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

《王旭高臨證醫案》~ 卷之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2)

1. 咳嗽門

四君子湯加五味子、熟地、焦六曲、粟殼、紫石英、熟附子、黃耆、白芍、麥冬。

又,肺主出氣,腎主納氣。腎虛不能納氣,氣反上逆而喘。痰飲留中,加以汗出陽虛,咳血陰虛,內熱食少,肺腎虛勞之候。

四君子湯加麥冬、紫石英、熟附子、丹皮、大熟地、半夏、白芍、沉香、五味子、粟殼、烏梅。

淵按:奪血毋汗,奪汗毋血。血,陰也;汗,亦陰也。何以言陰虛陽虛?蓋汗出為陽氣失衛,咳血為陰火所迫,故有陰陽之分。

又,盜汗氣喘,咳嗽脈細。精氣兩虛,舍補攝肺腎之外,更將何法以治!景岳云:大虛之症即微補尚難見效,而況於不補乎?

前方加歸身、牡蠣、龍骨、黃耆。

姚,咳嗽將及一年,陰陽之氣各造其偏。陽虛則外寒,陰虛生內熱。夏令濕熱用事,邇日寒暄不調,脾胃傷戕,恐致成勞,毋忽!

沙參,茯苓,五味子,麥冬,黃耆,川貝,苡仁,沙苑子,玉竹,枇杷葉

又,脈數未退,陰虛未復。咳嗽不止,肺氣日虛。夏暑將臨,病尚未穩,仍宜小心安養為要。

大生地,生洋參,麥冬,川貝,玉竹,五味子,黃耆,沙參,茯苓,枇杷露

唐,七旬有六之年,面色紅潤,脈形堅搏,外似有餘,裡實不足。屢患咳嗽,嬌臟暗傷。本月初旬微感風溫,咳嗽又作。舌苔薄白,底有裂紋,飲食略減。風溫久戀,劫胃津,灼肺陰。不可再投辛散,當以甘潤生津。

花粉,沙參,玉竹,麥冬,苡仁,杏仁,川貝,桑葉

李,咳嗽喉癢,痰或稀或濃,濃則腥臭。脈象右弦而滑,左弦小數。肝經有鬱勃之熱,肺家有膠黏之痰。此痰為火鬱而臭,並非肺癰可比。當以平肝開鬱,參清金化痰。

沙參,橘紅,蘇子,杏仁,石決明,川貝,茯苓,丹皮,蛤殼,枇杷葉,陳海蜇(漂淡),地慄

許,咳嗽面白為金傷,脈數而洪屬虛火,是脈克色而火勝金也。夏至一陰生,正屬火令,為剝極則復之際。倘若剝而不復,頗有火灼金銷之慮。

黨參,黃耆,炙甘草,茯苓,懷山藥,麥冬,沙參,五味子,紫菀,陳皮

此生脈散合六君子湯加紫菀。夫四君去朮加黃耆、山藥、陳皮,亦名六君,在《醫方集解》中。

王,暑風從背俞而內薄於肺,濕熱從胃脈而上注於肺,外內合邪,其氣並於胸中,氣不得通,因而上逆,氣升作咳。舌苔薄白,口膩不渴,治屬飲家。

半夏,陳皮,枳殼,馬兜鈴,杏仁,射干,通草,冬瓜子,枇杷葉

淵按:宜佐開泄暑風之藥一二味,如香薷、蘇梗之類。

闕,體弱素虧,頻年屢患咳嗽。今春產後悲傷,咳嗽復作,背寒內熱,氣逆痰多,脈虛數,大便溏。延今百日,病成蓐勞。按產後血舍空虛,八脈之氣先傷於下,加以悲哀傷肺,咳嗽震動,衝脈之氣上逆。經云:衝脈為病,逆氣裡急。陽維為病苦寒熱。頻進疏風清熱,脾胃再傷,以致腹痛便溏,食減無味,斯皆見咳治咳之弊。

白話文:

