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

《王旭高臨證醫案》~ 卷之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1)

1. 痙厥門

陳,嘔惡數日,止而發痙,每日必三五次。此肝逆犯胃,聚液成痰,內風陽氣弛張,痰亦從之為患。擬以和胃熄風。

羚羊角,鉤鉤,半夏,陳皮,黑山梔,石決明,池菊花,元參,竹茹

又,痙厥日數發,口噤不能言,而心中了了,病不在心而在肝。夫心為君主,肝為將軍。當其氣火風相煽之際,一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則君主雖明,安能遽禁其強暴哉!況胃為心子,胃家之痰與肝家之風相助為虐,舌紅碎痛,一派炎炎之勢莫遏。欲化胃痰,先清肝火。

羚羊角,大生地,犀角,茯苓,生山梔,天竺黃,石決明,元參,鉤鉤,金箔,棗仁(川連炒),竹油(沖服),薑汁(沖服)

錢,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生甘草(一斤,研末),紅棗(一斤)

煮爛,去皮核,與甘草打和為丸。每服三錢,開水送下。

此人並無表證,又不內熱,一月數十痙,服此二料即愈。

仁淵曰:胃虛生痰,肝旺生火,火煽其痰,胃不能御,必至上逆而為嘔吐。吐極而胃益虛,肝益強,不至風動痙厥不已。夫所謂胃虛者,胃之降氣不順也;肝旺者,肝之鬱熱上升也。氣逆化火,呼之為肝風、肝火、肝氣者,以肝屬巽木,為生風生火之臟,其性急暴,為將軍之官,凡逆升之氣都主於肝故也。治以涼降者,以秋金之氣,逆折其春木之太過也。

夫痙厥之證,不止嘔吐一端。若痙厥為木旺賊土,霍亂多有之。外如溫邪液涸,中風痰阻關竅,小兒痰熱矇蔽。吳鞠通有《痙因質疑》,論《內經》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謂「濕」字乃「風」字之誤。余謂風不得痰,尚不至痙,《內經》「濕」字當作「痰」字解者甚多。然痰不得風,亦不為痙。

大抵風火痰三者相因為患。今時痙厥與瘛瘲不分。夫痙則角弓反張,戛齒吐沫;瘛瘲則筋絡抽掣,四指搐捻。痙乃風火痰交煽,閉其機關,多實證;瘛瘲則液涸血空,經絡失養,多虛證。補瀉不同,治法大異,不可不詳辨之。

白話文:

陳先生,連續幾天感到噁心嘔吐,之後開始出現痙攣,每天會發生三到五次。這是肝氣上逆影響到胃,導致體內積聚痰液,內風與體內的陽氣相互作用,使得痰液也成為困擾。計劃用和胃熄風的藥方來治療。

藥方包括:羚羊角、鉤藤、半夏、陳皮、黑山梔、石決明、池菊花、元參、竹茹。

另一個例子,痙攣發作每天數次,嘴巴緊閉無法說話,但意識清楚,病因不在心而在肝。心臟是身體的主宰,肝臟則像是將軍。當氣、火、風相互煽動的時候,就像將軍在外,不受君主的直接命令,即使君主再明智,也無法立即阻止將軍的暴行!何況胃是心的兒子,胃中的痰與肝中的風相互助虐,舌頭紅腫疼痛,呈現出難以抑制的炎熱趨勢。要化解胃中的痰,首先得清除肝的火。

藥方包括:羚羊角、大生地、犀角、茯苓、生山梔、天竺黃、石決明、元參、鉤藤、金箔、酸棗仁(炒)、竹油(沖服)、薑汁(沖服)。

錢先生,肝臟功能過度緊張,應多吃甘甜的食物來調節。

藥方為:生甘草(一斤,研磨成粉末)、紅棗(一斤)。煮熟後去掉皮和核,與甘草混合成丸。每次服用三錢,用開水吞服。

這位患者沒有任何表面症狀,也沒有內在的熱感,一個月卻經歷數十次的痙攣,服用這個藥方兩劑後就痊癒了。

仁淵說:胃虛弱會產生痰,肝氣旺盛會產生火,火助長痰的生成,胃部無法抵抗,必然會導致反胃嘔吐。嘔吐到極點,胃更虛弱,肝氣更強,直到風動痙攣才會停止。所謂胃虛,指的是胃部的下降氣流不順暢;肝氣旺盛,指的是肝臟的鬱熱上升。氣流逆轉變成火,稱之為肝風、肝火、肝氣,因為肝臟屬木,是風和火的發源地,性情急躁,被稱為將軍的器官,所有逆升的氣都由肝臟控制。治療方法是用秋金之氣,來抑制春木的過度生長。

