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臨證醫案》~ 卷之四 (22)
卷之四 (22)
1. 外瘍門
六味地黃湯去山藥,加細辛、麻仁、獨活、川熟附。
另:東垣資腎丸二錢,開水送下。
淵按:辛、獨二味,發少陰之寒從太陽而散,佐附子以溫之,六味以補之泄之。
任,濕熱伏邪內蘊,引動宿毒,遍發廣痘,亦曰廣風。恐其肢節酸強,殊難速效。
防風,當歸,赤芍,皂莢子,銀花,天花粉,連翹,甘草,陳皮,土茯苓
許,腎岩翻花,在法不治。怡情安養,帶疾延年。
鮮首烏,馬料豆,銀花,生甘草
朝服六味丸三錢,淡鹽花湯送。
劉,腎俞漫腫色白,脈虛微熱,此腎俞發也。屬三陰虧損,濕熱入絡,氣血凝滯而生。最為淹纏。姑與消散法。
當歸,防風,杜仲,秦艽,金狗脊,丹參,廣皮,萆薢,獨活,胡桃肉,桑枝
胡,胃脘生癰,脈虛形瘦。初起寒熱,延今四十餘日,晨必泄瀉無度。是中氣大虛,不勝攻消之任也。今與內托法。倘仍作瀉,則難矣。
黨參,木香,法半夏,茯苓,枳殼,砂仁,當歸,冬朮,乾薑,陳皮
某,面顴毒乃陽明鬱火所結,今已穿潰,孔如豆大。雖比顴骨疽較輕,然收功亦遲。須忌一切發風動火之物。
羚羊角,白芷,茯苓,土貝母,廣皮,黨參,連翹,丹皮,銀花,甘草
劉,平日豪飲,胃濕必甚。去冬齦腫咳嗽,仍不節飲,以致音啞齦腐,蔓延及唇,此沿牙毒也。雖非牙岩之比,然亦不易收功。
甘露飲去甘草、天冬,加赤苓、黃芩、雞距子、葛根、蟬衣、茅柴根。
淵按:陽明濕火所致。
陸,本原不足,兼挾風溫。發熱,頸間結核成痰。二十餘日,不紅,不腫,不消散,亦不作膿,屬半虛半實。慎柔方有良法,用四君子加牛蒡子,世所未知,余曾驗過。
四君子加牛蒡子、象貝母、桑葉。
淵按:四君補虛,佐蒡、貝以消風痰,桑葉清肺通絡。從補虛中想出祛邪之法,心思靈敏。
又,昨用慎柔方,是托散法。服下若汗出熱退,則數劑可消。若汗不出,仍發熱,則數劑成膿,且易潰斂。
前方加鉤鉤。
又,三歲孩童,但哺乳汁,不進穀食,脾胃虛弱可知。頸結痰核而有寒熱,必挾風溫,屬半虛半實。今將一月,熱退復熱,其塊不消,不作膿,大便溏,脾胃不足,氣血兩虛。
黨參,冬朮,陳皮,荊芥,黃耆,歸身,防風,葛根,砂仁,桑葉
周,立齋云:外瘍經久不消散,亦不作膿,氣虛也。徒用攻消,恐無所益。
黃耆,黨參,防風,歸身,澤蘭葉,穿山甲,殭蠶,丹參,廣皮,桑枝
朱,結毒穿破不斂,在於當額眉稜,俱屬陽明部位。已及半載,當養氣血以化毒。
大熟地,黨參,川芎,皂莢子,茯苓,土貝母,黃耆,當歸,生甘草,銀花,土茯苓
陳,本體陰虧,四月間濕熱成瘍,潰膿而愈。愈後正虛,肝風升動,眩暈跌僕,以致腿股環跳受傷,漫腫色白,而生附骨痰疽。今二便阻塞,少腹脹滿,將有腸癰之變。
白話文:
外瘍門
方劑一: 六味地黃湯去掉山藥,再加入細辛、麻仁、獨活、川烏附子。另服東垣資腎丸兩錢,用開水送服。 方義:細辛、獨活疏散少陰寒邪,川烏附子溫經,六味地黃湯滋陰補腎,兼瀉邪熱。
