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臨證醫案》~ 卷之四 (3)
卷之四 (3)
1. 咳嗽門
越人謂上損及脾,下損過胃,俱屬難治。姑擬通補奇經,鎮攝衝脈,復入扶脾理肺。未能免俗,聊復爾爾。
大熟地(砂仁炒炭),當歸(小茴三分拌炒),紫石英,白芍(桂枝三分拌炒),白茯苓,川貝,牛膝(鹽水炒)
張,稚齡形瘦色黃,痰多食少,晝日微咳,夜寐則喉中嗘吼有聲。病已半載,性畏服藥。此脾虛濕熱蒸痰阻肺也。商用藥棗法。
人參,炙甘草,冬朮,茯苓,制川樸,蒼朮,宋半夏,陳皮,川貝,榧子
上藥各研末,和一處。用好大棗一百枚,去核,將藥末納入棗中,以線紮好。每棗一枚大約納藥二分為準。再用甜葶藶一兩,河水兩大碗,用棗煮,候棗軟熟,不可太爛,取出,曬乾。候飢時,將棗細嚼一枚。一日可用五、六枚。余棗湯去葶藶,將湯煎濃至一茶杯,分三次先溫服。
此平胃、六君子湯加川貝、榧子也。製法極好。治脾虛濕熱蒸痰阻肺,喉中痰多者,從葛可久白鳳膏化出,頗有巧意。服之遂愈。
淵按:心思巧妙,觸發後學不少。
畢,勞心苦志,耗損營陰。陰虛生內熱,熱勝則風動,由是心悸少寐,頭眩咳嗽,晡熱朝涼,種種病情,相因而至。前議甘涼生津,微苦泄熱,服後熱減咳稀,原得小效。而或謂外感,改投辛散,雜入消導苦寒,以致咳頻汗多。猶云邪未盡達,再欲發汗。大言不慚,豈非癡人說夢耶!余今仍用甘涼,竊恐見此方者,又訾議於後也。呵呵!
沙參,玉竹,麥冬,地骨皮,茯苓,川貝,穭豆衣,茯神,鐘乳石,雪梨肉,紅棗
奚,風邪襲肺,肺氣失宣。一月以來咳嗽,上引頭痛,乃振動肝膽之陽也。幸胃旺能食,邪未延及於中。第久戀於肺者,勢必漸化為熱。乃咳而喉痛、音啞,肺陰為熱耗矣。宣風散熱,潤肺化痰,是其治法。然非數劑所能治。蓋風入肺系,祛之亦不易也。
牛蒡子,馬兜鈴,川貝,桔梗,杏仁,生甘草,海浮石,蛤殼,阿膠,桑葉,枇杷葉
另:蛤粉一兩,青黛二錢,蟬蛻七分,共三味,研為細末。分七服,藥汁調下,每日一服。
肺陰已傷,引動肝陽,咳作頭痛,青蛤散頗合。皂莢子不可用,恐劫液也。
戴,五臟皆有咳,總不離乎肺。肺為嬌臟,不耐邪侵,感寒則咳,受熱則咳,初起微有寒熱,必夾表邪。邪戀肺虛,脈形空大。前方降氣化痰,保肺滌飲,俱無少效。據云得汗則身體輕快,想由肺氣雖虛,留邪未盡。補虛而兼化邪,亦一法也。用錢氏法。
牛蒡子(元米炒),馬兜鈴,杏仁,阿膠(蛤粉炒),蘇子,桑白皮,款冬花,炙甘草,茯苓,桑葉,枇杷葉
沈,脈虛軟而似數,內傷虛弱奚疑!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虛處受邪,其病則實。咳嗽雖由外感,而實則因於氣虛。以為風寒固不可,以為虛損未必可。玉竹飲子主之。
白話文:
咳嗽門
越地人認為咳嗽若傷及肺脾,下及胃腑,都屬於難治之症。姑且設想,以藥物疏通奇經八脈,鎮定衝脈,再輔助脾胃、滋養肺部。方法或許不夠完善,只能如此應對了。
