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臨證醫案》~ 卷之二 (3)
卷之二 (3)
1. 中風門
羚羊,蓯蓉干,天麻,決明,半夏,麻仁,制南星,澤瀉,橘紅,茯神,當歸,嫩鉤,薑汁,竹瀝
淵按:飲食不化精微而化痰濁,致胃濕腸燥,由氣秘不行,中焦升降失其常度耳。
何,右關脈獨滑動如豆,此有痰濁在中焦也。中脘皮肉覺厚,手足筋脈時或動惕,痰走經絡之象。法當攻補兼施。
朝服香砂六君丸三錢,夜服控涎丹十四粒,硃砂為衣。
陸,素有痰飲咳嗽,土弱金虛。金虛不能制木,並不能生水;土弱不能御木之侮,並不能生金而化痰。病情有似風痰癱瘓,足軟難行,口流涎沫,舌左半無苔,口常不渴,脈虛弦滑,大便堅燥。種種見症,皆顯金土水不足而風痰有餘。病根日久,調之不易,姑擬一方備採。
蓯蓉干,半夏,五味,牛膝(鹽水炒),麥冬(元米炒),巴戟天,麻仁,熟地,茯神,陳皮,肉桂,竹瀝,薑汁
吳,體肥多濕,性燥多火。十年前小產血崩,遂陰虧火亢,肝風暗動,筋絡失養,其根已非一日。去秋伏暑而成三瘧,瘧久營衛偏虛,遂致內風夾痰擾絡,右半身麻痹而似偏痱,調理漸愈。今但右足麻辣熱痛,痛自足大趾而起,顯系血虛肝經失養。據云,腿膝常冷,足骱常熱。
並非足骱有火而腿膝有寒也。想因痛處則熱;上腿之處氣血不足,故寒也。至於左脛外臁皮肉之內,結核如棉子,發作則痛甚,此屬筋箭,是風痰瘀血交凝入絡而成,與右足之熱痛麻辣不同。今且先治其右足,姑擬一方請正。
大生地,萆薢,茯苓,阿膠,天麻,五加皮,歸身,牛膝,冬朮,獨活,絲瓜絡,木瓜
淵按:筋箭之名甚新。仁淵曰:中風一證,昔河間言火,東垣言氣,丹溪言痰,各持其說。以余觀之,要不外陰精陽氣不能轉輸布化,或痰或火或氣得以乘間竊發,阻其竅隧經絡,致無故昏僕,或口噤語蹇,手足偏廢,雖有臟腑經絡之分,總是本虛標實。惟本虛故容易受邪,而風也,火也,痰也,雖名外邪,其實風即逆氣所化,痰即飲食所生,火亦陽氣偏盛,乃化良民為盜賊耳。《內經》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
陰氣者,乃五臟之精氣也。精氣暗虧,三邪易發,故病者每在四十以後,少壯者鮮焉。王清任《醫林改錯》謂全屬虛證,治以大劑黃耆,雖屬偏見,不為無因。而細想病情,若非真臟大虛,安有如是猝暴!與外感傷風、中風,豈可同年而語!彼則賊自外來,此則釁由內起。古人以小續命加減治一切中風,余每疑焉。
蓋以辛溫發散之方,而治內傷精氣之病。朱丹溪曰:西北方氣寒土燥,或有真中風;東南則因濕生痰,痰生火,火生風耳。若然,則西北之病仍是外感風邪而名為中風,與猝然昏僕偏廢,大相懸絕,豈可混同論治!餘生長東南,未見西北之病,讀書至中風一篇,每不滿意於古人焉。
白話文:
中風門
古代醫家對於中風的治療,著重於辨證論治,根據不同病因、症狀,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以下記錄了數位醫家對中風病人的診斷和處方:
第一位醫生認為病人飲食不化,導致痰濁阻滯,影響氣機運行,造成中焦升降失調。病人右關脈滑動,中脘部皮肉感覺厚實,手足筋脈時有抽動,這些都是痰濁阻滯經絡的表現。因此,治療應當攻補兼施,早上服用香砂六君丸,晚上服用控涎丹。
第二位醫生診斷病人素有痰飲咳嗽,脾土虛弱,金氣不足。金虛不能制木,也不能生水;土虛不能制木,也不能生金而化痰。病人症狀類似風痰癱瘓,足軟難行,流口水,舌頭左側無苔,口不渴,脈象虛弦滑利,大便乾結。這些症狀都顯示脾土腎三臟不足,而風痰卻有餘。病情久病難治,因此開具了一方藥。藥方成分包括:蓯蓉、半夏、五味子、牛膝(鹽水炒)、麥冬(米炒)、巴戟天、麻仁、熟地黃、茯神、陳皮、肉桂、竹瀝、薑汁。
第三位醫生診斷病人體型肥胖,體內濕氣多,體質燥熱。十年前小產血崩後,陰虛火旺,肝風暗動,筋絡失養,久病成疾。去年伏天患瘧疾,久病導致營衛虛弱,內風夾痰擾亂經絡,導致右半身麻痺,類似於麻疹,經調理後好轉。現在只有右腳麻木、灼熱疼痛,疼痛從大腳趾開始,這是血虛肝經失養的表現。病人說腿膝常冷,腳踝常熱,醫生認為這並非腳踝有火而腿膝有寒,而是疼痛處氣血流通,所以感覺熱;而大腿氣血不足,所以感覺冷。病人左小腿外側皮肉內有結核,發作時疼痛劇烈,這是筋箭,是風痰瘀血凝滯經絡所致,與右腳的疼痛不同。因此,醫生先治療右腳,開具一方藥,藥方成分包括:生地黃、萆薢、茯苓、阿膠、天麻、五加皮、當歸尾、牛膝、白朮、獨活、絲瓜絡、木瓜。
最後,一位醫家總結說:中風的病因,古人有不同的說法,如火、氣、痰等。但總的來說,都是由於陰精陽氣不能正常運轉,導致痰、火、氣等邪氣乘虛而入,阻礙經絡,引起昏迷、口齒不清、肢體癱瘓等症狀。雖然有臟腑經絡的區別,但根本原因都在於本虛標實。因為本虛,所以容易受邪,風、火、痰雖然是外邪,但風是逆氣所化,痰是飲食所生,火是陽氣偏盛,都是由體內因素引起的。人到四十歲,陰氣開始衰減,陰氣就是五臟的精氣,精氣虧損,三邪就容易發作,所以中風多見於四十歲以後的人。王清任主張用大劑黃芪治療中風,雖然是偏見,但也有其道理。但如果沒有真臟大虛,就不會有如此猝發的症狀。外感傷風與內傷中風不能混為一談。古人用溫補辛散的藥物治療中風,我常常懷疑其效用。因為這是用溫補辛散的方劑來治療內傷精氣的疾病。朱丹溪說:西北地區氣候寒冷乾燥,可能發生真中風;東南地區則因濕生痰,痰生火,火生風。如果是這樣,那麼西北地區的中風還是外感風寒,與突然昏迷癱瘓的大不相同,不能混為一談。我生長在東南地區,沒有見過西北地區的中風,讀書到中風一篇,常常對古人的說法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