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臨證醫案》~ 卷之二 (2)
卷之二 (2)
1. 中風門
淵按:瘧後脾氣必虛,風動雖由木燥,痰聚由於脾虛。若舌苔濁膩,運脾化痰尤不可少。
薛,年已六旬,腎肝精血衰微,內風痰涎走絡,右偏手足無力,舌強言澀,類中之根萌也。溫補精血,兼化痰涎,冀免偏枯之累。然非易事,耐心調理為宜。
蓯蓉干,巴戟肉,茯神,木瓜,半夏,杞子(鹽水炒),遠志肉(甘草湯制),海風藤,萸肉(酒炒),牛膝,杜仲(鹽水炒)
又,腎藏精,肝藏血,腎肝精血衰微,筋骨自多空隙,濕熱痰涎乘虛入絡,右偏手足無力,舌根牽強,類中之根。溫補精血,宣通經絡,兼化痰涎,守服不懈,加以恬養安泰,庶幾卻病延年。
蓯蓉干,黨參(元米炒),牛膝,半夏,杞子(鹽水炒),陳皮,續斷,茯苓,巴戟肉,桑枝
又,丸方。
蓯蓉干(二兩,酒煮爛,搗入),黨參(三兩,元米炒),熟地(四兩,砂仁末、陳酒拌,蒸爛搗入),麥冬(二兩,去心,元米炒),棗仁(三兩,炒、研),巴戟肉(三兩,鹽水炒),歸身(二兩,酒炒),萆薢(三兩,炒),制首烏(四兩,炒),茯神(三兩),牛膝(三兩,鹽水炒),天冬(二兩,去心,元米炒),半夏(二兩),陳皮(二兩五錢),杜仲(三兩,鹽水炒),虎骨(三兩,炙),菖蒲(一兩),杞子(四兩,鹽水炒)
上藥各選道地,如法制炒,共研細末。用竹瀝四兩,薑汁三兩,搗入,再將白蜜為丸,如黍米大,用瓷器裝好。每朝服五錢,開水送下。
唐,風痰入絡,腦後脹痛,舌根牽強,言語不利,飲食減進。久防痱中。
羚羊角,防風,制殭蠶,生甘草,羌活,遠志肉,川芎,桔梗,桑葉,薄荷,鉤鉤
又,頸項脹是風,舌根強屬痰,風與痰合,久防類中。
熟地,白芍,續斷,杞子,杜仲,秦艽,當歸,牛膝
淵按:實多虛少,前方恰合。後方大補,與痰阻舌本者不宜。
費,類中之後,手足不遂,舌根牽強,風痰入絡所致。防其復中。
黨參,大生地,制南星,白芍,秦艽,冬朮,制首烏,羚羊角,虎骨,歸身,牛膝,海風藤,沙苑子,茯苓,棗仁,杜仲,生苡仁,陳皮,川貝,半夏
上藥煎濃三次,加竹瀝二茶杯,薑汁二十匙,白蜜二杯,阿膠四兩,烊化收膏。
某,勞碌傷氣,肝風、陽氣弛張;肥體氣虛,濕熱痰火擾動。忽然磕睡,幾乎跌僕,舌強言漫,右偏肢痱。此屬偏中,猶幸神識尚清,痰涎未湧,或可圖幸。治以熄風化痰,安神清火,冀其得效為妙。
羚羊,決明,天麻,竺黃,茯神,菖蒲,川貝,膽星,半夏,橘紅,嫩鉤,竹瀝,淡薑汁
範,驚動肝膽,風陽與胃中之痰濁交互入絡。營衛運行之氣,上下升降之機,阻窒礙滯。周身皮膚,肌肉,關節麻木不仁,胸脘不暢,飲食無味,口多涎沫,頭昏心悸。風陽抑鬱不伸,痰濁瀰漫不化。苔白而裂,大便乾燥。胃雖有濕,而腸液已枯矣。擬清火熄風,化痰滲濕,參以養血滋液。
白話文:
中風門
瘧疾痊癒後,脾氣必然虛弱,即使中風是由於燥邪引起的,痰濁的積聚也根源於脾虛。如果舌苔厚膩,那麼運化脾胃、化解痰濁就尤其重要。
