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

《王旭高臨證醫案》~ 卷之四 (2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24)

1. 外瘍門

牛蒡子,犀角,連翹,焦山梔,生軍(水浸),大貝母,元明粉,竹葉,蘆根,薄荷

又,消管丸。

胡黃連(一兩),刺蝟皮(一兩,炙),象牙屑(一兩),五倍子(一兩,炙),蟾酥(酒化,三錢),陳硬明角燈(二兩,炙)

上藥為末,煉蜜丸。用上好雄精三錢,泛上為衣。每朝三錢,金銀花湯送下。

淵按:方極佳。惟蟾酥大毒走竄之品,每日服分余,未知可否。減半則穩當矣。此治外症久而成管者。

某,足丫碎爛,南方濕熱之常病也。患者甚多。今足趾碎爛,掌心皮厚而燥,非徒濕熱,血亦枯矣。經云: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碎爛不愈,恐成風濕。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祛濕先治脾,脾旺濕自絕。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

制首烏,丹參,當歸,防風,苡仁,懷山藥,茯苓,萆薢,豨薟草,紅棗,三角胡麻

周,咳吐臭痰,已延三月。脈數而虛,其陰已傷。面白無華,飲食漸減,肺失所恃,防成肺痿。

沙參,黃耆,麥冬,白芨,茯苓,元參,大生地,杏仁,百合,蘆根尖

又,咳痰腥臭,面色青晦,脈數而虛,納穀大減。此木火乘金,金傷及土,臟氣克賊,恐延不治。

北沙參,桑白皮,麥冬,苡仁,茯苓,白扁豆,野茭根,橘紅,紫菀,元參,蘆根尖

楊,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者,厥陰也;一陽者,少陽也。相火寄於肝膽,君火一動,相火隨熾,上炎灼金,痹喉之症作矣。

鮮生地,元參,麥冬,焦山梔,大生地,石決明,沙參,桔梗,生甘草,穭豆衣,梨肉

王,寒痰凝阻,頰車不利,高而腫硬,色白不紅。此屬陰寒骨槽,與色紅身熱者不同。

大熟地,麻黃,桂枝,秦艽,防風,制殭蠶,當歸,白芥子

趙,脾虛濕熱入絡,兩手指節手腕皆木腫。此乃鼓槌流痰,不易速愈。

黃耆,白朮,防風,秦艽,川貝母,當歸,茯苓

馮,臍風由乎脾腎濕熱而成。今腹痛便泄,先運其中。

白朮,赤芍,茯苓,陳皮,木香,當歸,六神麯,龍齒,砂仁

某,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體肥濕勝之人,衛恆虛冷,營多盛熱。故肥人當暑,往往肌膚常冷,而易生外瘍也。瘍發背脊三候,內膿已結,外腐未透。營中之火極熾,衛弱失於敷布,不能引血化腐,載毒外出,漸顯內陷之機,頗為可慮。非溫不能助衛陽以鼓舞,非清不能解營熱以化毒。經曰: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此法是矣。

黃耆(附子煎汁,炒),鮮生地,穿山甲,地丁草,連翹,皂角刺,制殭蠶,金銀花

另以三角風熏。

淵按:三角風未詳是否三角胡麻。

趙,咽喉腫及上齶,的屬喉癰。湯水難嚥,痰多便閉。症交四日,邪火熾張。秀翁主以清化滌痰,極是。鄙意竟用涼膈散通徹表裡,尤為簡淨。仍候裁正。

白話文:

外瘍門

第一方:用牛蒡子、犀角、連翹、焦山梔、生軍(水浸)、大貝母、元明粉、竹葉、蘆根、薄荷等藥材。

第二方:消管丸。配方:胡黃連、炙刺蝟皮、象牙屑、炙五倍子、酒化蟾酥、炙陳硬明角燈。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劑。每丸加入上好雄黃三錢作外衣。每日早晨服用三錢,用金銀花湯送服。 作者註解:此方甚佳,但蟾酥毒性較強,每日服用量需慎重考慮,減半較為穩妥。此方主治久治不愈的外瘍,形成管狀膿瘍者。

案例一:某人腳趾潰爛,這是南方濕熱常見病,患者眾多。此例患者腳趾潰爛,掌心皮膚乾燥粗厚,不僅是濕熱,也伴隨血虛。經書記載:「手得血則能握,足得血則能步」。腳趾潰爛久治不愈,恐會發展成風濕病。治療風濕病,先要治血,血行則風自滅;治療濕邪,先要健脾,脾旺則濕自除。這就是治病必求其根本的道理。 處方:制首烏、丹參、當歸、防風、薏仁、懷山藥、茯苓、萆薢、豨薟草、紅棗、三角胡麻。

案例二:周某咳嗽吐出臭痰,已持續三月。脈象數而虛弱,陰氣已傷,面色蒼白,食慾減退,肺氣虛弱,恐發展成肺痿。處方:沙參、黃耆、麥冬、白芨、茯苓、元參、生地黃、杏仁、百合、蘆根尖。

案例三:患者咳嗽痰液腥臭,面色青暗,脈象數而虛弱,食慾大減。這是肝火過旺克伐肺金,肺金受損又影響脾土,臟腑氣血失調,病情危重,恐難痊癒。處方:北沙參、桑白皮、麥冬、薏仁、茯苓、白扁豆、野茭根、橘紅、紫菀、元參、蘆根尖。

案例四:楊某患喉痹,屬厥陰與少陽經絡的病症。相火(心火)寄於肝膽,心火一動,肝膽之火隨之旺盛,上炎灼傷肺金,導致喉痹。處方:鮮生地黃、元參、麥冬、焦山梔、生地黃、石決明、沙參、桔梗、生甘草、萆豆衣、梨肉。

案例五:王某寒痰凝滯,頰部腫脹堅硬,顏色蒼白,不紅不熱。此屬陰寒導致的骨槽腫痛,與紅腫熱痛者不同。處方:熟地黃、麻黃、桂枝、秦艽、防風、制僵蠶、當歸、白芥子。

案例六:趙某脾虛濕熱侵入經絡,手指關節和手腕都腫脹如木。這是鼓槌狀的痰濁阻滯,不易迅速治癒。處方:黃耆、白朮、防風、秦艽、川貝母、當歸、茯苓。

案例七:馮某患臍風,由脾腎濕熱引起。現症狀為腹痛泄瀉,需先調理脾胃。處方:白朮、赤芍、茯苓、陳皮、木香、當歸、六神曲、龍齒、砂仁。

案例八:某人體型肥胖,濕邪較重,衛氣虛寒,營血則熱盛。因此肥胖的人在夏季,皮膚常覺寒冷,容易生外瘍。此患者背部外瘍,已形成膿腫,但膿液尚未外排。營血之火熾盛,衛氣不足,無法引導血液化解膿腐,排出毒素,有內陷的危險,需謹慎治療。溫陽益氣可以助長衛陽,清熱解毒可以化解營血之熱。經書記載:「血實宜瀉,氣虛宜補」。此治療方法符合經義。處方:用附子煎汁炒黃耆、鮮生地黃、穿山甲、地丁草、連翹、皂角刺、制僵蠶、金銀花。另用三角風熏。作者註解:三角風是否指三角胡麻,尚不明確。

案例九:趙某咽喉腫痛,腫脹波及上顎,屬於喉癰。吞咽困難,痰多便秘,病程四天,邪火旺盛。 作者註解:某醫生用清熱化痰的藥物治療,非常正確。我認為使用涼膈散,通利表裡,更為簡潔有效。還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