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臨證醫案》~ 卷之三 (17)
卷之三 (17)
1. 痰飲門
吳,飲停中脘,脘腹鳴響,攻撐作痛。大便堅結如慄,但能噯氣、不能矢氣,是胃失下行,而氣但上逆也。和胃降逆、逐水蠲飲治之。
半夏,淡乾薑,陳皮,茯苓,澤瀉,白芍,旋覆花,代赭石,甘遂(去心麵包煨),川椒(炒出汗),焦六曲
潘,肛有漏瘍,陰津先損於下。兼以嗜酒,濕熱又盛於中。繼因勞碌感寒,寒入肺經,與胸中素盛之痰濕相合,咳嗽,嘔吐清水,而成痰飲為患。仍飲燒酒祛寒,宜其血溢矣。況內熱脈數,陰津亦虧。欲蠲痰飲,恐溫則劫其陰;欲除內熱,恐清則加其咳。宜和胃降氣。
生苡仁,紫菀,白扁豆,茯苓,款冬花,川貝母,鬱金,杏仁,蛤殼,十大功勞
又,陰虛痰飲,逢暑既不可溫,又不可清。舌苔黏膩,當和中化痰,兼以攝納腎氣。
二陳湯加杏仁。腎氣丸一錢,都氣丸二錢,相和,開水下。
淵按,暑天何嘗不可用溫?惟痰飲見吐血,以為陰虛,不敢溫耳。其實血從燒酒傷胃而來,尚非真正陰虛。
又,咳嘔清水,痰飲之病。脈細數,內熱,陰虛之候。治痰飲宜溫,治陰虛宜滋,藥適相背。肝腎為子母,不妨補母以益子;而胃土又為肺金之母,又當和胃以化痰。擬滋燥兼行,仿東垣法而不礙。
大熟地,冬朮,阿膠,五味子,淡乾薑,澤瀉,茯苓,半夏,腎氣丸
某,痰飲咳嗽,脾胃兩虧。柯氏云:脾腎為生痰之源,肺胃為貯痰之器。近增氣急,不得右臥,右臥則咳劇,肺亦傷矣。素患肛門漏瘍,邇來糞後有血,脾腎虧矣。幸胃納尚可,議從肺脾腎三經合治。然年近六旬,愛養為要,否則慮延損症。
熟地(砂仁末拌炒),半夏,陳皮,五味子,川貝母,阿膠(蒲黃拌炒),炮薑炭,冬朮,歸身炭,款冬花
此金水六君煎合黑地黃丸,加阿膠、款冬、川貝三味,補金水土三虛,上能化痰,下能止血。雖有炮姜,勿嫌溫燥,有五味以攝之。
周,飢飽勞碌則傷胃,寒痰凝聚,氣血稽留,阻於胃絡,而胃脘脹痛,嘔吐黏痰,殆無虛日。倘不加謹,恐成脹滿。
異功散去甘草,加炮薑、熟附子、良薑、蔻仁。
又,溫胃化痰,從理中、二陳、平胃三方化裁。
六君子合附子理中,加川樸。
又,寒積中焦,胃陽不布,痰飲竊踞。為脹為痛,為吐為噦。法當溫運中陽。但病根日久,必耐服藥乃效。
六君子合附子理中去草,加川椒、白蔻仁。
又,中虛非補不運,寒飲非溫不化。益火生土,通陽蠲飲,苓桂朮甘湯主之。附子理中湯亦主之。
苓桂朮甘湯合附子理中去草,加半夏、陳皮、蔻仁。
又,病有常經,方有定法。藥已見效,無事更張。袁詩云:莫嫌海角天涯遠,但肯揚鞭有到時。
附子理中合二陳湯,加老生薑,老桂木。
淵按:倜儻風流,足徵讀書功夫。
白話文:
痰飲門
吳某,飲停留在中脘穴(上腹部),脘腹鳴響,脹痛難忍。大便堅硬如栗子般,只能打嗝,卻無法放屁,這是胃氣下行功能失調,而氣體卻只能往上逆衝的表現。治療方法應當和胃降逆、排除水濕、消除痰飲。
處方:半夏、淡乾薑、陳皮、茯苓、澤瀉、白芍、旋覆花、代赭石、甘遂(去心,麵包包裹後煨)、川椒(炒至出汗)、焦六曲。