薛某,六十多歲,腎肝精血衰弱,體內風痰涎液循經絡運行,導致右手腳無力,舌頭僵硬,說話困難,像是中風的初期徵兆。治療應溫補精血,兼顧化痰涎,希望能避免半身不遂。但這並非易事,需耐心調理。
處方藥材:肉蓯蓉、巴戟天、茯神、木瓜、半夏、枸杞子(鹽水炒)、遠志(甘草湯制)、海風藤、吳茱萸肉(酒炒)、牛膝、杜仲(鹽水炒)
腎臟藏精,肝臟藏血,腎肝精血衰弱,筋骨自然就會有很多空隙,濕熱痰涎乘虛而入經絡,導致右手腳無力,舌根僵硬,也是中風的初期徵兆。治療應溫補精血,疏通經絡,兼顧化痰涎,需堅持服用,並保持心情舒暢,才能夠預防疾病,延年益壽。
處方藥材:肉蓯蓉、黨參(米炒)、牛膝、半夏、枸杞子(鹽水炒)、陳皮、續斷、茯苓、巴戟天、桑枝
丸藥處方:
肉蓯蓉(二兩,酒煮爛,搗碎)、黨參(三兩,米炒)、熟地黃(四兩,砂仁粉、陳酒拌勻,蒸爛搗碎)、麥冬(二兩,去心,米炒)、酸棗仁(三兩,炒研)、巴戟天(三兩,鹽水炒)、當歸尾(二兩,酒炒)、萆薢(三兩,炒)、制首烏(四兩,炒)、茯神(三兩)、牛膝(三兩,鹽水炒)、天冬(二兩,去心,米炒)、半夏(二兩)、陳皮(二兩五錢)、杜仲(三兩,鹽水炒)、虎骨(三兩,炙)、菖蒲(一兩)、枸杞子(四兩,鹽水炒)
以上藥材需選擇地道藥材,按方法炮製,研磨成細粉。用竹瀝四兩、薑汁三兩,加入藥粉中,再用蜂蜜做成米粒大小的藥丸,用瓷器盛裝。每天早上服用五錢,用開水送服。
唐某,風痰入絡,腦後脹痛,舌根僵硬,說話不利索,食慾減退,久病成疾。
處方藥材:羚羊角、防風、僵蠶(製)、生甘草、羌活、遠志肉、川芎、桔梗、桑葉、薄荷、鉤藤
頸項脹痛是風邪,舌根僵硬是痰濁,風邪與痰濁結合,久病則類似中風。
處方藥材:熟地黃、白芍藥、續斷、枸杞子、杜仲、秦艽、當歸、牛膝
淵按:以上病例多為實證,少為虛證,前面的處方正合適。後面的處方大補元氣,對於痰阻舌根者不宜使用。
費某,中風之後,手腳不靈活,舌根僵硬,是風痰入絡所致,需預防再次中風。
處方藥材:黨參、生地黃、南星(製)、白芍藥、秦艽、蒼朮(制)、制首烏、羚羊角、虎骨、當歸尾、牛膝、海風藤、沙苑子、茯苓、酸棗仁、杜仲、薏苡仁(生)、陳皮、川貝母、半夏
將以上藥材煎煮三次,加入竹瀝兩茶杯,薑汁二十匙,蜂蜜兩杯,阿膠四兩,烊化收膏。
某某,因勞累傷氣,肝風、陽氣虛弱;肥胖體質,氣虛,濕熱痰火擾動。突然昏睡,險些跌倒,舌頭僵硬,說話含糊不清,右半身麻痺。這屬於輕度中風,幸好神志清醒,痰涎還未大量湧出,或許還有希望。治療應以熄風化痰,安神清火為主,希望能奏效。
處方藥材:羚羊角、決明子、天麻、硃砂、茯神、菖蒲、川貝母、膽南星、半夏、橘紅、鉤藤(嫩)、竹瀝、淡薑汁
範某,驚嚇導致肝膽受損,風陽與胃中痰濁交互侵入經絡。營衛之氣運行受阻,升降失調。全身皮膚、肌肉、關節麻木,胸悶不暢,食慾不振,口水多,頭暈心悸。風陽鬱滯不通,痰濁瀰漫不化。舌苔白而裂,大便乾燥。胃雖然有濕邪,但腸液已枯竭。治療應清熱熄風,化痰利濕,並兼顧養血滋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