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臨證醫案》~ 卷之二 (8)
卷之二 (8)
1. 肝風痰火門
上藥研粗末,外加松蘿茶葉三錢,分三服,開水泡服。另細辛三分,雄黃一分,研末,搐鼻取嚏。
淵按:古方清空膏,一派升散,全無意義,可用之證甚少。
唐,肝風太旺,肝陰又虛。氣旺則火動而風生,陰虛則液虧而血弱。血弱則心跳,液虧則口乾。火動故發熱,風生則頭痛。擬佐金以平木,培土以熄風,養血以柔肝,益陰以退熱。
歸身,丹皮(鹽水炒),北沙參(吳萸三分,拌炒),棗仁,陳皮,冬朮(土炒),刺蒺藜,穭豆皮,茯神,白芍,橘葉
陸,陽升頭痛,心虛善忘,痰火迷心,若昧若狂。安神定志,人參可用,而膩補且緩,以其納少痰多也。舒郁化痰,川貝最妙,而燥劫須忌,以其舌苔乾白也。潛陽熄風,須參重鎮,而收澀當戒,恐反斂其痰也。
人參,茯神,川貝,石決明,蛤殼,棗仁(川連三分,拌炒,研)
又,脈細數,懶言倦臥,其為精氣神三者皆虛。然舌苔白膩,有痰且有飲。再察神情,靜則氣怠而若虛,動則氣上而自亂,是虛而有痰兼有火也。火伏則痰不上升則靜,靜則虛象現;火動而痰升則躁,躁則虛象隱。非不虛也,痰火為之起伏也。治不越十味溫膽加減。臨症各有心思,悉關根柢。
參鬚,川貝,茯神,棗仁,石決明,橘紅
又,陰遏於外,陽伏於內。陰如迷霧,陽若日光。今陽為陰遏,故沉沉默默而矇昧,脈亦為之不顯。有時陽光見晛,則起坐而神清,脈亦為之稍起。頃之陰霾四合,陽氣復翳,則仍昏昏如寐。前案謂有痰飲鬱於其中,十味溫膽屢投不應。再思病源起於頭眩心悸,苔白多痰,常服蒼朮見效。
近因神亂若癡,多從事於痰火,清滋重鎮,陰勝於陽,以致變幻。然欲開陰霧,法必通陽,譬之離照當空,而後陰霧始散。議進仲景苓桂朮甘湯加味。
苓桂朮甘湯加遠志。
淵按:此從喻氏《寓意草》得來。昧者見神亂若癡,從事於痰火,不思心主陽神,痰為陰物,以陰邪遏其陽氣,靈明為之蒙閉顛倒。《內經》云:重陽則狂,重陰則癲。癲狂二證,未可混治。世醫一見神志昏亂,多從事於痰火,由不讀《內經》耳。
仁淵曰:肝風痰火,乃類中之漸也。故次於中風之後。原夫肝之所以生風,由腎水不足灌溉,致木燥火生,火生風起;脾弱不能運化飲食精微而生痰濁,痰濁為風陽煽動,上盛下虛。輕則眩暈搖顫,氣升嘔逆,重則癲狂昏僕,與中風同類。案中治法,大都上熄風陽,下滋腎水。
痰多者,以化痰為主,虛多者以養陰為主。虛而寒者宜溫,虛而熱者宜涼。亦有本虛標實,痰火上盛,不得不先瀉火開痰,俟標邪退而再圖其本。見證雖屬肝膽,而病根全在脾腎。蓋木之生也,栽培在土,滋灌賴水。苟土厚水潤,燥濕得宜,雖有大風,枝葉動而根幹不搖;惟土薄水虧,始根露乾枯,無風且萎,有風寧不搖動乎!且脾土既虛,肺金失恃,金虛不能制木,火升轉欲焚金。
白話文:
肝風痰火門
方劑一:將藥材研磨成粗粉,加入松蘿和茶葉各三錢,分三次服用,用開水沖泡飲用。另取細辛三分,雄黃一分,研磨成粉末,用以搐鼻引嚏。
古方清空膏,效用單一且升散之力過強,適用症狀極少。