痙攣的症狀,不僅僅是嘔吐一種。如果是痙攣是因為肝氣旺盛侵犯脾土,霍亂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除此之外,像溫熱病導致體液乾涸,中風痰堵塞關節,小孩痰熱矇蔽等情況。吳鞠通在《痙因質疑》中,討論《內經》中所有關於痙項強的描述都歸咎於濕,認為「濕」字應該是「風」字的誤解。我認為,風如果不與痰結合,不會導致痙攣,《內經》中的「濕」字,很多情況下應該被理解為「痰」。然而,痰如果不與風結合,也不會形成痙攣。

基本上,風、火、痰三者相互作用造成困擾。現在人們往往把痙攣和瘛瘲混為一談。痙攣會讓身體呈弓形,咬牙切齒,口吐白沫;而瘛瘲則是筋絡抽搐,手指蜷縮。痙攣是由風、火、痰三者共同作用,關閉身體的運行機制,多是實證;而瘛瘲是體液枯竭,血液不足,經絡失去滋養,多是虛證。補和瀉的治療方式不同,治療方法也有很大差異,不可不仔細辨別。

2. 雜病門

某,風邪入絡。

小續命湯。

此症病後一日數次不能言語。只要自己捏肩背,即可漸漸而言也。

某,久虛不能統血,並不能轉運其氣,是以便血時作,而又腹微滿也。吐出之痰結硬,此為老痰,乃濕熱所結,法當兼理。

四物湯去川芎,加黨參、冬朮、懷山藥、陳皮、龜板、蛤殼、荸薺、海蜇。

淵按:不統血,不轉運其氣,腹微滿,皆脾虛也。

某,久病之軀,去冬常患火升。交春木旺,肝膽升,陽無制,倏忽寒熱,頭面紅腫,延及四肢,焮熱癢痛,殆即所謂遊火、遊風之類歟!匝月以來,腫勢大減。四五日前偶然裸體傷風,遂增咳嗽,音啞痰多,口乾舌白,續發寒熱,胃氣從此不醒,元氣愈覺難支。風火交煽,痰濁復甚;陰津消涸,陽不潛藏。

清火養陰,計非不善,抑恐滋則礙脾;化痰扶正,勢所必需,又恐燥則傷液。法取輕靈,立方但求無過。

北沙參,知母,鮮生地,蛤殼,蟬衣,海浮石,豆卷,青果,海蟄,地慄,百合

另珠粉,朝晨用燕窩湯下三分。

上方《金匱》百合知母地黃湯合《本事》神效雪羹,取其清火化痰,不傷脾胃;生津養液,不礙痰濕。酌古參今,歸於平正。

袁,瘍膿之後,氣血必虛。奔走烈日之中,汗出招風,風與熱毒舍於皮膚脈絡之間。至秋涼氣外束,熱鬱於皮中,遂覺遍體瘙癢,幾及兩月。近來面色帶黑而浮,少腹略滿。據云奇癢之時,唇舌俱麻,是外風引動內風也。經云:面腫曰風。夫風行必燥,木勝剋土,此症現為風癩,久防腹滿,理勢所必然也。

羚羊角,秦艽,地骨皮,陳皮,通草,北沙參,丹皮,苡仁,黃耆,防風

又洗方:

紫背浮萍,杜牛膝,側柏葉,巴豆殼

煎湯洗。

淵按:面黑腹滿,乃脾腎兩虛見症。

又,古有風癩一症,周身瘙癢。擬用《千金》法。

生石膏,防風,麻黃,茯苓,生甘草,白朮,鮮生地,百部

沈,腎為欠,胃虛亦欠。欠之一症,屬腎胃二經。大抵陽氣欲升,陰氣欲降。腎虛則陽欲升而遲,胃虛則陰欲降而緩。故《內經》曰:陰陽相引,故數欠。此兼胸背多汗,足跟時脹。氣血兩虧,法當兼顧。

西黨參,歸身,黃耆,冬朮,茯神,大熟地,枸杞子,麥冬,川石斛,蛤殼

胡,脈軟無力屬氣虛,便溏食少屬脾虛,乾咳無痰屬肺虛,時覺口苦屬心熱移脾也。宜十補一清。

四君子湯加川連、防風、懷山藥、陳皮,澤瀉、六神麯、砂仁。

潘,年近六旬,天癸久去而反頻來,是謂脫營。脫營者,元氣極虛不能固攝,血從外脫也。又名下竭,故腰痛如折。下竭者必上厥,故面赤、火升、發熱也。血屬陰,陰虛則陽亢,故脈弦硬無情。其脈愈數,其陰愈虛。夏令一交,陽亢無制,恐致水涸龍飛,難為力矣。

