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科醫鑑
《中國內科醫鑑》並非一部匿名的古代醫典,而是日本昭和時代醫家大塜敬節先生的著述。由書中權藤成卿先生所作之序及著者本人的凡例與內容可知,此書成於昭和八年(西元1933年),是大塜先生在深入鑽研傳統中醫學基礎上,結合自身臨床經驗與對現代醫學的理解所寫成的一部實用性著作。
權藤成卿先生在序中明確指出,此書是大塜敬節「新著」,讚揚他專攻現代醫術後,因感不足而「深究古醫方之殘籍,多方歷問遺老,孜孜修習診方藥術」。序中也感慨當時西方醫學(「荷醫德醫」)漸入,使古醫傳統幾近泯滅,而大塜先生的努力正是在此背景下,旨在復興與闡發古醫之真諦。他以自身罹患喘疾三十年,經大塜先生診治而獲益的親身經歷,印證了先生「洞鑑其隱」的能力,能以處理「殘鼎敗器」之法對待體弱病人,非一般醫者急切攻病可比。序文末尾更讚譽本書「打破神異靈怪,妖妄詭譎之迷」,視之為照破東西醫家迷途的「暗中之一炬」。這段序言為本書定下了基調:它是一部基於深厚古醫學功底,旨在回歸醫學本質、強調臨床實效的現代醫學著作。
著者大塜敬節先生在凡例中進一步闡明了本書的編寫宗旨與結構。他謙遜地表示上卷原由其恩師湯本求真翁主筆,後因湯本翁衰老而改由自己完成,深感責任重大。全書大體分為前後兩篇,後篇針對具體疾病,設置「原因、症候、療法、備考」等項目,並附錄「實驗例案」。這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先生坦承在「原因及症候」部分,「不敢稍加私意,一本於現代西醫學之說」,內科部分更以橋本節齋氏的新著《內科全書》為參考。但在「療法」部分,則是「參酌各書就余之經驗分經緯而說述之」。這充分體現了大塜先生融匯古今、結合東西的學術思想。他利用現代醫學的框架來描述疾病的原因與症狀,使得對照與理解更加清晰,但治療方法的核心仍是基於傳統中醫的辨證論治與古方運用(儘管凡例中也說明「備考中不錄古方,而多采錄後世之方」,認為「遵奉古方,屏斥後世之方,非學者應有之態度」,顯示其兼容並蓄的態度,但從具體內容來看,仍以經方為基礎進行闡發與加減)。
書中的「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部分,開宗明義地闡述了傳統中醫診斷與治療的基礎概念,並以常見症狀為例進行詳解。第一章所論述的「頭痛、眩暈、耳鳴」便是極佳的例證。
關於頭痛,大塜先生首先強調辨證的重要性,如陽證、陰證、虛證、實證的區分,並指出「探求病源,實為漢醫最要之事」。他舉例說明,同是風邪頭痛,因兼證與脈象不同(如鼻塞、微惡寒、有熱無汗、脈浮緊為陽證,宜麻黃湯;鼻涕交流、惡寒強、體溫不升、脈沉弱為陰證,宜麻黃附子細辛湯),處方即截然不同。又如胃病頭痛,儘管病理基礎(水毒停滯)相似,但因表現差異(口渴、小便不利、舌苔白燥、欲飲反吐為陽證,宜五苓散;口不渴、舌苔無、屢屢吐水為陰證,宜吳茱萸湯),治療方藥亦有別。他甚至將子宮病引起的頭痛納入辨證範疇,區分出陽實證(脈沉實、便秘傾向、顏面充血、眩暈、月經不順、左腹下痛、腹部充實感、臂骨窩索條物過敏)與陰虛證(脈虛軟、大便正常或偏稀、眩暈耳鳴肩凝、月經不順且頻發、下腹疼痛、腹部軟弱、腰腳易冷),分別以桃核承氣湯和當歸芍藥散為主方治療。在此基礎上,他提供了從現代醫學視角對頭痛原因的分類(發熱、腎炎、動脈硬化、青光眼、腦瘤等),再將這些原因回歸到中醫的四類病因:外邪、痰飲、血證、食毒。這種將現代醫學診斷作為病因線索,最終落實到中醫辨證論治的模式,是本書的一大特色。隨後,他列舉了治療各類頭痛常用的經方或後世方,如外邪用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小柴胡湯;痰飲用苓桂朮甘湯、五苓散、吳茱萸湯;血證用當歸芍藥散、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食毒用瀉心湯、承氣湯等。這種分類與方藥對應清晰明瞭,極具臨床指導意義。
論及眩暈,大塜先生先從詞源解釋「眩」與「暈」,指出其常兼頭冒(頭重、眼前模糊)。他同樣列舉了現代醫學中可能引起眩暈的多種疾病(貧血、胃腸病、心臟病、腦瘤、神經衰弱、內耳疾患等),但隨即回歸到中醫經典《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論述。他敏銳地觀察到,古籍中治療眩暈的十一個方劑裡,有六個含「朮」,五個含「茯苓」,由此得出「眩暈與水毒有密切之關係」的結論。儘管現代醫學認為眩暈與內耳三半規管內液動搖有關,但大塜先生對古人「治眩暈必先治水」的卓識深表驚歎。他列舉了多個治療眩暈的經典方劑,如苓桂朮甘湯、真武湯、五苓散等,均與「治水」相關。此外,他也提及古人對「瀉心湯」治療乍起眩暈的應用,闡發「瀉火降逆」與水火相剋的理論。書中引用惠美三白、原南陽等後世醫家對眩暈的論治經驗,並結合自身臨床,如常用當歸芍藥散治療此類患者,且根據原因(船醉或水毒)加減澤瀉、茯苓、朮等藥,再次體現其博採眾長、靈活應用的風格。
最後,耳鳴被視為常與眩暈同時出現的症狀,且兩者常同步好轉或加重。大塜先生沿襲古人「耳久鳴則聾」的說法,並指出神經衰弱症患者的耳鳴多因於「水毒」,治療方劑如茯苓飲、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苓桂朮甘湯等,再次將病機與「水毒」關聯。
從以上局部內容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內科醫鑑》是大塜敬節先生在對古醫學進行深入研究和系統整理基礎上,融匯現代醫學知識所撰寫的一部臨床實用指南。他不僅繼承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強調病源與體質的區分,更巧妙地借鑒現代醫學的病理描述來豐富對疾病的認識,最終落實到以經典方劑(或其加減、後世方)為主導的治療方案。本書結構清晰,論述詳實,尤其注重從症狀入手,層層深入,最終歸結於具體的治療方藥,體現了強烈的臨床導向。它既是先生個人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的結晶,也是對當時日本漢方醫學在現代化衝擊下如何傳承與發展的一次積極探索,旨在為臨床醫生提供一個清晰、實用的診治框架,回歸古醫的實效本質。這部書對於理解日本近代漢方醫學的發展脈絡以及大塜敬節先生作為日本漢方醫學復興重要人物的學術貢獻,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序
