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塜敬節

《中國內科醫鑑》~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25)

回本書目錄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25)

1.

身熱,小柴胡湯(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

梔子豉湯(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

梔子乾薑湯(傷寒。醫用大下之丸藥。身熱不去。微煩者。)

熱,白虎加人參湯(熱結在內。表裡共熱。)

白虎加桂枝湯(身不寒。但熱。)

調胃承氣湯(不惡寒。但熱。)

四逆湯(出大汗後熱不去者。)

通脈四逆湯(裡寒外熱。)

梔子豉湯(熱在外者。)

微熱,五苓散(微熱消渴。)

小柴胡湯(身微熱。)

大承氣湯(時微熱。)

四逆湯(治身微熱見厥者。)

葦莖湯(咳微熱。)

此外尚有越婢湯及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以治大熱之語。大熱者體表之熱之意。非熱大之說也。

通覽上列。表實證之熱用麻黃湯。表虛證之熱用桂枝湯。陽明病之熱用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治少陽病之熱用小柴胡湯。均發熱之症也。而用熱認定為陽熱。更觀陰虛證之發熱用四逆湯或真武湯。其發熱也。咸惡寒發熱。如太陽病之熱狀。極不能一般的定方。余於臨床時。

曾屢見陽明病或少陰病者亦惡寒發熱。或往來寒熱或潮熱。此種病症。欲擬對症之方。不得不先明脈狀矣。

傷寒雜病辨證曰。蓋發熱一證。頗多類似。脈浮而緊。發熱惡寒者。傷寒之候也。脈浮而數。發熱惡寒。或有痛處者。現癰癤之兆也。脈浮而按之反澀。發熱惡寒。或膈內實而嘔吐者。傷食也。脈浮而滑。或頭眩嘔吐者。風痰也。脈浮而弦。發熱惡寒。或思飲食者。化為瘧疾之徵也。能辨此脈。又能辨驗其證者。方可無誤。

往來寒熱者。寒與熱相往來也。寒去則熱現。熱往則寒來。雖如發熱惡寒。但熱與惡寒不同時。此往來寒熱者。示邪在少陽部位也。柴胡劑可治之。故小柴胡湯為少陽病正面之治方。

傷寒雜病辨證曰。小柴胡湯用於往來寒熱。柴胡桂枝幹薑湯用於但頭汗出之往來寒熱。奔豚湯用於往來寒熱。是皆專治邪在少陽者也。一主胸脅滿微結。一主胸腹之痛。但俱無下之之法。大柴胡湯之用於往來寒熱。熱結在裡者也。往來寒熱屬少陽。為柴胡之正證。若表證則多加桂枝。里證則多加大黃。是其大法也。

潮熱者。如海水之潮。來時身體手足胸腹中。無不充滿其熱。故曰潮熱。此為邪氣熾盛於陽明部位之徵。應用大黃、芒硝之配劑。

傷寒雜病辨證曰。潮熱者。邪氣入胃而現之證也。若脈浮而緊。潮熱下痢。或小便難出。大便溏者。邪氣入胃而猶未入之兼少陽證者也。先當和解其外。若小便利而大便鞕者。攻之。但癆瘵(肺結核)而潮熱者。必屬虛證。

煩熱者用小建中湯、八味丸、小柴胡湯、梔子豉湯、溫經湯。以上五方。前已分列主治病症。則煩熱與潮熱之相異自明。即潮熱者概為陽實證。煩熱者悉為虛證。有手足煩熱者。有四肢苦煩熱者。有手掌煩熱者。手足煩熱者多為陽虛。(有時陰虛亦有此苦。)

白話文:

[熱]

