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臨證醫案》~ 卷之二 (7)
卷之二 (7)
1. 肝風痰火門
又,頭痛雖減,風陽猶未全平。舌苔灰白,痰濁仍未全化。心跳若飢,營陰虧而有火。聞喧欲暈,陽上亢而下虛。擬養營陰以降火,和胃氣而化痰,參以鎮逆,佐以寧神。
制洋參,牡蠣,茯神,沙苑,石決明,大生地,半夏,陳皮,杏仁,元精石,竹茹
欽差,軍事倥傯,勞心勞力,眠食無暇,感冒風邪,引動內風,犯胃凌上,半邊頭痛,嘔吐黃水。擬去外風以熄內風,兼和胃氣而化痰濕。錄方呈電。
荊芥,秦艽,防風,天麻,石決明,陳皮,茯苓,白芷,甘菊,鉤鉤,半夏,竹茹,白蔻仁
某,情懷鬱抑,元氣內虧,心中難過,虛火肝風上逆,唇口腫痛,頭眩耳鳴,食少無力,時常太息。防其痰火神蒙之變,非輕證也。
羚羊角,沙苑子,川石斛,天竺黃,石決明,嫩鉤藤,棗仁,甘菊花,元參,丹皮,燈心
又,痰火神煩不寐,防患瘋癲。
枳實,天竺黃,石決明,茯神,羚羊角,膽星,川連,竹瀝,薑汁,棗仁
竹瀝達痰丸三錢,開水送。
朱,水虧不能涵木,陽升陰不上承。時際春深木旺陽升之候,是以寒熱,頭痛,胸痞,少寐,便結等症見也。仿趙養葵法。
大生地(砂仁拌),茯神,丹皮,柴胡(鹽水炒),棗仁,女貞子,麥冬(硃砂拌),歸身,陳皮,生薑,石決明,紅棗
淵按:從逍遙散參入滋水養肝,頗有巧思。
陳,脈診左關獨弦滑,風陽挾痰上擾陽明,頭額偏左連及腮齒皆痛。擬熄風陽,兼清痰火。
羚羊角,制殭蠶,桑葉,丹皮,嫩鉤鉤,甘菊花,石決明,鮮銀花藤,刺蒺藜
另:細辛三分,荊芥錢半,生石膏五錢,共研粗末,泡湯漱口。另:乳香一錢,沒藥一錢,生南星一錢,生半夏一錢,殭蠶一錢,冰片三分,共研細末,和入陳酒乾麵調敷。
徐,喪弟悲哀太過,肝陽升動無制。初起病發如狂,今則心跳少寐,頭暈口乾,略見咳嗽。擬安神養陰、清火降氣為法。
石決明,丹皮,棗仁,茯神,川貝,北沙參,廣橘紅,麥冬,元參,竹茹,枇杷葉
章,經曰:上虛則眩。丹溪云:無痰不作眩。病機論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是眩暈不出虛、風與痰三者為患。健忘筋惕,虛與肝之病也。吐痰干膩,津液所化也。從三者治之,雖不中,不遠矣。
生洋參,天麻,天竺黃,川貝,茯神,制南星,石決明,牡蠣,甘菊花,牛膝,女貞子,嫩鉤鉤
又,眩暈虛風兼夾痰,前方布置已成斑。病來心悸宗筋縮,養血清肝理必參。
生洋參,天竺黃,天麻,川貝,嫩鉤鉤,羚羊角,石決明,菖蒲,茯神,大補陰丸
諸,外風引動內風,頭兩邊及巔頂俱痛。咳嗽,舌苔白,身熱,能食知味,病在上焦。古方治頭痛都用風藥,以高巔之上惟風可到也。
荊芥(一錢),川芎(八分,酒炒),杏仁(三錢),防風(錢半),甘菊花(一錢),淡芩(錢半,酒炒),枳殼(一錢),羌活(錢半),藁本(一錢)
白話文:
肝風痰火門
一、患者頭痛雖減輕,但風陽之邪尚未完全平息。舌苔灰白,痰濁仍未完全化解。心跳如飢餓狀,營陰虧損而有內火。聽到喧鬧聲就頭暈,陽氣亢盛而陰虛。治療方案:滋養營陰以降火,調和胃氣以化痰,並佐以鎮逆、安神之藥。