此症狀為肝風過盛,且肝陰虛弱。氣盛則火旺而生風,陰虛則體液不足而血弱。血弱則心悸,體液不足則口乾。火旺則發熱,風盛則頭痛。治療策略應以金平木、培土熄風、養血柔肝、益陰退熱為主。
處方(一):丹皮(鹽水炒)、北沙參(與吳萸三分拌炒)、棗仁、陳皮、白朮(土炒)、刺蒺藜、穭豆皮、茯神、白芍、橘葉。
處方(二):針對陽升頭痛、心虛健忘、痰火擾心,神志恍惚等症狀。安神定志,人參雖有效,但其滋補作用緩慢且黏膩,不適合痰多者。川貝母能舒肝化痰,但其性燥,不適用於舌苔乾白者。潛陽熄風需選用鎮靜藥物,但應避免收斂之品,以免加重痰阻。
處方:人參、茯神、川貝母、石決明、蛤殼、棗仁(與川連三分拌炒,研磨)。
處方(三):脈象細數,患者懶言倦臥,反映精氣神三者皆虛。但舌苔白膩,顯示痰飲內停。觀察患者神情,靜止時氣虛乏力,活動時則氣血上逆而紊亂,此為虛證夾痰火。火邪潛伏時,痰不向上,則患者表現為靜止狀態,虛象明顯;火邪動則痰向上,患者則躁動不安,虛象隱藏。實則並非不虛,而是痰火導致虛實變化。治療宜以十味溫膽湯加減治療。臨證用藥需根據病情靈活調整,需深入了解病根。
處方:參鬚、川貝母、茯神、棗仁、石決明、橘紅。
處方(四):陰邪遏於外,陽氣伏於內。陰邪如迷霧,陽氣如日光。陽氣被陰邪所遏,故患者表現為沉默寡言,神志恍惚,脈象不顯。偶爾陽氣外露,則患者能起身活動,神志清醒,脈象略有改善。但很快陰邪又會聚集,陽氣再次受阻,患者又昏昏欲睡。之前用十味溫膽湯治療無效。再次思考病因,發現患者頭痛心悸,舌苔白膩,痰多,服用蒼朮有效。
近期患者神志恍惚如痴,多因痰火所致,治療應以清熱滋陰,重鎮安神為主,避免陰盛於陽。但欲驅散陰邪,必須先通陽氣,如同烈日當空,陰霾方能消散。建議使用苓桂朮甘湯加味。
處方:苓桂朮甘湯加遠志。
此方源自喻氏《寓意草》。神志恍惚如痴,多因痰火所致,但未考慮到心主神明,痰濁屬陰邪,陰邪遏制陽氣,導致神志昏亂。 《內經》云:「重陽則狂,重陰則癲。」癲狂二證,不可混治。許多醫生見患者神志昏亂,便從事於痰火,皆因未讀《內經》。
肝風痰火,為中風的先兆。肝風之因,在於腎水不足,不能滋養肝木,導致肝木燥熱,火生風起;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導致痰濁產生,痰濁受風陽煽動,則上盛下虛。輕則眩暈、震顫、氣逆嘔吐,重則癲狂昏迷,與中風症狀相似。治療大法,在上熄風陽,下滋腎水。
痰多者,以化痰為主;虛證多者,以養陰為主。虛寒者宜溫,虛熱者宜涼。亦有本虛標實,痰火上盛者,需先瀉火開痰,待標邪退後再治其本。雖然症狀在肝膽,但病根在脾腎。木的生長,依靠土的培育和水的滋潤。若土厚水潤,濕度適宜,即使有大風,枝葉雖動,根幹不搖;但若土薄水虧,則根幹枯萎,無風亦萎,有風則更加搖動。脾土虛弱,肺金失其所依,金虛不能制木,火則更盛,欲焚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