處方一:大熟地黃(用砂仁炒至炭黑)、當歸(與小茴香以三比一的比例拌炒)、紫石英、白芍藥(與桂枝以三比一的比例拌炒)、白茯苓、川貝母、牛膝(用鹽水炒)。
病例一:張某,年幼體弱,面色發黃,痰多食少,白天輕微咳嗽,夜間睡覺時喉嚨會有呼嚕聲。病情持續半年,且不願吃藥。這是脾虛、濕熱內生,痰濕阻礙肺氣所致。採用藥棗法治療。
處方二:人參、炙甘草、白朮、茯苓、制川樸、蒼朮、法半夏、陳皮、川貝母、榧子。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取一百枚大棗,去核,將藥粉填入棗中,用線紮好,每枚棗約填入藥粉二分。再取甜葶藶一兩,河水兩大碗,用來煮棗,待棗煮至軟熟(不可過爛),取出曬乾。患者飢餓時,細嚼服食一枚棗,每日可服用五、六枚。剩下的棗湯去掉葶藶,濃縮煎至一茶杯的量,分三次溫服。
此方是平胃散、六君子湯加川貝母、榧子的改良方,製法獨特。治療脾虛濕熱、痰濕阻肺、喉嚨痰多的症狀效果顯著,源自葛可久的白鳳膏,頗具巧思。服藥後痊癒。
按語:此方巧妙心思,值得後輩學習借鑒。
病例二:畢某,因勞心費神,耗傷了精氣陰血。陰虛導致內熱,內熱過盛則風動,因此出現心悸失眠、頭暈咳嗽、午後發熱、清晨畏寒等諸多症狀。之前曾用甘涼滋陰、微苦泄熱的藥物,服後症狀略有好轉。但有人認為是外感風寒,改用辛散溫通、消導苦寒的藥物,結果導致咳嗽加劇、多汗。甚至還想再次發汗,真是荒唐之舉!我依然選擇甘涼滋陰的方法,恐怕有人看到此方後,又要批評了,哈哈!
處方三:沙參、玉竹、麥冬、地骨皮、茯苓、川貝母、扁豆衣、茯神、鐘乳石、雪梨肉、紅棗。
病例三:奚某,因風邪侵襲肺部,肺氣失於宣發,咳嗽一月有餘,並伴頭痛,這是肝膽陽氣受影響所致。幸好胃氣旺盛,能正常飲食,邪氣尚未深入臟腑。但邪氣久滯於肺,勢必轉為熱邪。現已出現咳嗽伴喉嚨痛、聲音嘶啞,肺陰被熱邪耗傷。治療應以疏風散熱、潤肺化痰為主,但非短期內能痊癒。風邪入肺,不易祛除。
處方四:牛蒡子、馬兜鈴、川貝母、桔梗、杏仁、生甘草、海浮石、蛤殼、阿膠、桑葉、枇杷葉。
另外:蛤粉一兩、青黛二錢、蟬蛻七分,三味藥研磨成細粉,分七次服用,每次用藥汁送服。
肺陰已傷,肝陽上亢,咳嗽伴頭痛,青蛤散頗為適宜。皂莢子不宜使用,恐傷津液。
病例四:戴某,五臟皆可引起咳嗽,但總歸與肺有關。肺為嬌臟,易受邪氣侵犯,受寒則咳嗽,受熱則咳嗽。初起略有寒熱,必夾雜表邪。邪氣久滯於肺,脈象虛大。之前的降氣化痰、保肺滌飲的藥物效果不佳。據說出汗後症狀減輕,可能肺氣虛弱,邪氣未盡清除。因此,補虛與化邪兼顧也是一種方法。採用錢氏法治療。
處方五:牛蒡子(用米炒)、馬兜鈴、杏仁、阿膠(用蛤粉炒)、蘇子、桑白皮、款冬花、炙甘草、茯苓、桑葉、枇杷葉。
病例五:沈某,脈象虛弱而略顯數,內傷虛弱毋庸置疑!邪氣之所侵襲,其氣必虛。虛弱之處受邪,則病邪偏盛。咳嗽雖然由外感引起,但實則因氣虛而致。單純風寒之邪固然不可,但單純的虛損也不一定可行。採用玉竹飲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