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臨證醫案》~ 卷之二 (19)
卷之二 (19)
1. 吐血門
制洋參,大熟地,麥冬,黃耆,懷山藥,大生地,五味子,茯苓,陳皮,炙甘草,白扁豆,黨參
又,血止,胃稍醒,仍守前法。
前方加粟殼蜜炙。另用白芨一味為丸,每朝服三錢。
朱,中氣素虛,兼患痰飲,冬必咳嗽。近勞碌感寒,忽氣升吐血,微寒發熱,汗則心嘈。其血必三日一來,寒熱亦三日一作。蓋熱邪內熾,逼血上行,病在三陰之樞,恐其下厥上竭,沖溢喘脫。
麻黃,西洋參,白芍,麥冬,五味子,歸身,炙甘草,黃耆,川貝,荊芥炭,茅根,藕汁
淵按:汗出心嘈,營陰虛矣。麻黃總屬不宜。
邢,先天不足之體,曾發虛痰,潰而將斂。交春陽氣升發,漸覺喉癢,咳嗽,二三日來,忽然吐血。今又大吐血,色鮮紅。診脈細促,心嘈若飢。一團虛火,炎炎莫御。用藥雖已清降,亦當預顧真陰。否則恐血脫陰傷而暈。
生地,沙參,丹皮炭,茜草炭,小薊炭,阿膠,麥冬,五味子,朱茯神,京墨汁(三匙),童便(一杯,沖)
又,照前方加川貝、茅根。
又,節屆春分,陽氣勃勃升動。血證際此,稍平復盛。良以身中之肝陽,應天時之陽氣上升無制,故又忽然大吐。急當休養其陰,兼以清降。所恐火愈降而陰愈傷耳。
羚羊角,元參,鮮生地,丹皮,大生地,茯神,麥冬,阿膠,茜草炭,石決明,側柏葉汁,茅根,藕汁
淵按:降火滋陰,亦不得不然之勢。
張,陰虛內熱,咳嗽痰紅,脈數無神,漸延勞損。
沙參,白芍,川貝,丹皮,白扁豆,麥冬,甜杏仁,茯神,丹參,茜草炭,百合(一兩,煎湯代水)
吳,血色紫而有塊,此屬肝火乘胃,瘀凝上泛也。仿繆仲醇法。
阿膠(蒲黃炒),丹皮,白芍,蘇子,鮮石斛,降香,大黃(醋炒成炭),藕汁,黑山梔,白扁豆,枇杷葉
程,咳嗽而至於失血音啞,津液枯槁,勞損成矣。脈形細弱,精氣內虧。《內經》於針藥所莫治者,調以甘藥。《金匱》遵之而立黃耆建中湯,急建其中氣,俾飲食增,津氣旺,陽生陰長,而復其真陰之虛,蓋舍此別無良法也。今仿其意而損益之。
黃耆(秋石三分,化水拌,炙焦),茯神,白芍,麥冬,川貝,生甘草,炙甘草,玉竹,沙參,橘餅
顧,酒客濕熱熏蒸,肺受火刑而失清肅之令。咳嗽音啞,吐血痰紅,喉痹乾燥,是皆肺火見證,尚非全屬陰虛。雖然火亢不息,久必傷陰,究宜戒酒為上。治以清肅高源,兼養胃陰為法。
沙參,甜杏仁,丹皮,元參,山梔,川貝,茜草炭,雞距子,藕汁,茅根
某,始由寒飲咳嗽,繼而化火動血。一二年來血證屢止屢發,而咳嗽不已,脈弦形瘦,飲邪未去,陰血已虧。安靜則咳甚,勞動則氣升。蓋靜則屬陰,飲邪由陰生也;動則屬陽,氣升由火動也。陰虛痰飲,四字顯然。擬金水六君同都氣丸法,補腎之陰以納氣,化胃之痰以蠲飲。飲去則咳自減,氣納則火不升。
白話文:
吐血門
此篇記錄多位患者吐血的病案及治療方案。 各個案例的治療方法各有不同,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體質和病因而異。
第一個案例:患者吐血,症狀較輕,以補益氣血為主,藥方包含多種滋陰養血、益氣健脾的藥材。 血止胃醒後,繼續服用此方,並增加粟殼蜜炙。另加白芨丸服用。
第二個案例:患者中氣虛弱,痰飲兼有,冬季咳嗽,近期勞累受寒後吐血,伴有輕微寒熱,出汗後心煩嘈雜,吐血及寒熱皆三日一發。 此因熱邪內盛迫血上行,病在三陰之樞,需防治下厥上竭,導致喘促脫症。藥方以清熱解毒、理氣止血為主。 淵氏認為,汗出心嘈屬陰虛,麻黃不宜使用。
第三個案例:先天不足,曾患虛痰,近期吐血,血色鮮紅,脈細促,心煩如飢,屬陰虛火旺。 藥方在清降火邪的同時,注重滋補真陰,以防血脫陰傷。 加用川貝、茅根。 因春分時節陽氣上升,需休養陰氣,清降火邪,防止火降陰傷。
第四個案例:患者陰虛內熱,咳嗽痰紅,脈數無神,因勞損加重。藥方以滋陰清熱,養陰潤肺為主。
第五個案例:患者吐血,血色紫黑且有血塊,屬肝火犯胃,瘀血上泛,採用繆仲醇法治療,藥方以活血化瘀,清肝瀉火為主。
第六個案例:患者咳嗽導致吐血,聲音嘶啞,津液枯竭,精氣虧損。 此案仿照黃耆建中湯的思路,益氣健脾,生津潤燥,以恢復真陰。
第七個案例:患者因飲酒導致肺受火邪,咳嗽聲音嘶啞,吐血痰紅,喉嚨乾燥。 此症屬肺火,雖久則傷陰,但仍需先清肅肺火,並養胃陰。 藥方以清熱瀉火,養陰潤燥為主。
第八個案例:患者因寒飲咳嗽,轉化為火而動血,多年反覆吐血,咳嗽不止,脈弦細瘦,飲邪未除,陰血已虧。 此案陰虛痰飲明顯,採用金水六君同都氣丸法,補腎納氣,化痰蠲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