處方:人參、牡蠣、茯神、沙苑子、石決明、生地黃、半夏、陳皮、杏仁、元精石、竹茹。
二、欽差大人因公務繁忙,勞心勞力,睡眠飲食不足,感冒風邪,導致內風外動,犯胃上逆,出現半邊頭痛、嘔吐黃水的症狀。治療方案:祛除外風以熄滅內風,同時調和胃氣,化解痰濕。
處方:荊芥、秦艽、防風、天麻、石決明、陳皮、茯苓、白芷、甘菊、鉤藤、半夏、竹茹、白蔻仁。
三、某患者因情志鬱結,元氣虧損,胸中鬱悶,虛火肝風上逆,導致唇口腫痛、頭暈耳鳴、食慾不振、乏力,時常嘆息。此症乃痰火蒙蔽神明,不可輕視。
處方:羚羊角、沙苑子、石斛、天竺黃、石決明、鉤藤、酸棗仁、甘菊花、玄參、丹皮、燈心草。
四、患者痰火內盛,神煩失眠,需預防癲狂之症。
處方:枳實、天竺黃、石決明、茯神、羚羊角、膽星、川連、竹瀝、薑汁、酸棗仁。
另:竹瀝達痰丸三錢,開水送服。
五、朱某患者因陰虛不能滋養肝木,陽氣升騰而陰氣不能承接,尤其在春季肝木旺盛之時,出現寒熱、頭痛、胸悶、失眠、便秘等症狀。仿趙養葵療法。
處方:生地黃(砂仁拌)、茯神、丹皮、柴胡(鹽水炒)、酸棗仁、女貞子、麥冬(硃砂拌)、當歸、陳皮、生薑、石決明、紅棗。
按語:此方從逍遙散加味滋陰養肝,用藥精妙。
六、陳某患者脈診左關脈弦滑,風陽挾痰上擾陽明經,導致左額頭痛,並波及腮齒。治療方案:熄風陽,清痰火。
處方:羚羊角、僵蠶(制)、桑葉、丹皮、鉤藤、甘菊花、石決明、銀花藤、刺蒺藜。
另:細辛三分、荊芥半錢、生石膏五錢,研末泡湯漱口;乳香一錢、沒藥一錢、生南星一錢、生半夏一錢、僵蠶一錢、冰片三分,研末,用陳酒和麵調敷。
七、徐某因喪弟過度悲傷,肝陽升動失控。初起病發如狂,現症狀為心跳加快、失眠、頭暈口乾,略有咳嗽。治療方案:安神養陰,清火降氣。
處方:石決明、丹皮、酸棗仁、茯神、川貝母、北沙參、廣橘紅、麥冬、玄參、竹茹、枇杷葉。
八、章某患者眩暈,根據經方理論,上虛則眩暈,無痰則不眩暈,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此眩暈乃虛、風、痰三者共同致病。健忘、筋惕為虛證和肝病的表現,吐痰干膩為津液化痰所致。因此需從三方面治療。
處方:人參、天麻、天竺黃、川貝母、茯神、南星(制)、石決明、牡蠣、甘菊花、牛膝、女貞子、鉤藤。
九、患者眩暈,兼有虛風和痰濁,前藥已有所涉及,現症狀為心悸、筋惕肉跳,故需養血清肝。
處方:人參、天竺黃、天麻、川貝母、鉤藤、羚羊角、石決明、菖蒲、茯神、大補陰丸。
十、諸某患者外風引動內風,導致兩側頭痛及巔頂痛,並伴有咳嗽、舌苔白、身熱,但能進食,味覺正常,病在上焦。古代治療頭痛多用風藥,因高巔之上唯有風邪可達。
處方:荊芥一錢、川芎八分(酒炒)、杏仁三錢、防風半錢、甘菊花一錢、黃芩半錢(酒炒)、枳殼一錢、羌活半錢、藁本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