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科醫鑑》~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26)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26)
1. 熱
傷寒雜病辨證曰。煩熱者。熱之苦煩者也。其症在心胸之間。如蒸如焮。熱氣怫鬱。煩擾不能安靜也。有手煩熱。有足心煩熱。蓋煩擾者。無奈何之義也。又有僅僅足下熱或足心熱者。此皆系胃中蓄血所致。與手足煩熱相似。但不可混同。
煩熱而胸中窒塞者用梔子豉湯。煩熱而心亂者用三黃湯。(指金匱中風歷節病編之千金三黃湯)煩熱不得臥者用八味丸。是皆在心胸之間。其因有三。一、因下汗後虛邪湊於心胸。一、因風氣侵心。一、因氣上而不能下通。故治法亦有陰陽之別。手足煩熱者用小建中湯。四肢苦煩熱者用小柴胡湯。手掌煩熱者用溫經湯。皆屬四肢血熱之所致也。
瘀熱者用茵陳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此二方治黃疸均有效。蓋黃疸者。瘀熱在裡而發者也。瘀熱鬱於裡。故發瘀穢之熱也。熱入血室者。所謂血熱也。熱與血之結也。
身熱者用小柴胡湯、梔子豉湯、梔子乾薑湯。潮濕可下而去之。身熱則雖下而不能除。故雖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因身熱系裡熱非表熱也。故不當與以瀉下之劑。
傷寒雜病辨證曰。身熱者。大(大者大表之大。非大小之大。)熱也。太陽上篇云。身大熱者。其病屬陽明。與微熱相反。微熱者。熱潛在裡也。身熱者。熱顯於表也。中西深齋云。身熱者。胸腹常熱。熱在肌膚。其人身重而微煩云。
身熱者。邪氣傳於裡而未實也。表裡俱熱。但純裡熱甚輕耳。此外尚有表熱、外熱之名。亦屬身熱。均不用下法。熱之含義甚廣。不能一例而論。宜考其前後。而後能判其為何種之熱。白虎湯證之熱。熱結在裡。表裡均熱之身熱也。白虎桂枝湯證之熱。身不寒而但熱之身熱也。
梔子豉湯證。熱於外之身熱也。四逆湯證之熱。出大汗而熱不去。陰證之發熱也。通脈四逆湯證。亦陰證之熱也。
微熱者有五苓散、小柴胡湯、大承氣湯、四逆湯、葦莖湯諸方。柴胡桂枝湯用於寒多微熱。微熱者無熱之謂。有陰有陽有虛有實。參考其他之症候。始能知其如何之種類焉。
傷寒雜症辨證曰。微熱亦屬裡熱。微即幽微之微。隱邃而不大顯之義。熱微如無之謂也。
白話文:
熱
《傷寒雜病論》說,煩熱是指熱病令人煩躁不安。症狀在心胸部位,感覺像蒸籠一樣悶熱,熱氣鬱結,煩擾不安。有些人手心煩熱,有些人腳心煩熱。總之,「煩」就是無可奈何的意思。也有些人只是腳底或腳心發熱,這是胃中積血導致的,與手足煩熱類似,但不能混為一談。
煩熱且胸中堵塞的,用梔子豉湯;煩熱且心神不安的,用三黃湯(指《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篇的千金三黃湯);煩熱得不到臥的,用八味丸。這些都是心胸部位的病症,成因有三:一、因汗出後虛邪侵入心胸;二、因風邪侵犯心臟;三、因氣機上升而不能下降。因此治療方法也有陰陽之別。手足煩熱的,用小建中湯;四肢煩熱的,用小柴胡湯;手掌煩熱的,用溫經湯,這些都屬於四肢血熱引起的。
瘀熱的,用茵陳蒿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這兩個方劑治療黃疸都有效,因為黃疸是體內瘀熱外顯的結果。瘀熱鬱積於內,所以表現出瘀穢的熱症。熱入血室,就是所謂的血熱,是熱與血結合的結果。
身熱的,用小柴胡湯、梔子豉湯、梔子乾薑湯。潮濕的病症可以瀉下治療,但身熱即使瀉下也不能去除,所以即使大便通暢後,身熱仍然存在,因為身熱是裡熱而非表熱,所以不應該用瀉下藥。
《傷寒雜病論》說,身熱是指較大的熱症(「大」指表證較重,而非指熱度的大小)。《太陽篇》說,身熱很厲害的,屬於陽明經病證,與微熱相反。微熱是指熱邪潛伏於內;身熱是指熱邪明顯地表現在外。 《中西深齋》說,身熱的人,胸腹常感發熱,熱在肌膚,感覺身體沉重且略微煩躁。
身熱是邪氣侵入內部,但還沒有到達實證的階段。表裡都熱,但純粹的裡熱較輕微。此外還有表熱、外熱等名稱,也屬於身熱,都不適用瀉下法。 「熱」的含義很廣泛,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病症的發展過程才能判斷屬於哪種類型的熱。白虎湯證的熱,是熱邪結聚於內,表裡都熱的身熱;白虎桂枝湯證的熱,是不寒而熱的身熱。
梔子豉湯證的熱,是外熱的身熱;四逆湯證的熱,是大汗之後熱退不去,是陰證的發熱;通脈四逆湯證的熱,也是陰證的發熱。
微熱的治療方劑有五苓散、小柴胡湯、大承氣湯、四逆湯、葦莖湯等。柴胡桂枝湯用於寒多微熱。微熱是指熱邪很輕微,幾乎感覺不到熱,有陰有陽,有虛有實,需要參考其他症狀才能確定其類型。
《傷寒雜症論》說,微熱也屬於裡熱,「微」是指隱蔽細微,不容易察覺的意思,熱邪很輕微,幾乎感覺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