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

《王旭高臨證醫案》~ 卷之四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6)

1. 婦人門

肉桂,冬朮(土炒),陳皮,木香,金鈴子,訶子,茯苓,乾薑,澤瀉,延胡索,生熟穀芽

吳《內經》有石瘕、石水之證,多屬陽氣不布,水道阻塞。少腹有塊堅硬者為石瘕,水氣上攻而腹滿者為石水。此症初起小便不利,今反小便不禁,而腹漸脹滿,是石水之象。考古石水治法,不越通陽利水,淺則治膀胱,深則治腎,久則治脾。茲以一方備採。

四苓散去豬苓,加大腹皮、陳皮、川樸、桑白皮、烏藥、桂枝、雞內金。朝服腎氣丸三錢。

仁淵曰:婦科首重調經。夫經乃心血與腎液相合而成,為天一之真水,故名天癸;按月而下,猶月魄之有盈虛,故名月信;不差時日,猶海水之有潮汐,故名月潮。夫月也,潮也,癸也,皆陰類也。然月魄不得日光麗照則不明,潮汐不得陽氣鼓盪則不盛,其質雖陰,其用則陽。

婦人經水之盛衰,亦猶是耳。葉天士云:婦女以心脾為立命之本,心生血,脾統血,心氣旺則陰血自足,脾氣盛則統馭有權,無愆期崩塞之病。今世醫調經,動曰衝任八脈,皆言末而忘其本耳。夫沖為血海,任主胞胎,在女科原不可不講,而經水之所以盛衰通塞,其根源不在乎是。

《內經》言奇經之於十二經,猶江河之於溝渠也。江河充足,溝渠自盈溢。可知江河不充足,則溝渠涸竭窒塞矣。又可知江河充足,溝渠偶有不通不足,欲通之足之亦甚易矣。能知此理,斷不以通瘀養血套劑了事。即帶下一證,雖有陰虛、濕熱之辨,亦莫非心脾之氣不通不化而來。

即癥瘕、癖疝、鬼胎、腸覃等疾,雖由痰凝血滯,風寒閉塞,肝膽生陽不能布化,其因甚多,其根亦莫非心脾鬱結所致。蓋男子用陽而體陰,女手用陰而體陽。男子以腎為先天,女子以心為先天。心陽足則脾陽亦旺,陽生陰長,血氣充沛,乃宜男之兆。

若心陽不振,則脾陽亦弱,肝木生生之氣少布,飲食少化,聚濕生飲,肝氣鬱陷而逆升,為氣撐飽脹,為脘痛作嘔,或錯經妄行而鼻衄,或脾氣下陷而崩漏,或風寒瘀汙客於子門衝任,為鬼胎、石瘕,種種病情,相引而至。蓋有形之病皆屬陰邪,大抵陽氣不化而生,斷非通瘀行血所能了事也。

白話文:

婦人門

文中所述方劑用於治療婦科疾病,特別是類似於現代醫學中某些婦科疾病的症狀。古籍中記載的「石瘕」、「石水」,指的可能是婦女腹部腫塊和腹脹、尿失禁等症狀,與現代醫學中的某些婦科腫瘤、泌尿系統疾病有一定的相似性。古代醫家認為此病症起因於陽氣不足,水道阻塞。 治療方法著重於溫陽利水,針對病症的輕重緩急,分別從膀胱、腎臟或脾臟入手。文中提供了一個方劑,並引用了前人的醫學觀點,強調婦科疾病的根本在於調理心脾,認為心脾功能健全,才能保證血氣充足,月經正常。 文中也提到,許多婦科疾病,如癥瘕、癖疝、鬼胎等,根源都在於心脾氣血運行失調。女子以心為先天,心陽充足,則脾陽也旺盛,氣血充盈,身體健康。反之,心陽不足則會導致一系列婦科疾病。因此,治療婦科疾病不能僅僅著眼於局部症狀,而應重視整體調理,特別是心脾的調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