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臨證醫案》~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0)
1. 虛勞門
趙,血不養心,則心悸少寐。胃有寒飲,則嘔吐清水。虛火燥金,則咽痛。肝木乘中,則腹脹。此時調劑,最難熨貼。蓋補養心血之藥,多嫌其滯;清降虛火之藥,又恐其滋。欲除胃寒,慮其溫燥劫液;欲平肝木,恐其克伐耗氣。今仿胡洽居士法,專治其胃。以胃為氣血之鄉,土為萬物之母,一舉而三善備焉。請試服之。
黨參,冬朮,茯苓,半夏,棗仁,扁豆,陳皮,懷山藥,秫米
淵按:土虛木燥,積飲內生。原木之所以燥,由脾不運化精微而生營血以養肝木耳。治胃一言最扼要。
復,陰虛則陽不藏,水虧則木自旺。金衰不能制木,脾弱更受木刑。久病不復,便謂之損。調補之外,何法敢施。
黨參,茯神,棗仁,熟地,冬朮,當歸,陳皮,川貝,神麯,五味子,龍眼肉
又,陽明為陽盛之經,虛則寒慄。少陰為相火之宅,虛則火升,咽喉燥痛,耳鳴顴赤所由來也。至於腹中撐脹,雖為肝旺,亦屬脾衰。心跳少寐,咳嗽短氣,心營肺衛俱虛矣。虛者補之,是為大法。虛不受補,謂之逆候。古有明訓,後人莫得異議。
黨參,懷山藥,神麯,元參,白芍,茯神,大生地,棗仁,陳皮
侯,病已兩月,外皮不熱,而脈微數急,是里有熱也。裡熱屬陰虛,非關表邪,並無頭痛惡寒。愈散其邪,愈虛其表,故反增咳嗽也。若謂濕熱,亦似是而非。夫濕熱蘊於中焦,必有胸痞噁心見症。此證無之,其非濕熱明矣。近來數日腹中不和,大便溏。且以和中為主,兼理其脾肺,再商治本可耳。
黨參,茯苓,木香,廣皮,砂仁,冬朮,神麯,川貝,款冬花
又,和補相投,諸恙俱減。惟脈數未靜,究屬元氣真陰虧損。但前之補在肺脾,再參入腎藥,兼養其陰,以觀動靜。
黨參,冬朮,白芍,穭豆皮,蓮肉,首烏,歸身,茯苓,沙苑子,穀芽
丁,營陰虛則風陽易逆,脾胃弱則肝木易橫。心嘈、頭眩、耳鳴,液涸陽升之兆;腹脹、脘痞、厭食,脾虛氣滯之愆。今吐瀉之餘,實系肝強脾弱。宗越人肝病緩中論治。
人參,茯苓,冬朮,竹茹,麥冬,半夏,陳皮,橘葉,刺蒺藜(雞子黃拌炒)
薛,陰虧營損,風木之臟失涵;木勝風淫,倉廩之官受制。是以頭痛肢麻,腹滿噯氣,心跳少寐,掌熱腰痠等症見也。所慮水土俱弱,肝木獨強。強者難於驟服,弱者宜急扶持。今再益營陰以撫綏之,實倉廩以堵御之,佐金氣以制治之,亦剿撫兼行之法也。
大生地,歸身,白芍,穀芽,懷山藥,潞黨參,神麯,茯神,陳皮,刺蒺藜,紅棗,川連(吳萸炒)
張,氣虛則脾弱,肝強侮其所勝,食即飽脹,腹中氣衝作泄也。扶土泄木,一定法程。
炙甘草,防風根,砂仁,陳皮,冬朮(川樸五分,煎汁拌炒),焦神麯,茯苓,炮姜,白芍(吳萸三分,煎汁拌炒)
白話文:
虛勞門
趙氏,因血液不足無法滋養心臟,所以心悸失眠。胃中有寒邪停滯,因此嘔吐清水。虛火灼傷肺金,導致咽喉疼痛。肝木之氣過盛,壓迫脾胃,造成腹脹。此時的調治最為棘手,因為補養心血的藥物大多容易滯留,而清降虛火的藥物又擔心會滋養寒邪。想去除胃寒,又怕溫燥的藥物耗傷津液;想平肝木之氣,又怕損傷脾胃之氣。現仿效胡洽居士的療法,專門治療其胃部。因為胃是氣血的聚集之處,脾土是萬物的根本,這樣一舉三得。請服用以下藥方:
黨參、白朮、茯苓、半夏、酸棗仁、扁豆、陳皮、淮山藥、秫米
淵按:脾土虛弱,肝木乾燥,積聚的寒飲便會產生。肝木乾燥的原因,是脾胃不能很好地運化精微物質,以產生營血來滋養肝木。專治胃部,這句話最為精要。
復氏,陰虛則陽氣不能收藏,津液不足則肝木氣盛。金氣衰弱不能制約肝木,脾胃虛弱更受肝木的克伐。久病不愈,就會導致元氣受損。除了調補之外,不敢輕易施用其他方法。
黨參、茯神、酸棗仁、熟地黃、白朮、當歸、陳皮、川貝母、神麴、五味子、龍眼肉
又,陽明經是陽氣盛的經絡,虛弱則會寒慄。少陰經是相火(命門之火)的所在,虛弱則火氣上升,導致咽喉乾燥疼痛、耳鳴、面頰潮紅。至於腹中脹滿,雖然是肝氣旺盛,但也與脾胃虛弱有關。心悸失眠,咳嗽氣短,說明心臟和肺部的氣血都虛弱了。虛弱就應該補益,這是基本的治療原則。但是虛弱的人卻不能接受補益,這就叫做逆證。古人有明確的訓示,後人不能有異議。
黨參、淮山藥、神麴、元參、白芍藥、茯神、生地黃、酸棗仁、陳皮
侯氏,病情已持續兩個月,體表不發熱,但脈象微弱、數且急促,說明內有熱邪。裡熱屬於陰虛,與外感風寒無關,也沒有頭痛惡寒的症狀。如果過度驅散邪氣,反而會加重表虛,導致咳嗽加劇。如果說是濕熱,也不完全對。濕熱蘊結於中焦,必然會有胸悶噁心的症狀,而此症並無此症狀,所以不是濕熱。最近幾天腹部不適,大便稀溏。因此,應以調和脾胃為主,兼顧脾肺,再考慮根本治療。
黨參、茯苓、木香、廣皮、砂仁、白朮、神麴、川貝母、款冬花
又,調補的方法很合適,各種症狀都減輕了。但是脈象仍未平靜,說明元氣和真陰仍然虧損。之前的補益著重於肺脾,現在再加入補腎的藥物,兼顧滋養陰液,觀察病情變化。
黨參、白朮、白芍藥、扁豆皮、蓮子肉、何首烏、當歸尾、茯苓、沙苑子、穀芽
丁氏,陰液虛損則陽氣容易逆亂,脾胃虛弱則肝木容易亢盛。心煩、頭暈、耳鳴,都是津液枯竭,陽氣上升的徵兆;腹脹、脘腹痞滿、食慾不振,是脾虛氣滯的表現。現在吐瀉之後,實際上是肝氣過盛,脾胃虛弱。採用越人(指古代醫家)治療肝病的緩和方法。
人參、茯苓、白朮、竹茹、麥冬、半夏、陳皮、橘葉、刺蒺藜(雞蛋黃拌炒)
薛氏,陰液虧損,營血不足,肝木失於濡養;肝木旺盛,風邪乘虛而入,脾胃受損。因此出現頭痛、肢體麻木、腹部脹滿、噯氣、心悸失眠、手掌心發熱、腰痠等症狀。考慮到脾胃和腎臟都虛弱,而肝木卻很旺盛。旺盛的要緩慢治療,虛弱的要及時扶持。現在再益補營陰以安撫肝木,滋養脾胃,並輔助金氣來抑制肝木,這也是一種剿撫兼行的策略。
生地黃、當歸尾、白芍藥、穀芽、淮山藥、潞黨參、神麴、茯神、陳皮、刺蒺藜、紅棗、川連(吳茱萸炒)
張氏,氣虛則脾胃虛弱,肝氣過盛而克伐脾胃,所以一吃東西就飽脹,腹中氣衝而瀉。扶助脾土,瀉肝木,這是確定的方法。
炙甘草、防風根、砂仁、陳皮、白朮(川樸五分,煎汁拌炒)、焦神麴、茯苓、炮薑、白芍藥(吳茱萸三分,煎汁拌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