白話文:

雜病門

某人,風邪侵入經絡。服用小續命湯。此症病後一天數次不能說話,只要自己捏肩背,就能慢慢恢復說話。

某人,長期虛弱,無法統攝血液,也無法正常運轉氣血,因此經常便血,腹部略微脹滿。吐出的痰黏稠堅硬,這是陳舊的痰,是濕熱凝聚而成,治療方法應同時調理。 處方:四物湯去川芎,加黨參、白朮、山藥、陳皮、龜板、牡蠣、荸薺、海蜇。

淵按:不能統攝血液,不能正常運轉氣血,腹部略微脹滿,都是脾虛的表現。

某人,久病之體,去年冬天經常出現火熱上浮的症狀。春天木氣旺盛,肝膽之氣上升,陽氣無制約,便忽冷忽熱,頭面紅腫,蔓延到四肢,紅腫發熱瘙癢疼痛,大概就是所謂的遊走之火、遊走之風吧!一個多月以來,腫脹情況已經減輕很多。四五天前偶然裸露身體受寒,於是又加重了咳嗽,聲音嘶啞,痰多,口乾舌苔白,再次出現寒熱,胃氣從此不振,元氣更加難以支撐。風火交加,痰濁更加嚴重;陰津耗竭,陽氣不能潛藏。

治療應清熱養陰,但恐怕滋膩會礙脾;化痰扶正,是必須的,但恐怕燥烈會傷陰。應選擇輕靈的藥物,處方力求不過度。處方:北沙參、知母、鮮生地、牡蠣、蟬蛻、海浮石、扁豆、青果、海蜇、地栗、百合。另加珍珠粉,清晨用燕窩湯送服三分。上方是《金匱要略》百合知母地黃湯與《本事方》神效雪羹合方,取其清熱化痰,不傷脾胃;生津養液,不礙濕痰的功效。 根據古方加以改良,使其平和適中。

袁某,瘡瘍膿腫之後,氣血必然虛弱。在烈日下奔走,汗出受風,風寒與熱毒滯留在皮膚和經絡之間。到秋天涼氣外束,熱邪鬱積於皮膚之中,於是感到全身瘙癢,已經將近兩個月。最近面色發黑而浮腫,小腹略微脹滿。據說奇癢難忍的時候,嘴唇和舌頭都會麻木,這是外風引動內風。經書記載:面腫叫做風證。風邪運行必然乾燥,木氣過盛克土,此症表現為風癩,久病導致腹部脹滿,也是理所當然的。處方:羚羊角、秦艽、生地黃、陳皮、通草、北沙參、丹皮、薏苡仁、黃耆、防風。

另有洗方:紫背浮萍、杜牛膝、側柏葉、巴豆殼,煎湯洗患處。

淵按:面色發黑,腹部脹滿,都是脾腎兩虛的表現。

另外,古代有風癩一種疾病,周身瘙癢。擬用《千金方》的治療方法。處方:生石膏、防風、麻黃、茯苓、生甘草、白朮、鮮生地、百部。

沈某,經常氣短,胃也虛弱。「欠」症屬於腎胃兩經。總體來說,陽氣欲上升,陰氣欲下降。腎虛則陽氣欲升而遲緩,胃虛則陰氣欲降而緩慢。所以《內經》說:陰陽互相吸引,所以才會經常氣短。此症兼見胸背多汗,足跟時常腫脹。氣血兩虛,治療應同時考慮。處方:黨參、當歸、黃耆、白朮、茯神、熟地黃、枸杞子、麥冬、石斛、牡蠣。

胡某,脈象軟弱無力屬於氣虛,大便溏瀉,食慾不振屬於脾虛,乾咳無痰屬於肺虛,有時感覺口苦屬於心熱移脾。應該十補一清。處方:四君子湯加川連、防風、山藥、陳皮、澤瀉、六神曲、砂仁。

潘某,年近六十,天癸(月經)已久停卻又頻頻出現,這是脫營的症狀。脫營是指元氣極度虛弱,不能固攝,血液從體外流失。又名下竭,所以腰痛如折。下竭必上厥,所以面紅、火熱上浮、發熱。血液屬陰,陰虛則陽亢,所以脈象弦硬而無力。脈象越數,陰虛就越厲害。夏天一到,陽亢無制,恐怕會導致陰液枯竭,難以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