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

《王旭高臨證醫案》~ 卷之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4)

1. 咳嗽門

玉竹,杏仁,蘇子,桑白皮,款冬花,旋覆花,沙參(元米炒),象貝,橘紅,枇杷葉

岑,煩勞疲極則傷肝,肝傷則氣逆而上迫,為脅痛,為咳嗽。秦氏所謂先脅痛而後咳者,肝傷肺也。治法不在肺而在於肝。夏令將臨,恐有失血之虞。

旋覆花,桃仁炭,杏仁,川貝,蘇子,冬瓜子,黑山梔,丹皮,鬱金,苡仁,枇杷露

祝,咳嗽夜重,風寒傷於肺,勞碌傷於腎。腎氣上逆,故重咳於夜也。

前胡,杏仁,象貝,橘紅,半夏,旋覆花,紫菀,茯苓,沉香,沙苑子

淵按:治風寒則可矣,治腎虛則未也。

某,咳嗽白痰味鹹,是腎虛水泛為痰也。小便黃,陰虛內熱。初起雖有風寒,日久亦從熱化,而元氣漸虛矣。今從肺腎圖治。

沙參,玉竹,橘紅,甜杏仁,茯苓,川貝,紫菀,蛤殼,金狗脊,十大功勞

平,病起傷風咳嗽,邪留肺系。久咳傷陰,火起於腎,上衝於心,心中熱癢則咳甚而膚熱,迨火降則熱亦退而稍平。其所以發熱者,由於陰虛也。惟胃納甚少,滋陰之藥不宜過,當以金土水三臟皆調。立夏在前,冀其熱減為妙。

大生地(蛤粉拌搗),阿膠(米粉拌炒),懷山藥,炙甘草,川貝,五味子,茯苓,牛蒡子,丹皮(炒焦),橘紅,紫菀,枇杷葉

仁淵曰:咳嗽一證,最為難治。外感固不可擅用清滋,即內傷之咳,亦未可擅用冬、地,須察其病因在何臟腑而施治。療久咳必先顧其胃氣,未有胃不順而咳可愈者。經謂:十二經皆有咳,非獨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則肺寒。

肺寒則內外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此言外感之咳,從感寒飲寒而起,邪由皮毛而內合於肺,或散或溫或涼,從肺主治。其飲熱受熱者,亦可隅反。若內傷之咳,則五臟十二經皆有,斷不可專治其肺。蓋咳在肺,所以致咳不在肺。五臟六腑苟有一氣之逆,觸動肺氣,即能作咳。

醫經旨「聚於胃、關於肺」二語,深得咳嗽要言。夫胃有五竅,如閭里門戶。水穀入胃,渣滓由下脘傳小腸,水液即從旁竅而出,傳布三焦,由中焦蒸化,至上焦為津液,滲下焦為便溺。今臟腑之氣失順,逆擊於肺作咳,胃竅之水飲不能盡化津液,聚於上脘而為痰涎,寒則痰稀,熱則痰濃。前人論脾乃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今讀西國醫書,謂咳痰不從肺出,即從胃脘而來。證以經文「聚於胃、關於肺」二語,始知前人所論非是。按前賢論咳嗽者甚多,至「聚於胃」三字,從未論及,豈《內經》此言漫無著落耶?今得西醫剖視之書,益見《內經》之精。至何臟何腑之逆,虛實之辨,當詳參脈證。

經文於此尤為精細,不難按證用藥。茲集外感內傷為一編,讀者宜細繹之,勿混治也。

白話文:

咳嗽門

玉竹、杏仁、蘇子、桑白皮、款冬花、旋覆花、沙參(炒)、象貝、橘紅、枇杷葉等藥材,治療咳嗽。

咳嗽伴隨脅痛,是因為過度勞累損傷肝臟,肝氣逆上而導致。 先有脅痛後咳嗽,是肝臟受損影響到肺部。治療重點不在肺,而在肝臟。將近夏天,要預防出血的可能性。

旋覆花、桃仁炭、杏仁、川貝、蘇子、冬瓜子、黑山梔、丹皮、鬱金、薏仁、枇杷露等藥材,治療咳嗽。

咳嗽夜間加重,是風寒侵犯肺部,勞累損傷腎臟,腎氣上逆所致。

前胡、杏仁、象貝、橘紅、半夏、旋覆花、紫菀、茯苓、沉香、沙苑子等藥材,治療風寒咳嗽,但對腎虛咳嗽效果不好。

咳嗽痰白味鹹,是腎虛水液代謝失常,形成痰液,並伴隨小便黃,陰虛內熱的症狀。初期可能風寒,時間久了轉為內熱,元氣漸虛,需要從肺腎兩方面治療。

沙參、玉竹、橘紅、甜杏仁、茯苓、川貝、紫菀、蛤殼、金狗脊、十大功勞等藥材,治療咳嗽。

起初是傷風感冒引起的咳嗽,邪氣停留在肺部,久咳傷陰,腎臟虛火上升,衝擊心臟,造成心煩熱癢,咳嗽加劇,皮膚發熱。熱退後病情稍微好轉。發熱是因為陰虛。但胃口不好,滋陰藥物不宜過多,需要調和脾胃、腎臟。快要立夏了,希望病情能減輕。

生地黃(用蛤粉拌勻搗碎)、阿膠(用米粉拌炒)、淮山藥、炙甘草、川貝、五味子、茯苓、牛蒡子、丹皮(炒焦)、橘紅、紫菀、枇杷葉等藥材,治療咳嗽。

咳嗽是一種很難治療的疾病。外感咳嗽不能輕易使用清熱滋陰的藥物,內傷咳嗽也不能輕易使用寒涼的藥物,必須根據病因所在臟腑來治療。治療久咳必須先調理胃氣,胃氣不順暢,咳嗽就無法痊癒。經書上說,十二經脈都會引起咳嗽,不只是肺。皮膚和毛髮是肺的表裡,邪氣先侵犯皮膚和毛髮,再循經絡進入肺部。寒涼飲食入胃,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導致咳嗽。這是外感咳嗽,因感受寒邪而起,邪氣從皮膚毛髮入侵肺部,治療方法可以散寒、溫肺或清熱,以肺為主。飲用熱物而導致咳嗽者,也可用相反的方法治療。如果是內傷咳嗽,則五臟六腑皆可能引起,不能只治療肺。咳嗽雖然在肺,但導致咳嗽的原因卻不在肺。五臟六腑只要有一處氣機逆亂,影響到肺氣,就會引起咳嗽。

《內經》中「聚於胃、關於肺」這句話,精闢地說明了咳嗽的關鍵。胃有五個竅穴,如同城門。水谷進入胃,糟粕從下脘傳到小腸,水液從旁邊的竅穴排出,輸送到三焦,中焦蒸騰化生,到上焦成為津液,滲向下焦成為大小便。如果臟腑氣機失調,逆衝到肺部而引起咳嗽,胃部的津液不能完全化為津液,停留在上脘,成為痰涎,寒則痰稀,熱則痰濃。古人認為脾是生痰之源,肺是貯痰之器。

我讀了西方的醫書,認為咳嗽的痰不是從肺部排出,而是從胃脘出來的。根據經文「聚於胃,關於肺」這句話,才知道古人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內經》中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參考西醫的解剖書籍,更能體會《內經》的精妙。至於哪個臟腑氣機逆亂,是虛是實,要仔細辨別脈象和症狀。

經文中對此論述非常細緻,根據症狀用藥並不困難。這裡將外感和內傷咳嗽彙總在一起,讀者應該仔細研讀,不要混淆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