咳嗽門

某患者服用四君子湯,再加五味子、熟地黃、焦山藥、稻殼、紫石英、附子、黃耆、白芍、麥冬。

另有患者,肺主出氣,腎主納氣,腎虛不能納氣,氣逆上衝而喘。痰飲停滯於中焦,並伴有汗出(陽虛)、咳血(陰虛)、內熱、食慾不振等症狀,顯示肺腎兩虛。

其治療方法是服用四君子湯,再加麥冬、紫石英、附子、丹皮、熟地黃、半夏、白芍、沉香、五味子、稻殼、烏梅。

按:失血勿出汗,出汗勿失血。血屬陰,汗亦屬陰。為何區分陰虛陽虛?因為汗出是陽氣不足,咳血是陰火上炎,故有陰陽之分。

另有患者,盜汗、氣喘、咳嗽、脈象細弱,精氣皆虛。除了補益肺腎之外,還能用什麼方法治療呢?景岳云:大虛之症,即使微補也很難見效,何況是不補呢?

前方處方再加益母草、牡蠣、龍骨、黃耆。

某姚姓患者,咳嗽將近一年,陰陽氣虛各有偏盛。陽虛則外感寒邪,陰虛則內生虛火。夏季濕熱盛行,近期寒熱不調,脾胃受損,恐致勞傷,不可輕忽!

處方:沙參、茯苓、五味子、麥冬、黃耆、川貝母、薏苡仁、沙苑子、玉竹、枇杷葉。

另有患者,脈象頻數未退,陰虛未復,咳嗽不止,肺氣日虛。夏季將至,病情尚未穩定,仍需小心調養。

處方:熟地黃、西洋參、麥冬、川貝母、玉竹、五味子、黃耆、沙參、茯苓、枇杷膏。

某唐姓患者,七十六歲,面色紅潤,脈象有力,表面看似氣血充盈,實則內裡不足。多次患咳嗽,臟腑暗傷。本月初旬輕微感受風溫,咳嗽復發。舌苔薄白,舌下有裂紋,食慾略減。風溫久治不愈,耗傷胃液,灼傷肺陰。不可再用辛溫散寒之藥,應以甘潤生津為主。

處方:花粉、沙參、玉竹、麥冬、薏苡仁、杏仁、川貝母、桑葉。

某李姓患者,咳嗽喉癢,痰液時稀時稠,稠痰腥臭。脈象右側弦滑,左側弦細數。肝經有鬱熱,肺部有膠黏痰。此痰因肝鬱化火而臭穢,與肺癰不同。當以平肝解鬱、清金化痰為治。

處方:沙參、橘紅、蘇子、杏仁、石決明、川貝母、茯苓、丹皮、蛤殼、枇杷葉、淡海蜇、地栗。

某許姓患者,咳嗽面色蒼白,屬金受損,脈象頻數有力,屬虛火,此脈象與面色相反,顯示虛火克金。夏至一陰生,正值火令,是陰陽交替之時。如果陰陽不能交替,恐有虛火灼傷肺金之虞。

處方:黨參、黃耆、炙甘草、茯苓、山藥、麥冬、沙參、五味子、紫菀、陳皮(此為生脈散合六君子湯加紫菀,四君子湯去白朮,加黃耆、山藥、陳皮,亦名六君子湯,詳見《醫方集解》)。

某王姓患者,暑熱風邪從背部經絡侵入肺臟,濕熱之邪從胃經上逆於肺,内外合邪,邪氣鬱積於胸中,氣機不通,導致氣逆而咳。舌苔薄白,口膩不渴,屬飲邪犯肺。

處方:半夏、陳皮、枳殼、馬兜鈴、杏仁、射干、通草、冬瓜子、枇杷葉。

按:宜輔以疏散暑濕的藥物一兩味,如香薷、蘇梗之類。

某闕姓患者,體質虛弱,多年反覆咳嗽。今春產後憂傷,咳嗽復發,背部寒冷,內有虛火,氣逆痰多,脈象虛弱而數,大便溏瀉。病程已達百日,形成產後勞傷。按產後失血,八脈之氣先傷於下焦,加上憂傷損傷肺氣,咳嗽震動,衝脈之氣上逆。《經》云:「衝脈病則逆氣裡急,陽維病則寒熱。」多次服用疏風清熱藥物,又傷及脾胃,導致腹痛便溏,食慾減退,味同嚼蠟,這些都是只治咳嗽之標而忽略根本之弊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