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臨證醫案》~ 卷之三 (4)
卷之三 (4)
1. 三消門
李,稚齡陽亢陰虧,一水不能勝五火之氣,燔灼而成三消,上渴,中飢,下則溲多。形體消削,身常發熱。法當壯水以制亢陽。
大生地,川連,麥冬,知母,五味子,茯苓,生甘草,生石膏,牡蠣,花粉
又,夫三消,火病也。火能消水,一身津液皆干。惟水可以勝火,大養其陰,大清其火,乃治本之圖。病由遠行受熱,腎水內乏,當救生水之源。
大生地,沙參,五味子,麥冬,牡蠣,西洋參,桑白皮,蛤殼,天冬
白話文:
李,年紀輕輕就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就像一滴水無法熄滅五把火一樣,熱氣灼燒導致三消,上焦口渴,中焦飢餓,下焦小便頻多。身形消瘦,身體經常發熱。應該用滋陰的藥物來抑制過盛的陽氣。
生地黃、川連、麥冬、知母、五味子、茯苓、生甘草、生石膏、牡蠣、花粉。
另外,三消是火熱的病症。火能蒸發水,全身津液都會枯竭。只有水才能剋制火,大量滋養陰氣,清熱瀉火,才能治本。如果病因是遠行受熱,導致腎水虧乏,就要救治腎水的源頭。
生地黃、沙參、五味子、麥冬、牡蠣、西洋參、桑白皮、蛤殼、天冬。
侯,脾胃虛而有火,故善飢而能食;肝氣盛,故又腹脹也。甘寒益胃,甘溫扶脾,苦辛酸以泄肝,兼而行之。
玉竹,川石斛,麥冬,黨參,冬朮,白芍,吳萸炒川連,茯苓,烏梅,橘餅
淵按:深得古人制方之意,而又心靈手敏。
查,脈沉細數而澀,血虛氣鬱,經事不來。夫五志鬱極,皆從火化。飢而善食,小溲如膿,三消之漸。然胸痛吐酸水,肝鬱無疑。
川連,麥冬,蛤殼,鮮楝樹根皮(一兩,洗),建蘭葉
白話文:
這位患者,脾胃虛弱,但又伴有內熱,所以容易飢餓並且食量很大;肝氣過盛,所以腹部脹滿。
治療方法是使用甘寒的藥物滋養胃部,甘溫的藥物補益脾臟,苦辛酸的藥物疏泄肝氣,將這些藥效綜合起來使用。
處方:玉竹、川石斛、麥冬、黨參、冬朮、白芍、吳萸炒川連、茯苓、烏梅、橘餅。
淵按:這個處方深得古人制方精髓,而且醫師心靈手巧,非常靈活。
經脈診斷:脈象沉細數而澀,說明患者血虛氣鬱,月經也因此停止。五種情緒過度壓抑,最終都會化為火熱。患者容易飢餓並且食量很大,小便像膿一樣,這是三消症的徵兆。然而,患者還出現胸痛、嘔吐酸水,這就說明肝氣鬱滯,毫無疑問。
處方:川連、麥冬、蛤殼、鮮楝樹根皮(一兩,洗)、建蘭葉。
註解
- “侯”:指病人,古代醫生常以“侯”稱呼病人。
- “淵按”:指醫生對患者病情的評論。
- “五志”:指喜、怒、憂、思、悲五種情緒。
- “三消”:指消渴症、消瘦症、消瘅症。
總結
這段文字描述了兩位醫生的診斷和治療。第一位醫生診斷出病人脾胃虛弱、肝氣過盛,並開了以甘寒、甘溫、苦辛酸藥物組成的處方。第二位醫生則根據脈象和症狀,診斷出病人血虛氣鬱、肝氣鬱滯,開了以川連、麥冬、蛤殼等藥物組成的處方。
又,服藥後,大便之堅難者化溏糞而出,原得苦泄之功也。然脈仍數澀,鬱熱日盛,臟陰日消。舌紅而碎,口渴消飲,血日乾而火日熾。頭眩、目花、帶下、皆陰虛陽亢之徵。當寓清泄於補正之中。
川連,淡芩,黑山梔,大生地,當歸,阿膠,川芎,白芍,建蘭葉
大黃䗪蟲丸,早晚各服五丸。
淵按:建蘭葉不香無用,徐靈胎論之矣。
又,諸恙皆減。內熱未退,帶下未止,經事未通。仍從前法。
白話文:
服用藥物後,原本便秘的人,大便變得稀軟,這是藥物苦寒瀉火的功效。但是,脈象仍然數而澀,體內的鬱熱依然加重,臟腑的陰氣不斷減少。舌頭紅而乾燥,口渴難忍,血氣日漸枯竭,火氣越來越旺盛。頭暈眼花、白帶不斷,都是陰虛陽亢的徵兆。應該在補益正氣的同時,加入清熱瀉火的藥物。
處方如下:
川連、淡芩、黑山梔、生地黃、當歸、阿膠、川芎、白芍、建蘭葉
用大黃䗪蟲丸,早晚各服用五丸。
