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科醫鑑》~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27)

回本書目錄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27)

1. 第十一章·不眠、讝語、狂癇

2. 不眠

不眠有努力不眠、無心眠,及不能眠(因疼痛瘙癢等)。眠之不能久者,多為狂者之症狀,當於次條論之。因疼痛瘙癢等而不能眠者亦有種種。《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言及不眠之方有五:

梔子豉湯(發汗吐下之後,虛煩不得眠;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

酸棗仁湯(虛勞虛煩不得眠)。

乾薑附子湯(下後復發汗,晝間煩躁不得眠,夜間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

豬苓湯(少陰病,下痢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

皂莢丸(咳逆上氣,時時唾濁,坐不得眠)。

上列五方中,末二方因咳而嘔渴、或咳逆上氣而不得眠,在本章之範圍外。通觀其他三方,為發汗吐下之後云云,虛勞云云,下之後虛煩云云。對於最初或汗吐下者,排除病毒不留體內,反覆丁寧;要之,從證驅逐病邪,實為當務之急也。

白話文:

[失眠]的問題有因為過度勞累導致無法入睡、沒有睡意,以及因身體不適如疼痛或癢等因素導致無法入眠的情況。如果睡眠品質差,無法長時間熟睡,這往往是精神狀態異常,像是躁動不安的人會有的症狀,我們會在接下來的內容裡進一步討論。因身體疼痛或癢等因素影響睡眠的情況也有很多種。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提及了五種用來治療失眠的藥方。

  1. 梔子豉湯:在大量出汗、嘔吐或腹瀉後,感到虛弱且煩躁,難以入眠,甚至出現反覆翻身、心中焦慮的情況。
  2. 酸棗仁湯:因虛弱疲憊,精神煩亂而無法入睡。
  3. 乾薑附子湯:在腹瀉後再次大量出汗,白天感到煩躁,夜晚則相對平靜,不噁心、不口渴,身上沒有其他明顯病徵,脈搏微弱,身體溫度不高。
  4. 豬苓湯:少陰病患者,腹瀉六七天,伴隨咳嗽、噁心、口渴和心煩,無法入眠。
  5. 皁莢丸:咳嗽、呼吸困難,偶爾吐出痰液,坐著時無法入睡。

在上述五個藥方中,最後兩個是因為咳嗽、噁心和口渴,或是咳嗽和呼吸困難導致的失眠,這不在本章的討論範疇。而其餘三個藥方,分別是出汗、嘔吐或腹瀉後、虛弱疲憊,以及腹瀉後的虛弱和煩亂情況。對於這些最初可能是由出汗、嘔吐或腹瀉引發的病毒,我們強調必須將病毒徹底清除體外。總的來說,根據病情來驅除病邪,是目前最迫切需要做的事情。

3. 讝語

傷寒論云。實時為讝語。虛時為鄭聲。鄭聲者,反覆重言,其聲無力而低,精氣虛也。活人書云,病人有讝語,有鄭聲。鄭聲由於虛,宜用溫藥,白通湯主治之。讝語者為實,調胃承氣湯主治之。此不過一例耳。茲舉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言及治讝語者共六方如下:

柴胡桂枝湯(發汗多,亡陽讝語者,與柴胡桂枝湯以和其榮衛,通其精液後自愈。)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傷寒,八九日,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讝語,周身覺重,不能轉側者。)

白虎湯(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於轉側,口不仁,面垢,讝語遺尿,發汗則讝語,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或自汗者。)

小承氣湯(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故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則讝語,此以小承氣湯為主。)

大承氣湯(陽明病,讝語,有潮熱,不能納食,而胃中必燥屎五六枚,或有能納食,而屎鞕者。)

調胃承氣湯(或胃氣不和,讝語者,調胃承氣湯與之。)

統觀以上,柴胡桂枝湯與白虎湯亦可以治讝語,則讝語一症即非實證矣。此點先醫論點亦稍有矛盾矣。

白話文:

《傷寒論》提到,如果人在精神飽滿的時候說胡話,這被稱為「讝語」;若是在虛弱的情況下說胡話,則被稱為「鄭聲」。「鄭聲」特徵是會不斷重複同樣的話,聲音微弱且低沉,這是因為精氣不足所致。《活人書》中說,病人可能會出現「讝語」或「鄭聲」。出現「鄭聲」是因為體虛,應使用溫補的藥物,如白通湯來治療。若是「讝語」,則表示體內有實證,應使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然而,這只是一個例子,以下將引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關於治療「讝語」的六個方劑:

