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臨證醫案》~ 卷之三 (5)
卷之三 (5)
1. 積聚門(附蟲積)
川楝子,蕪荑,黨參(元米炒),白朮,青皮,製半夏,白芍,茯苓,焦六曲,乾薑,陳皮,榧子,蔻仁,使君子肉
淵按:病從脾胃寒濕而來,濕鬱生熱,熱鬱生蟲,變成本寒標熱。本寒則藏真傷而氣結生積,標熱則濕熱阻而蟲屬內踞。
吳,喜食生米,積聚生蟲。腹痛面黃,口流涎沫,蟲之見症無疑。先擬健脾化蟲。
茅朮(米泔水浸),青皮,鶴蝨,榧子(炒打),蕪荑,尖檳榔,陳米(炒黃)
共研為末,每朝調服三錢,略用砂糖少許。
馬,心之積,名曰伏梁。得之憂思而氣結也。居於心下胃脘之間,其形豎直而長。痛發則嘔吐酸水,兼夾肝氣、痰飲為患也。開發心陽以化濁陰之凝結,兼平肝氣而化胃之痰飲。
桂枝,石菖蒲,延胡索,半夏,川連,吳萸(炒),茯苓,川楝子,陳皮,蔻仁,鬱金,瓦楞子
朱,久有伏梁痞痛嘔酸之患,是氣血寒痰凝結也。自遭驚恐奔波,遂至脘腹氣撐,旁攻脅肋,上至咽嗌,血隨氣而上溢,甚至盈碗盈盆。兩載以來,屢發屢止,血雖時止,而氣之撐脹終未全平。近來發作,不吐酸水而但吐血,想久伏之寒化而為熱矣。立方當從氣血凝積二字推求,備候商用。
鬱金,香附(醋炒),丹參,茯苓,炒黑丹皮,蘇梗,延胡索(醋炒),韭菜根汁(一酒杯,沖),童便(沖),鮮藕
另:用雲南黑白棋子二枚,研細末。用白蜜調,徐徐嚥下。
淵按:血從驚恐而來,所謂驚則氣亂,恐則氣下。氣亂血逆,必然之理,棋子治何病未詳。
又,肝鬱化火,胃寒化熱,氣滿於腹,上攻脘脅,則血亦上出。前方疏理氣血之壅,病情稍效。今以化肝煎加減。蓋肝胃之氣,必以下降為順,而瘀凝之血,亦以下行為安。氣降而血不復升,是知氣降而火降,瘀化而血安,必相須為用也。
鬱金,三稜(醋炒),延胡索,川貝,青皮,桃仁,澤瀉,焦山梔,茯苓,蘇梗,絲瓜絡,鮮藕,鮮苧麻(連根葉)
範,素有肝胃氣痛,兼挾寒積。脘腹脹滿,痛及於腰,咳不可忍,舌苔白膩,渴不欲飲,大便似利不利,脈沉弦而緊。恐屬臟結,頗為險候。非溫不能通其陽,非下不能破其結,仿許學士溫脾法。
製附子,乾薑,肉桂,川樸(薑汁炒),生大黃,枳實
淵按:咳不可忍,上焦之氣亦閉矣。所謂五實證非耶?
又,脘腹脹滿,上至心下,下連少腹,中橫一紋,如亞腰葫蘆之狀。中宮痞塞,陰陽結絕,上下不通,勢瀕於危。勉進附子瀉心一法,溫陽以泄濁陰,冀其大便得通。否則恐致喘汗厥脫,難以挽回。
製附子,川連(薑汁炒),川樸(薑汁炒),生大黃(酒浸)
長流水煎。再服備急丸七粒,砂仁湯送下。
又,兩投溫下,大便仍然不通。胸腹高突,湯水下咽輒吐,肢漸冷,脈漸細,鼻煽額汗,厥脫可憂。按結胸、臟結之分,在乎有寒熱、無寒熱為別。下之不通,脹滿愈甚,乃太陰脾臟受戕,清陽失於轉運。崔行功有枳實理中一法,取其轉運中陽,通便在是,挽回厥脫亦在是,惟高明裁酌之。
白話文:
積聚門(附蟲積)
本文記載了多個積聚病症的案例和治療方法,病症皆源於脾胃寒濕,或肝胃氣滯,導致氣血凝滯,甚至出現蟲積。治療方法因人而異,需根據病症的寒熱虛實,以及氣血瘀滯的程度,選擇溫中、化濕、理氣、活血、消積等方法。
第一個案例,患者吳某,因喜食生米,導致積聚生蟲,腹痛面黃,流涎沫。治療方案以健脾化蟲為主。
第二個案例,患者馬某,患有心下積聚,稱為伏梁,因憂思導致氣結。症狀為嘔吐酸水,兼夾肝氣、痰飲。治療方案以開發心陽,化濁陰凝結,平肝氣,化痰飲為主。
第三個案例,患者朱某,長期伏梁痞痛嘔酸,因驚恐奔波加重病情,出現吐血。治療方案以疏理氣血凝積為主,並輔以化肝煎加減,以氣降血安為原則。
第四個案例,患者範某,素有肝胃氣痛,兼挾寒積,症狀為脘腹脹滿,痛及腰部,咳嗽劇烈,舌苔白膩,大便不暢,脈沉弦緊。治療方案以溫脾散寒,破結通陽為主,使用溫脾法。病情危急,考慮臟結,需溫陽通陽,破除積聚。
所有案例均有詳細的藥方,並有醫師的分析和治療思路,強調辨證論治的重要性。部分藥方中使用了例如雲南黑白棋子等較為特殊的藥物,其療效和機理在文中也有所提及。 治療過程中,醫師不斷根據患者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例如,針對大便不通的情況,會考慮使用溫下、瀉下等方法,並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以期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