淵按:建蘭葉沒有香味,沒有藥用價值,徐靈胎論述過這個問題。
另外,其他的病症都減輕了。但體內熱氣未退,白帶依然存在,月經也不順暢。因此,繼續按照之前的藥方服用。
川連,當歸,洋參,白芍,女貞子,茯苓,麥冬,丹參,沙苑子,大生地
又,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風消者,火盛而生風,渴飲而消水也。先輩謂三消為火疾,久必發癰疽。屢用涼血清火之藥為此。自六七月間足跗生疽之後,消症稍重。其陰愈傷,其陽愈熾。今胸中如燔,牙痛齒落,陽明之火為劇。考陽明氣血兩燔者,葉氏每用玉女煎,姑仿之。
鮮生地,石膏,知母,元參,牛膝,大生地,天冬,川連,麥冬,茯苓,生甘草,枇杷葉
白話文:
川連、當歸、人參、白芍、女貞子、茯苓、麥冬、丹參、沙苑子、生地等藥材。
古書上記載,二陽之病會發作於心脾,女子則會導致月經不調,傳染之後就會變成風消。風消是因為火氣太旺而生風,病人會口渴且消瘦。古人認為三消是火疾,時間久了就會長出癰疽。治療方法是用涼血清火的藥物。從六月七月開始,腳踝長出癰疽之後,消症更嚴重。陰氣受損,陽氣更加旺盛。現在胸口好像火燒一樣,牙齒疼痛甚至掉落,陽明之火非常旺盛。根據陽明氣血兩燔的病症,葉氏常使用玉女煎治療,我模仿他的方法,使用鮮生地、石膏、知母、元參、牛膝、生地、天冬、川連、麥冬、茯苓、甘草、枇杷葉等藥材。
錢,古稱三消為火病,火有餘,由水不足也。十餘年來常服滋陰降火,雖不加甚,終莫能除。然年逾六旬,得久延已幸。今就舌苔黃膩而論,中焦必有濕熱。近加手足麻木,氣血不能灌溉四末,暗藏類中之機。擬疏一方培養氣血之虛,另立一法以化濕熱之氣。標本兼顧,希冀弋獲。
大生地,當歸,山萸肉,麥冬,洋參,懷山藥,龜板,建蓮肉
豬肚丸三錢,另服,開水下。
朱,脈左寸關搏數,心肝之火極熾。口乾,小溲頻數而渾濁,此下消症也。久有腳氣,濕熱蘊於下焦。擬清心肝之火,而化腎與膀胱之濕。
白話文:
錢先生,古稱三消為火病,火旺盛是因為水不足。十多年來一直服用滋陰降火的藥物,雖然病情沒有加重,但始終無法根治。不過您已經六十多歲了,能延年益壽已經很幸運了。現在根據您的舌苔黃膩來看,中焦部位必定有濕熱。最近您又出現手腳麻木的症狀,氣血無法流通到四肢末端,暗藏著類似的疾病。我打算開一副藥方來補益氣血虛弱,另外再用另一種方法來化解濕熱之氣。既要治標也要治本,希望能夠收到效果。
藥方:大生地、當歸、山萸肉、麥冬、西洋參、懷山藥、龜板、建蓮肉
豬肚丸三錢,另外服用,用開水送服。
朱先生,您的脈象左寸關搏數,心肝之火非常旺盛。您口乾舌燥,小便頻繁且混濁,這是下消症。您長期有腳氣,濕熱積聚在下焦部位。我打算清熱心肝之火,同時化解腎臟和膀胱的濕氣。
大生地,川連(鹽水炒),牡蠣,黃耆,茅朮,麥冬,赤苓,黃柏(鹽水炒),蛤粉,升麻
豬肚丸,每朝三錢,開水送。
龐,胃熱移膽,善食而瘦,謂之食㑊。大便常堅結而不通者,胃移熱於大腸也。膽移熱於心,故又心跳,頭昏。今擬清胃涼膽為主,安神潤腸佐之。
鮮石斛,淡芩,郁李仁,火麻仁,枳殼,棗仁,栝蔞皮,龍膽草,茯神,豬膽汁
白話文:
患者龐的症狀是胃火過盛,導致熱氣傳到膽囊,雖然食慾好卻瘦弱,稱為“食㑊”。同時,胃火還傳到腸道,造成便秘。膽囊的熱氣又傳到心臟,導致心悸和頭昏。
這張藥方以清熱解毒為主,同時滋陰潤腸,幫助安神。
另更衣丸一錢,淡鹽花湯送下。
此病服此方五、六劑後,用滋陰如二地、二冬、沙洋參等煎膠,常服可愈。
淵按:此似消非消之證。膽腑鬱熱移胃,傳所不勝,故用苦寒直瀉膽火。
方,脾陰虛而善飢;腎陰虛而溲數。肝氣不舒,則腹中耕痛;胃氣不降,則脘中痞窒。此二有餘二不足也。然有餘不可瀉,不足則宜補;腎充則肝自平,脾升則胃自降耳。
黨參,懷山藥,五味子,茯神,麥冬,冬朮,大熟地,枸杞子,陳皮,紅棗