  1. 柴胡桂枝湯:若因發汗過多導致陽氣喪失,進而出現說胡話的情況,可使用柴胡桂枝湯調和營衛,疏通精液,病情隨後就會好轉。
  2.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若在感染風寒的八九天後,感到胸悶、焦躁、驚恐,小便不暢,說胡話,全身沉重,難以翻身,可用此湯治療。
  3. 白虎湯:若三陽經絡同時受病,感到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脣麻木,面部油膩,說胡話,尿失禁,出汗後仍說胡話,額頭冒汗,手腳冰冷,或是自汗,可使用白虎湯治療。
  4. 小承氣湯:若陽明經絡疾病患者大量出汗,導致津液流失,胃部乾燥,大便必硬,硬便後出現說胡話,此時應使用小承氣湯。
  5. 大承氣湯:若陽明經絡疾病患者說胡話,伴有潮熱,無法進食,胃中必有五至六塊燥屎,或是能夠進食但大便仍硬,可用大承氣湯治療。
  6. 調胃承氣湯:若胃氣不和導致說胡話,可使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綜上所述,柴胡桂枝湯和白虎湯也可以治療說胡話的情況,這表明說胡話不一定就是實證。這一觀點在古醫學理論中略顯矛盾。

4. 狂癇

狂癇,大概起於氣與血之變。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治方二。

桃核承氣湯(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則愈。)

抵當湯(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之,不結胸而其人發狂,以熱在下焦,故少腹當鞕滿。小病自利。)血下乃愈。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鞕,小便不利者,非血證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也。

除上二方之外,又有防己地黃湯,亦系驅瘀血之劑,大有注意之價值。此外可參用讝語條下所揭之方劑,及治心氣不定之瀉心湯等,因讝語亦屬狂之一症,而心氣不定,亦現狂人之徵候也。

桃核承氣湯、抵當湯,均為驅瘀血之劑。前者用於輕症;後者用於重症。似狂者用前者;發狂者用後者。余嘗診一二十九歲之婦人,產後八個月(此期間無月經)而發狂。入精神院而不效。迨後亦經過不少醫師,終於無效。余先以抵當湯與之,不效。轉而用桃核承氣湯(腹證上無桃核承氣湯之證存在),即見輕快。

從此一例,可知發狂者用抵當湯,似狂者用桃核承氣湯之區別矣。至於患者大便鞕、小便自利云云,可不拘泥於文字云。

白話文:

【狂癇】

狂癇這類病症,大致是由於氣與血的異常變化所導致。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記載了兩種治療方法。

桃核承氣湯:用於太陽病未能及時痊癒,熱氣積聚於膀胱的情況,患者可能出現類似瘋狂的行為,但若血液自行排出,病情就能好轉。

抵當湯:太陽病六七天後,表面症狀仍然存在,脈象細弱且深沉,這種情況下患者不是胸脹痛而是突然變得瘋狂,這是因為熱氣集中在下腹部,因此小腹會感覺緊繃飽滿,小便能自然排泄。只有當血液排出,病情才會好轉。若是太陽病患者皮膚呈黃色,脈象沉澀,小腹緊繃,小便不暢,這並不是血液問題;反之,如果小便能自然排泄,但患者卻表現出類似瘋狂的行為,那就是血液問題。

除了以上兩種藥方,還有防己地黃湯,同樣是用來驅散瘀血的藥方,非常值得關注。此外,也可以參考治療讝語的相關藥方,以及用來穩定心氣的瀉心湯等,因為讝語也是狂癇的一種症狀,而心氣不穩也會呈現出類似狂人的特徵。

桃核承氣湯和抵當湯都是用來驅散瘀血的藥方,前者適用於較輕的病情,後者則用於較嚴重的病情。對於類似瘋狂的患者,使用前者;對於真正瘋狂的患者,則使用後者。曾經有一位29歲的婦女,在產後八個月(此期間未有月經)突然發狂,即便進入精神療養院治療也無效,後來經過許多醫生治療,依舊沒有改善。我先用抵當湯為她治療,但效果不佳,之後改用桃核承氣湯(腹部症狀上並無桃核承氣湯的適用症狀),結果病情馬上有所緩解。

由此可知,對於真正瘋狂的患者,應該使用抵當湯;對於類似瘋狂的患者,則應使用桃核承氣湯。至於患者大便乾硬,小便卻能自然排泄等情況,不必過度拘泥於文字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