身體發熱,可用小柴胡湯(傷寒病發四到五天,身體發熱怕風)。

梔子豉湯(傷寒病發五到六天,經過大量瀉下後,身體發熱未退,心中絞痛)。

梔子乾薑湯(傷寒病,醫生使用大量瀉下藥物後,身體發熱未退,輕微煩躁)。

高熱,可用白虎加人參湯(熱邪積聚於內,表裡都發熱)。

白虎加桂枝湯(身體不寒,只有發熱)。

調胃承氣湯(不惡寒,只發熱)。

四逆湯(大量出汗後發熱未退)。

通脈四逆湯(裡寒外熱)。

梔子豉湯(熱邪在外)。

微熱,可用五苓散(微熱口渴)。

小柴胡湯(身體微熱)。

大承氣湯(時而微熱)。

四逆湯(治療身體微熱並出現厥逆症狀)。

葦莖湯(咳嗽伴有微熱)。

此外還有越婢湯和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可用於治療高熱。這裡的「大熱」指的是體表的高熱,而非熱邪的程度很大。

綜上所述,表證實熱用麻黃湯,表證虛熱用桂枝湯,陽明病的熱證用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少陽病的熱證用小柴胡湯。這些都是發熱的症狀,而發熱被認為是陽熱。再看陰虛證的發熱,則用四逆湯或真武湯。這些發熱的症狀,都伴有惡寒,如同太陽病的熱象,很難用一個通用的藥方。我在臨床實踐中,

經常見到陽明病或少陰病患者也出現惡寒發熱,或者寒熱往來,或者潮熱。這種病症,要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必須先明確脈象。

《傷寒雜病論》說:發熱這一症狀,有很多相似之處。脈浮而緊,發熱惡寒,是傷寒的表現;脈浮而數,發熱惡寒,或者有疼痛,是將要生癰疽的徵兆;脈浮按之反而澀滯,發熱惡寒,或者膈內脹滿而嘔吐,是飲食積滯;脈浮而滑,或者頭暈嘔吐,是風痰;脈浮而弦,發熱惡寒,或者想吃東西,是瘧疾的徵兆。能辨別這些脈象,又能驗證其症狀,才能正確用藥。

寒熱往來是指寒和熱交替出現,寒邪退去則熱出現,熱邪退去則寒邪來。雖然也像發熱惡寒,但熱和惡寒不同時出現。這種寒熱往來,說明邪氣在少陽經部位,可以用柴胡劑治療。所以小柴胡湯是治療少陽病的主要藥方。

《傷寒雜病論》說:小柴胡湯用於寒熱往來;柴胡桂枝乾薑湯用於只出頭汗的寒熱往來;奔豚湯用於寒熱往來。這些都是專門治療邪氣在少陽經的藥方。一個主要症狀是胸脅滿悶微痛,一個主要症狀是胸腹疼痛,但都沒有瀉下的功效。大柴胡湯用於寒熱往來,熱邪積聚於裡。寒熱往來屬於少陽經病證,是柴胡劑的主治症狀。如果屬於表證,就多加桂枝;如果屬於裡證,就多加大黃,這是其主要方法。

潮熱是指像海水潮汐一樣,熱邪來時,身體手足胸腹,沒有不充滿熱的地方,所以稱為潮熱。這是邪氣盛於陽明經部位的表現,應該使用含有大黃、芒硝的藥方。

《傷寒雜病論》說:潮熱是邪氣入侵胃部而出現的症狀。如果脈浮而緊,潮熱伴有下痢,或者小便困難,大便溏瀉,這是邪氣入侵胃部但還沒有完全入侵,兼夾少陽經病證;應該先調和解表。如果小便通暢而大便祕結,就應該攻邪。但是,肺癆(肺結核)患者出現潮熱,一定屬於虛證。

煩熱可用小建中湯、八味丸、小柴胡湯、梔子豉湯、溫經湯。以上五個藥方,前面已經列出了主治病症,則煩熱與潮熱的區別就清楚了。也就是說,潮熱一般是陽實證,煩熱都是虛證。有手足煩熱,有四肢煩熱,有手掌煩熱。手足煩熱多為陽虛(有時陰虛也有這種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