潘某,肛門有漏瘡,陰部津液先從下焦受損。加上嗜酒,濕熱之邪又盛於內。接著因勞碌受寒,寒邪侵入肺經,與胸中本來就有的痰濕結合,出現咳嗽、嘔吐清水的症狀,最終形成痰飲病。他又飲用燒酒祛寒,反而導致出血。況且內有熱邪,脈搏數次,陰津也虧損。想消除痰飲,擔心溫熱藥物會耗傷陰液;想清除內熱,又擔心寒涼藥物會加重咳嗽。應當和胃降氣治療。
處方:生苡仁、紫菀、白扁豆、茯苓、款冬花、川貝母、鬱金、杏仁、蛤殼、十大功勞。
又一例,陰虛體質伴有痰飲,遇到暑熱既不能用溫熱藥,也不能用寒涼藥。舌苔黏膩,應當和中化痰,同時滋補腎氣。
處方:二陳湯加杏仁;腎氣丸一錢,都氣丸二錢,混合後用開水送服。
淵按:夏天為什麼就不能用溫熱藥呢?只是痰飲患者見吐血,誤認為是陰虛,所以不敢用溫熱藥。其實出血是燒酒損傷胃氣引起的,並非真正的陰虛。
又一例,咳嗽嘔吐清水,是痰飲的表現。脈搏細弱而數次,內有熱邪,是陰虛的症狀。治療痰飲宜用溫熱藥,治療陰虛宜用滋陰藥,兩者用藥方向似乎相反。肝腎如同母子,可以補益母親(腎)來滋養兒子(肝);胃土又是肺金的母親,也應當和胃以化痰。可以考慮滋陰和溫燥兼用,仿效東垣派(李東垣)的治療方法,而不會產生衝突。
處方:熟地黃、白朮、阿膠、五味子、淡乾薑、澤瀉、茯苓、半夏、腎氣丸。
某某,痰飲咳嗽,脾胃都虛弱。柯氏(柯某)說:脾腎是產生痰飲的根源,肺胃是貯存痰飲的場所。最近又增加了氣急,不能右側臥,右側臥則咳嗽加劇,肺部也受損了。以前就患有肛門漏瘡,最近大便後有出血,脾腎更加虛弱。幸好胃納尚可,考慮從肺、脾、腎三經合治。但年近六十,養護身體最重要,否則擔心病情會加重。
處方:熟地黃(用砂仁末拌炒)、半夏、陳皮、五味子、川貝母、阿膠(用蒲黃拌炒)、炮薑炭、白朮、熟地黃炭、款冬花。
此方是金水六君煎合黑地黃丸,再加入阿膠、款冬花、川貝母三味藥,補益金、水、土三臟的虛弱,上能化痰,下能止血。雖然有炮薑,不必擔心溫燥,有五味子來收斂。
周某,飢飽勞碌都會傷胃,寒痰凝聚,氣血瘀滯,阻礙在胃經絡,導致胃脘脹痛,嘔吐黏稠痰液,幾乎天天如此。如果不及時治療,恐怕會發展成脹滿。
處方:異功散去甘草,加炮薑、熟附子、良薑、蔻仁。
又一例,溫胃化痰,可以從理中湯、二陳湯、平胃散三方化裁。
處方:六君子湯合附子理中湯,加川樸。
又一例,寒邪積聚在中焦(上腹部),胃陽氣不能布散,痰飲停滯。表現為脹滿、疼痛、嘔吐、呃逆。治療方法應當溫運中陽。但病情日久,必須堅持服藥才能見效。
處方:六君子湯合附子理中湯去甘草,加川椒、白蔻仁。
又一例,中焦虛弱,必須補益才能運化,寒飲停滯,必須溫熱才能化解。補益腎陽以生脾土,疏通陽氣以排除水濕,苓桂朮甘湯是主要的方劑。附子理中湯也可以。
處方:苓桂朮甘湯合附子理中湯去甘草,加半夏、陳皮、蔻仁。
又一例,疾病有固定的經絡循行路線,處方有固定的組成和用法。藥物已經見效,就不要輕易更改。袁詩云:不要嫌棄路途遙遠,只要肯鞭策前進,終究會到達目的地。
處方:附子理中湯合二陳湯,加老生薑、老桂枝。
淵按:倜儻不羈,瀟灑風流,足見他讀書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