白話文:
另取更衣丸一錢,用淡鹽水送服。
此病服用此方五、六劑後,可以用滋陰的藥材如生地、熟地、沙參等煎煮成膠狀,常服可痊癒。
淵按
此症狀看似消渴,但又非真正的消渴。膽腑鬱熱移至胃部,傳導失衡,故需用苦寒直瀉膽火。
方解
此方針對脾陰虛而容易飢餓;腎陰虛而小便頻數;肝氣不舒,則腹部疼痛;胃氣不降,則脘腹痞悶等症狀。此症狀既有過度,也有不足。然而過度不可瀉,不足則應補;腎氣充盈則肝氣自平,脾氣上升則胃氣自降。
方中:
- 黨參、懷山藥:補脾益氣;
- 五味子、茯神:滋腎益精;
- 麥冬、冬朮:滋陰清熱;
- 熟地、枸杞子:補腎陰血;
- 陳皮、紅棗:健脾和胃。
注
- 此方僅供參考,具體用藥需根據個人體質及病症而定。
仁淵曰:三消為火證,人盡知之。而古人治火之方,如人參白虎、竹葉石膏、門冬飲子,玉女煎、大補陰等法,多有不應者,其火固非實火,亦非尋常虛火可比。愚意謂肺腎真陰耗損,肝腎龍相之火浮越無制,以故尋常瀉火清火之藥,不能治其燔灼。
多飲而不能潤其煩渴,多食而不能充其肌膚者,固為邪火不殺穀,實由肺金治節無權,脾土雖轉輸運化,肺不能灑陳散精,以充灌六腑五臟,營衛失滋生之本,致愈食愈瘦,並不能通調水道,膀胱氣化失其常度,小便如膏如油,致愈飲愈渴。夫肺為相傅,主一身治節。飲食轉運,雖賴脾胃,而宣灑通調,則在相傅。
白話文:
仁淵說:三消病症是火證,這點人人都知道。然而古人治療火證的方法,例如人參白虎湯、竹葉石膏湯、門冬飲子、玉女煎、大補陰等,往往效果不佳,這說明三消的火並非實火,也不是一般的虛火。我認為是肺腎的真陰耗損,肝腎龍相之火(即腎火)失去約束而浮越,因此一般的瀉火清火藥物,無法治療這種灼熱之火。
病人常常飲水卻無法解渴,大量進食卻無法滋養肌膚,這是因為邪火不傷穀氣,根本原因在於肺金失去調節之權,脾土雖然運化轉輸,但肺無法宣發散布精氣滋養六腑五臟,營衛失卻生機之本,因此越吃越瘦。而且肺也無法通調水道,膀胱氣化失常,小便如膏如油,導致越喝越渴。肺是相傅之官,主宰全身的調節功能。飲食轉運雖然依靠脾胃,但宣發通調則需依靠相傅之官。
今飲不支渴者,乃氣不化津以蒸溉上焦也;飢不充腸者,乃氣不化液以周灌臟腑百骸也。金病而水絕其源,火益熾而消益甚。夫腎為水臟,為陰陽之窟宅而藏五液。五液既損於前,母氣復傷於後,一傷再傷,而病獨重焉。是以仲聖腎氣丸最有深意焉。《金匱》云:飲水一斗,小便亦一斗,腎氣丸主之。
不治其肺燥而治其腎燥,不獨治其腎之陰,並治其腎之陽。蓋腎之陰不化,由腎之陽不騰。熟地、丹皮滋腎之陰,而佐以附、桂蒸腎之陽,使腎陰充而腎陽升,中焦上焦均得其蒸化之力,所謂云騰致雨,品物流行,治腎即所以治肺也。若夫上中下之分,在肺脾所傷之淺深多少。
肺傷重則多上消,脾傷重則多中消,而下消則無乎不在,蓋三消以腎為主也。
白話文:
現在喝水喝不下去,是因為氣無法化為津液來滋潤上焦;吃飯吃不飽,是因為氣無法化為液體來滋潤臟腑和四肢百骸。金氣病了,就會讓水源枯竭,火氣反而更加旺盛,消耗更加嚴重。腎臟是水臟,是陰陽的藏身之所,儲藏著五液。五液先被損傷,母氣又受損,一損再損,所以病症特別嚴重。因此仲景的[腎氣丸]就很有道理。《金匱要略》中說:喝下一斗水,小便也有一斗,這可以用腎氣丸來治療。
不治療肺燥而治療腎燥,不僅僅治腎臟的陰氣,還要治療腎臟的陽氣。因為腎臟的陰氣無法化生,是因為腎臟的陽氣無法上升。熟地黃、丹皮滋養腎臟的陰氣,輔以附子、桂枝蒸騰腎臟的陽氣,讓腎陰充盈,腎陽上升,中焦和上焦都能得到蒸化作用,如同雲騰致雨,萬物生長,治療腎臟就是治療肺臟。如果說上中下的區分,那是因為肺脾受損的程度不同。
肺受損嚴重,就會導致上消,脾受損嚴重,就會導致中消,而下消則無處不在,因為三消都以腎臟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