燥。食積填塞陽明,暑邪內走厥陰。防其昏厥。擬以泄厥陰,通陽明。

川連(吳萸炒),楂炭,淡豆豉,黑山梔,栝蔞仁,當歸,龍薈丸(三錢,絹包煎),枳實,蘇梗,木香(三味磨沖)

外敷方:

蔥(一把),鹽(一杯),丁香(一錢),飛面(三錢)

打爛,敷痛處。此四磨飲合小陷胸、梔豉、左金合劑。疏通氣分,泄肝化積。再用外敷法,其氣有不通行者乎!

淵按:暑必挾濕,濕為陰邪,最能阻礙陽氣。故暑濕病多脘腹痞痛,積滯內阻,暑濕之不化,實由氣機之不通。下而痛仍不減,乃未得辛通之藥,中焦痞滯未去耳。

丁,暑乃鬱蒸之熱,濕為濡滯之邪。暑雨地濕,濕淫熱鬱,惟虛者受其邪,亦維素有濕熱者感其氣。如體肥多濕之人,暑即寓於濕之內;勞心氣虛之體,熱即伏於氣之中。於是氣逆不達,三焦失宣,身熱不揚,小溲不利,頭額獨熱,心胸痞悶,舌苔黃膩,底絳尖紅,種種皆為濕遏熱伏之徵。邪蘊於中,不能外達,亦不下行,頗慮內閉之變。

擬以梔豉上下宣泄之,雞蘇表裡分消之,二陳從中以和之,芳香宣竅以達之,冀其三焦宣暢,未識能奏功否。

淡豆豉,黑山梔,通草,半夏,菖蒲,鮮荷葉,六一散,薄荷,赤苓,竹茹,蔻仁(研,後下)

吳,勞碌之人,中氣必虛。暑濕熱穢濁之氣,自口鼻吸入氣道,滿布三焦,雖舌苔滿布,而胸無痞悶,非邪伏膜原之比。重濁之藥,徒傷中氣,與濕熱瀰漫之邪無益。今交五日,神氣似清而渾,恐其過候有耳聾、神迷、呃逆等變。為治之法,且以芳香理氣逐穢再議。

刀豆子,鬱金,澤瀉,石菖蒲,杏仁,栝蔞仁,陳皮,滑石,香薷,桔梗,北沙參,赤苓,藿香,佛手,鮮荷葉,鮮佩蘭葉

顧,久處南方,陽氣泄越,中臟常寒,慣服溫補。現患溫瘧,及今旬日。舌尖已紅,根苔滿白,便泄稀水,兼有蛔蟲,渴不欲飲,口中甜膩,皆是濕遏熱伏之象。就錫邑治法,葛根芩連是主方。若合體質而論,似宜溫中滲下,清上解肌,擬用桂苓甘露法,試服之以觀驗否。

生石膏(三錢),豬苓(三錢),澤瀉(錢半),肉桂(三分),滑石(三錢),生茅朮(一錢),茯苓(三錢),藿香(一錢),通草(八分),木香(四分)

又,照前方加北沙參五錢。

丁,咳嗽已久,近患時溫之後,原氣未復,又感暑風,閉其汗孔,身復發熱。法當先理暑風,用輕劑宣上。

白話文:

暑邪門

暑熱夾雜積滯,身體發熱腹痛,應先疏通達氣。

處方:香薷、川樸、花檳榔、砂仁、藿梗、蘇梗、赤苓、焦六曲、陳皮、通草。

腹痛按壓時疼痛加劇,肚臍周圍有腫塊,高燒無汗,舌苔黃厚膩滯,氣往上衝,煩躁不安。需預防厥逆。治療方法為表裡雙解。

處方:柴胡、黃芩、枳實、赤苓、赤芍、半夏、明礬、生大黃。

服用大柴胡湯後,排出碎塊狀稀便兩次。腹痛未減,煩躁不安,氣往上衝嘔吐,舌苔黃燥。食積堵塞陽明經,暑邪內侵厥陰經。需預防昏厥。治療方案為瀉厥陰,通陽明。

處方:川連(用吳萸炒)、山楂炭、淡豆豉、黑梔子、栝樓仁、當歸、龍薈丸(三錢,用絹布包煎)、枳實、蘇梗、木香(三味藥磨成粉沖服)。

外敷方:

蔥一把、鹽一杯、丁香一錢、飛面三錢。

將以上藥物搗爛,敷於疼痛處。此方相當於四磨飲加小陷胸湯、梔子豉湯、左金丸的合方,具有疏通氣機,瀉肝化積的作用。再配合外敷,以防氣機不通。

按語:暑邪必夾雜濕邪,濕邪屬陰邪,最容易阻礙陽氣。因此暑濕病多見脘腹痞痛,積滯內阻,暑濕不化,都是由於氣機不通造成的。瀉下後疼痛仍然不減,是因為還未用到辛溫通利之藥,中焦痞滯未除。

暑邪是鬱積的暑熱,濕邪是濡滯的邪氣。暑雨天氣潮濕,濕熱交蒸,只有體質虛弱者才會感受此邪,或者本身就已有濕熱的人更容易感受暑邪之氣。例如體型肥胖、濕氣重的人,暑邪就容易藏在濕邪之中;勞心耗氣的人,暑邪就容易藏在氣血之中。於是氣機逆亂不通,三焦氣機失調,身體發熱而不消退,小便不利,額頭獨熱,心胸痞悶,舌苔黃厚膩滯,舌根紅絳,舌尖紅,這些都是濕邪遏制,暑邪伏藏的表現。邪氣鬱積於內,不能外達,也不能下行,很擔心會出現內閉的危象。

治療方案是用梔子豉湯上下宣泄,雞蘇散表裡分消,二陳湯調和,芳香藥物宣通竅位,希望三焦通暢,但不知道能否奏效。

處方:淡豆豉、黑梔子、通草、半夏、菖蒲、鮮荷葉、六一散、薄荷、赤苓、竹茹、蔻仁(研磨後再放入)。

勞碌之人,中氣必然虛弱。暑濕熱穢濁之氣,從口鼻吸入氣道,瀰漫於三焦,即使舌苔厚膩,卻沒有胸悶痞塞,這與邪氣伏於膜原的情況不同。使用峻猛的藥物,只會損傷中氣,對濕熱瀰漫的邪氣毫無益處。現在已經發病五天,精神狀態看似清爽但又混濁不清,恐怕病情變化,出現耳聾、神志不清、呃逆等症狀。治療方法,還是應該用芳香理氣逐穢的藥物。

處方:刀豆子、鬱金、澤瀉、石菖蒲、杏仁、栝樓仁、陳皮、滑石、香薷、桔梗、北沙參、赤苓、藿香、佛手、鮮荷葉、鮮佩蘭葉。

長期居住南方,陽氣耗散,中焦常虛寒,平時習慣服用溫補藥物。現在患溫瘧已有十天。舌尖紅,舌根苔白厚,大便稀溏,還有蛔蟲,口渴但不想喝水,口中感覺甜膩,都是濕邪遏制,暑邪伏藏的表現。參考錫邑的治療方法,葛根芩連湯是主方。但從體質方面考慮,似乎應該溫中滲濕,清熱解表,擬用桂苓甘露飲,試用觀察療效。

處方:生石膏(三錢)、豬苓(三錢)、澤瀉(一錢半)、肉桂(三分)、滑石(三錢)、生茅術(一錢)、茯苓(三錢)、藿香(一錢)、通草(八分)、木香(四分)。

再加:照上方加北沙參五錢。

咳嗽已久,近期患時溫病後,元氣未復,又感受暑風,汗孔閉塞,身體再次發熱。治療方法應先處理暑風,用輕劑宣通上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