凡例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2)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3)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4)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5)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6)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7)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8)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9)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0)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1)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2)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3)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4)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5)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6)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7)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8)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9)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20)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21)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22)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23)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24)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25)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26)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27)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28)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29)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30)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31)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32)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33)
後篇·病證各論 (1)
- 後篇·病證各論
- 第一章·風邪
- 第二章·氣管枝炎
- 第三章·氣管枝喘息
- 第四章·肺炎
- (乙)纖維素性肺炎
- 第六章·肺氣腫
- 第八章·肺結核
- 第九章·心臟瓣膜症
- 第十三章·胃加答兒
- 第十四章·胃潰瘍
- 第十六章·胃擴張
- 實驗例
- 第十七章·胃下垂及腸下垂症
- 第十八章·胃緊張力衰弱症(胃阿篤尼症)
- 第十九章·胃酸過多症
- 第二十章·腸加答兒
- 第二十四章·黃疸
- 第二十五章·加答兒性膽管炎及膽囊炎
- 第二十六章·膽石症
- 第三十三章·腳氣
- 第三十四章·拔沒篤氏病
- 第三十六章·末梢性神經麻痹
- 第三十七章·動脈硬化症
- 第三十九章·癲癇
- 第四十章·神經衰弱症
- 第四十一章·歇斯的里
- 第四十三章·霍亂
- 第四十四章·腸窒扶斯
後篇·病證各論 (2)
- 第一章·風邪
- 第二章·氣管枝炎
- 第三章·氣管枝喘息
- 實驗例
- (乙)纖維素性肺炎
- 第七章·肋膜炎
- 第八章·肺結核
- 第九章·心臟瓣膜症
- 第十三章·胃加答兒
- 第十五章·胃癌
- 第二十一章·盲腸炎
- 第二十四章·黃疸
- 第三十三章·腳氣
- 第三十四章·拔沒篤氏病
- 第三十六章·末梢性神經麻痹
- 第三十七章·動脈硬化症
- 第三十九章·癲癇
- 第四十章·神經衰弱症
- 第四十一章·歇斯的里
- 第四十三章·霍亂
- 第四十四章·腸窒扶斯
後篇·病證各論 (3)
- 第一章·風邪
- 第二章·氣管枝炎
- 第五章·肺壞疽
- 實驗例
- 第八章·肺結核
- 第九章·心臟瓣膜症
- 第二十一章·盲腸炎
- 第二十七章·結核性腹膜炎
- 第三十五章·神經病
- 第三十八章·腦溢血
- 第三十九章·癲癇
- 第四十章·神經衰弱症
- 第四十二章·赤痢
- 第四十四章·腸窒扶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