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

《王旭高臨證醫案》~ 卷之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1)

1. 溫邪門

羚羊角,鮮生地,大生地,天冬,麥冬,鮮石斛,北沙參,石決明,西洋參,鉤鉤,蘆根,竹油,茯神,蔗汁,梨汁,淡薑汁,生甘草,元參(二味,濟慎先生加)

淵按:數方養陰則有餘,瀉火尚不足,致有下文邪熱逗留之弊。

又,照前方加元精石,備候濟慎先生裁正。

大生地,川貝,鮮石斛,石決明,元參,丹皮,麥冬,生洋參,北沙參,蘆根,甘蔗汁

又,腑氣不通,陽火不降,陰津不升。元氣雖虛,不得不通其腑。

大生地(八錢),鮮石斛(五分),北沙參(一兩),元參(三錢),知母(錢半),生大黃(三錢),當歸(三錢),生洋參(三錢),麥冬(三錢),蘆根(一兩)

洪,溫邪初起,胸悶頭痛,發熱有汗。先宜涼解。

牛蒡子,豆豉,黑山梔,連翹,桔梗,橘紅,荊芥,杏仁,薄荷,蘆根

秦,發汗太過,津液內奪。昨日生津以達邪,汗雖未出而疹點已化,熱雖未退而脈象稍和,是佳兆也。苔煤而不甚燥,神糊而有時清,犀角、地黃雖可用,然大勢無變,方亦無事更張,仍照前方加味。

北沙參(一兩),竺黃(錢半),鮮石斛(一兩),連翹(三錢),麥冬(三錢),茯神(三錢,朱拌),生甘草(四分),元參(三錢)茅根(一兩,去心),燈心(三尺,朱拌),九節菖蒲(八分)

淵按:神糊苔煤,鮮石斛可用,北沙參不可用。雖養肺陰,究嫌補肺助痰,麥冬亦然。此老好用二物,瑕瑜並見。

張,久患便血,陰氣先傷於下。今感溫邪挾積,肺胃之氣阻窒。上喘下泄,發熱口渴,舌絳如朱,額汗不止,遍體無汗,脈小數疾。厥脫險象,勉擬一方備正。

葛根(一錢),黃芩(錢半),石膏(三錢,薄荷同研),赤苓(三錢)黃連(四分),杏仁(三錢),牛蒡(元米炒,三錢),生甘草(四分),枇杷葉(三片)

上藥用水兩盞,煎至一盞。另用:

人參(一錢),麥冬(錢半),五味子(五分,炒),生地(四錢),阿膠(二錢,蛤粉炒)

用水兩盞另煎,煎至半盞,沖和前煎,徐徐服下。

此為複方法。病系溫邪,而陰虛欲脫,故立此法。凡暴喘多實,而壯熱舌乾,宜從清解。惟久患便血,今更下泄不止,所謂喘而不休,泄痢不止,水漿不入者不治。故不得不救其陰,希圖萬一。

淵按:陰血既耗於下,脾氣復傷於中,故一感溫邪而上喘下泄。泄為脾陷,喘為腎逆,兩臟不守,厥脫易易。頭汗者,陰不守而陽越也。身無汗者,陰液虛而氣不能化也。舌絳如朱,胃陰虧而心火熾。脈小數疾,陰血虛而邪火伏。兩方頗有心思,惟葛根嫌升發,牛蒡嫌泄肺。

蓋陰陽兩虛,中氣不守,氣雖陷,不可升,汗雖無,不可發,急急顧慮中氣陰液,猶恐不及。然肯用心如此,敬服之至。

白話文:

溫邪門

這是一系列針對溫邪(外感熱邪)不同症狀的處方,包含多位醫家不同見解與加減:

第一方:滋陰清熱為主。藥物包含羚羊角、鮮生地、大生地、天冬、麥冬、鮮石斛、北沙參、石決明、西洋參、鉤藤、蘆根、竹瀝、茯神、蔗汁、梨汁、淡薑汁、生甘草,以及元參(二味,濟慎先生所加)。淵按:認為此方滋陰有餘,瀉火不足,容易導致邪熱逗留。另建議加元精石,待濟慎先生審定。

第二方:針對腑氣不通,陽火不降,陰津不升的情況,在前方基礎上調整藥物。包含大生地、川貝、鮮石斛、石決明、元參、丹皮、麥冬、西洋參、北沙參、蘆根、甘蔗汁。

第三方:針對腑氣不通,以通腑為主。藥物包含大生地、鮮石斛、北沙參、元參、知母、生大黃、當歸、西洋參、麥冬、蘆根。

第四方(洪氏):溫邪初起,胸悶頭痛,發熱有汗,宜涼解。藥物包含牛蒡子、豆豉、山梔子、連翹、桔梗、橘紅、荊芥、杏仁、薄荷、蘆根。

第五方(秦氏):發汗過度,津液受損。症狀雖有改善,但仍需繼續調理。在前方基礎上加味,藥物包含北沙參、竹黃、鮮石斛、連翹、麥冬、茯神、生甘草、元參、茅根、燈心草、九節菖蒲。淵按:認為此方中鮮石斛可用,但北沙參和麥冬則嫌補肺助痰,用藥需謹慎。

第六方(張氏):久患便血,又感溫邪,肺胃氣阻,上喘下泄,發熱口渴,舌紅,額汗出而身無汗,脈細數疾,屬陰虛欲脫。此方為複方,分為兩煎:第一煎:葛根、黃芩、石膏(薄荷同研)、赤苓、黃連、杏仁、牛蒡子、生甘草、枇杷葉;第二煎:人參、麥冬、五味子、生地、阿膠。淵按:分析此病症為陰血耗損、脾氣受傷,溫邪加重病情,導致上喘下泄,並指出此方用葛根和牛蒡子或有不妥之處。 最後指出此種喘息不止、泄瀉不止、水液不入的情況預後不良。

總體而言,這些處方都針對溫邪的不同證候,採用不同的治療策略,體現了古代醫家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辨證論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