方劑二(任氏): 濕熱內蘊,引發宿毒,導致廣泛的痘瘡或風疹,伴隨肢體酸痛,療效難以迅速顯現。 處方:防風、當歸、赤芍、皂莢子、金銀花、天花粉、連翹、甘草、陳皮、土茯苓。
方劑三(許氏): 腎臟疾病引起的皮膚病變,依法不予治療,宜以怡情養性、延年益壽為要。處方:鮮首烏、馬料豆、金銀花、生甘草,每日清晨服用六味地黃丸三錢,淡鹽水送服。
方劑四(劉氏): 腎俞穴處腫脹發白,脈象虛弱微熱,這是腎俞穴發病。屬於三陰經虧虛,濕熱侵犯經絡,氣血凝滯所致,病程纏綿。 處方:當歸、防風、杜仲、秦艽、金狗脊、丹參、廣橘皮、萆薢、獨活、胡桃肉、桑枝,以消散為主。
方劑五(胡氏): 胃脘部生癰,脈象虛弱,形體消瘦,初期有寒熱,持續四十多天,每天早晨腹瀉不止,這是中氣虛弱,難以承受攻邪之藥。 處方:黨參、木香、法半夏、茯苓、枳殼、砂仁、當歸、白朮、乾薑、陳皮,採用內托法治療,若仍腹瀉,則治療困難。
方劑六(某氏): 面顴部瘡毒,是陽明經鬱火所致,現已穿潰,孔洞如豆粒大小。雖然比顴骨疽輕,但療效也較慢。需忌諱一切發風動火的食物。處方:羚羊角、白芷、茯苓、土貝母、廣橘皮、黨參、連翹、丹皮、金銀花、甘草。
方劑七(劉氏): 平時嗜酒,胃濕較重。去年冬天牙齦腫痛咳嗽,仍不節制飲酒,導致聲音嘶啞、牙齦腐爛,蔓延至嘴唇,這是沿牙齒發生的毒症。雖然不及牙齦疽嚴重,但也不易痊癒。處方:甘露飲去甘草、天冬,加赤小豆、黃芩、雞爪子、葛根、蟬蛻、茅根。方義:陽明濕火所致。
方劑八(陸氏): 體質虛弱,兼夾風溫,發熱,頸部結核成痰,持續二十多天,不紅不腫,不消散,也不化膿,屬於半虛半實證。 處方:四君子湯加牛蒡子、象貝母、桑葉。方義:四君子湯補益氣血,牛蒡子、象貝母消散風痰,桑葉清肺通絡,從補虛入手,兼顧祛邪。 若服用後汗出熱退,則數劑可消;若汗不出,仍發熱,則數劑後化膿,易於潰瘍癒合,此時可在上方加鉤吻。
方劑九(三歲孩童): 僅靠母乳餵養,不吃穀物,脾胃虛弱,頸部結痰核,伴有寒熱,兼夾風溫,屬於半虛半實。 病程一月,時好時壞,腫塊不消,不化膿,大便稀溏,脾胃不足,氣血兩虛。 處方:黨參、白朮、陳皮、荊芥、黃耆、當歸尾、防風、葛根、砂仁、桑葉。
方劑十(周氏): 外瘍久治不癒,不化膿,屬於氣虛。單純攻邪無益。 處方:黃耆、黨參、防風、當歸尾、澤蘭葉、穿山甲、僵蠶、丹參、廣橘皮、桑枝。
方劑十一(朱氏): 瘡毒穿破不癒合,位於額頭眉稜之間,屬於陽明經部位。病程半年,應當養護氣血以化解毒邪。 處方:熟地黃、黨參、川芎、皂莢子、茯苓、土貝母、黃耆、當歸、生甘草、金銀花、土茯苓。
方劑十二(陳氏): 體質陰虛,四月間因濕熱而生瘡瘍,潰膿後癒合。癒合後正氣虛弱,肝風升動,出現眩暈跌倒,導致腿股環跳穴受傷,腫脹發白,並生附骨疽。 目前大便不通,小腹脹滿,將有腸癰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