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臨證醫案》~ 卷之二 (13)
卷之二 (13)
1. 虛勞門
懷山藥,茯苓,棗仁,川貝,黨參,五味子,扁豆,苡仁,款冬花,橘餅
又,脈軟數為氣虛,骨蒸心跳為血虛,咳嗽頭眩,面色萎黃,脾肺兩虛之候也。
黨參,扁豆,陳皮,五味子,款冬花,茯苓,棗仁,川貝,炙甘草,紅棗
奚,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熱氣熏於肺則咳嗽,咳久則音啞,肺遺熱於大腸,則肛門結瘍,皆陰虛之為病也。至於陽虛之說,一則衛外之陽,一則胃中之陽。惟胃中陽虛,嘔酸水痰涎。症成勞損。今當扶土生金。
黨參,五味子,川貝,半夏,金石斛,茯苓,麥冬,扁豆,陳皮,炮姜,地骨皮,十大功勞
又,投扶土生金法,穀食反減,夜熱增重,乃胃陰失降,虛陽外浮也。夫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胃為陽土生肺金。今診左脈數疾,為心肝陽亢之象。肝火戕胃,心火爍金。宜其食減熱增,夏令防劇。
金石斛,黨參,穀芽,陳皮,川貝,石決明,川連,麥冬,半夏,沙參,五味子,茯苓
又,前方退心肝之火,養肺胃之陰,其熱稍減而咳未平。然此為肺虛而咳,本非易治之症。再從前法加減。
黨參,川貝,桑白皮,五味子,沙參,麥冬,炙甘草,地骨皮,石決明,粳米
又,咳嗽內熱俱減,惟脈之細數不退,仍為可慮。
黨參,地骨皮,茯苓,白芍,川貝,麥冬,五味子,沙參,炙甘草
每晨服八仙長壽丸三錢,開水送。
張,左寸關搏指,心肝之陽亢;右關小緊,脾胃虛寒,是以腹中常痛,大便不實。病延四月,身有微熱,是屬虛陽外浮。近增口舌碎痛,亦屬虛火上炎,津液消灼,勞損何疑。當以溫中為主,稍佐清上,俾土厚則火斂,金旺則水生。
黨參,炮姜,麥冬,茯苓,炙甘草,白朮,五味子,燈心
淵按:坤土不能坐鎮中宮,虛陽因而上浮,未可以口舌碎痛輒進清降。腹痛便溏,脾土虛寒已著,不得不溫矣。
王,病後胃氣不醒,脘腹飽脹,近增寒熱噁心,痰升氣逆,咳嗆口乾,阻塞咽嗌,大便艱難,小便短澀,左脅有塊,大如覆杯,撐攻作痛。此因脾胃不足,肝木亢逆,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攻消克伐,元氣愈傷,納穀大減,津液日枯,虛火內熾,戕及肺胃,漸見火升顴赤、脈數內熱之象,當成勞損。宜以扶土為主,升清降濁,佐以瀉火清金,俾得中氣安和,自然飽脹漸解。
黨參,升麻,川連,懷山藥,延胡,茯苓,柴胡,白芍,杏仁,枳殼,通草,陳皮,半夏,川楝子,蘇梗,薔薇露,枇杷葉
淵按:痰升氣逆咳嗆,雖有寒熱,升、柴不可用。因攻克而元傷胃減,仍以連、楝苦寒,延、枳破氣,元乃矛盾,欲望中氣安和,其可得乎!法雖從東垣得來,但東垣不是如此用法。用古人方,須會其意,若徒襲其貌,適為所誤耳。
白話文:
虛勞門
文中記載多種虛勞症狀及處方,分別針對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不同情況。
第一種情況:脈象軟弱數次,為氣虛;骨蒸(潮熱)、心跳,為血虛;咳嗽、頭暈、面色萎黃,則屬脾肺兩虛。 方劑包含黨參、扁豆、陳皮、五味子、款冬花、茯苓、棗仁、川貝、炙甘草、紅棗。
第二種情況:陽虛則生外寒,陰虛則生內熱。熱氣薰蒸肺部導致咳嗽,久咳則聲音嘶啞;肺部餘熱傳至大腸,則肛門產生廔管或腫瘍,皆屬陰虛。陽虛則分為衛外之陽虛和胃中之陽虛,胃中陽虛則會嘔吐酸水、痰涎,症狀演變為勞損。治療應以扶助脾土以滋生肺金。方劑包含黨參、五味子、川貝、半夏、金石斛、茯苓、麥冬、扁豆、陳皮、炮姜、地骨皮、十大功勞。
第三種情況:採用扶土生金的方法治療後,飲食減少,夜間發熱加重,表示胃陰下降,虛陽外浮。脾胃需升降和諧,胃為陽土,滋生肺金。脈象左脈數而急,是心肝陽亢之象,肝火傷胃,心火灼傷肺金。飲食減少,發熱加重,夏季需謹慎調理。方劑包含金石斛、黨參、穀芽、陳皮、川貝、石決明、川連、麥冬、半夏、沙參、五味子、茯苓。
第四種情況:前一個方劑退去心肝火熱,滋養肺胃陰液後,熱症減輕,但咳嗽未癒,這是肺虛咳嗽,難以痊癒。 繼續沿用前法加減。方劑包含黨參、川貝、桑白皮、五味子、沙參、麥冬、炙甘草、地骨皮、石決明、粳米。
第五種情況:咳嗽及內熱均減輕,但脈象細數未退,仍需警惕。方劑包含黨參、地骨皮、茯苓、白芍、川貝、麥冬、五味子、沙參、炙甘草。每日清晨服用八仙長壽丸三錢,開水送服。
第六種情況:脈象左寸關搏指,表示心肝陽亢;右關脈小而緊,表示脾胃虛寒,因此腹部常痛,大便不成形。病程四個月,身體微熱,屬虛陽外浮。近期出現口舌潰瘍疼痛,屬於虛火上炎,津液耗損,勞損無疑。治療應以溫補脾胃為主,輔以清泄上焦之火,使脾土厚實則火自斂,肺金旺盛則水液自生。方劑包含黨參、炮姜、麥冬、茯苓、炙甘草、白朮、五味子、燈心。 註解指出:脾土不能鎮守中焦,虛陽上浮,不宜因口舌疼痛而急於清降。腹部疼痛、大便溏瀉,脾土虛寒明顯,必須溫補。
第七種情況:病後胃氣不佳,脘腹脹滿,近期出現寒熱、噁心、痰多氣逆、咳嗽、嗆咳、口乾、咽喉阻塞、大便困難、小便短少澀痛,左脅有腫塊如杯口大小,脹痛。這是由於脾胃不足,肝木亢逆,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元氣受損,食慾減退,津液枯竭,虛火內盛,損傷肺胃,出現面頰潮紅、脈象數而熱等症狀,形成勞損。治療應以扶助脾土為主,升清降濁,輔以瀉火清金,使中氣平和,則脹滿自然緩解。方劑包含黨參、升麻、川連、懷山藥、延胡索、茯苓、柴胡、白芍、杏仁、枳殼、通草、陳皮、半夏、川楝子、蘇梗、薔薇露、枇杷葉。 註解指出:痰多氣逆咳嗽,即使有寒熱,也不宜使用升麻、柴胡,因為攻伐會加重元氣損傷,胃氣更虛弱;川連、川楝子苦寒,延胡索、枳殼破氣,這些藥物與治療目的相違背,想使中氣平和,難以實現。即使方法出自東垣,但東垣並非如此運用,運用古方,必須領會其意,如果只是模仿其形式,反而會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