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塜敬節

《中國內科醫鑑》~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24)

回本書目錄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24)

1. 第十章·熱

2.

熱為陽證。但亦有陰證之發熱者。大凡陽證及實證者易伴熱。陰證及虛證者易伴寒。皇漢醫學要訣云。所謂熱者。不必達體溫計之標準始謂之。凡局部之有熱感者。亦可謂之熱。同時熱之云云。即寓今日炎症之意。西醫別為熱型熱勢。熱型分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熱勢分亞熱、輕熱、中等熱、高熱、過熱。

但此等分類法。與直接治療法無關。反之。皇漢醫學上。將辨為陽證之熱乎。陰證之熱乎。實熱乎。虛熱乎。更進一步。如已認為陽證之熱者。又將從何審辨為太陽病之熱乎。少陰病之熱乎。抑或陽明病之熱乎。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關於熱證之用方甚多。茲從證歸納而採擇之如下。

發熱,桂枝湯(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頭痛發熱。發熱出汗。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

桂枝麻黃各半湯(發熱惡寒。熱多寒少。)

桂枝二越婢一湯(發熱惡寒。多熱少寒。)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發熱。出汗。口渴。)

桂枝加黃耆湯(發熱。)

五苓散(發熱。頭痛發熱。)

豬苓湯(脈浮發熱。)

麻黃湯(頭痛發熱。無汗發熱。身疼痛。)

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

小青龍湯(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咳而微喘。發熱不渴。),

大青龍湯(發熱。惡寒。身疼痛。)

小柴胡湯(嘔而發熱者。傷寒瘥後。更發熱者。)

柴胡桂枝湯(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

厚朴七物湯(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數。)

大黃附子湯(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症也。下溫藥治之。)

調胃承氣湯(太陽病。三日。汗發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

大黃牡丹皮湯(時時發熱。自出汗。復惡寒。)

四逆湯(吐利。出汗。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冷厥者。)

真武湯(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但仍發熱。)

梔子蘗皮湯。(身黃髮熱者。)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發熱日晡更劇。)

消石礬石散(黃家。日晡所發熱惡寒。)

大承氣湯(發熱。多汗。)

往來寒熱,小柴胡湯(往來寒熱。胸脅苦滿。)

柴胡桂枝甘薑湯(往來寒熱。心煩者。)

大柴胡湯(往來寒熱。)

潮熱。柴胡加芒硝湯(潮熱。)

大承氣湯(短氣。腹滿而喘。潮熱。日晡發潮熱。不惡寒。讝語。潮熱。不能食者。)

小承氣湯(讝語。發潮熱。脈滑者。)

大陷胸湯(日晡稍稍潮熱。)

煩熱,小建中湯(手足煩熱。),

八味丸(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

小柴胡湯(四肢苦煩熱。)

梔子豉湯(煩熱。胸中窒者。)

溫經湯(手掌煩熱。)

瘀熱,茵陳蒿湯(渴欲飲水者。此瘀熱在裡也。)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瘀熱在裡。身必發黃。)

熱入血室,小柴胡湯(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發作時如瘧狀。)

白話文:

熱是陽性症狀,但也有一些陰性症狀會發熱。一般來說,陽性症狀和實證容易伴隨發熱,陰性症狀和虛證容易伴隨畏寒。古籍記載,所謂發熱,不一定要達到體溫計測量的標準才算,任何局部有熱感都可稱為發熱。古代文獻中提到的「熱」,也包含了現代醫學中「炎症」的涵義。西醫則將發熱分為熱型和熱勢,熱型包括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熱勢則分為亞熱、輕熱、中等熱、高熱、過熱。

但是這些分類方法與直接的治療方法無關。相反地,中醫更注重辨別是陽證的熱、陰證的熱、實熱或虛熱。更進一步,如果判斷為陽證的熱,則需進一步區分是太陽病的熱、少陰病的熱,還是陽明病的熱等等。《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關於熱證的處方很多,以下列出一些常用方劑及其適應症:

發熱:

  • 桂枝湯:(惡寒怕冷,瑟瑟發抖,微微發熱,頭痛發熱,發熱出汗,輕微頭痛,惡寒,時而發熱。)
  • 桂枝麻黃各半湯:(發熱惡寒,熱多寒少。)
  • 桂枝二越婢一湯:(發熱惡寒,熱多寒少。)
  •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發熱,出汗,口渴。)
  • 桂枝加黃耆湯:(發熱。)
  • 五苓散:(發熱,頭痛發熱。)
  • 豬苓湯:(脈浮發熱。)
  • 麻黃湯:(頭痛發熱,無汗發熱,全身疼痛。)
  • 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病,初期發熱,脈沉。)
  • 小青龍湯:(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咳嗽,咳嗽略微喘,發熱不渴。)
  • 大青龍湯:(發熱,惡寒,全身疼痛。)
  • 小柴胡湯:(嘔吐伴發熱,傷寒痊癒後再次發熱。)
  • 柴胡桂枝湯:(發熱,輕微惡寒,四肢關節疼痛。)
  • 厚朴七物湯:(腹部脹滿,發熱十天,脈浮數。)
  • 大黃附子湯:(脅肋部疼痛,發熱,脈緊弦,這是寒症,用溫熱藥治療。)
  • 調胃承氣湯:(太陽病,三天,發汗後症狀未解,持續發熱,屬於胃病。)
  • 大黃牡丹皮湯:(時而發熱,自汗,又惡寒。)
  • 四逆湯:(嘔吐腹瀉,出汗,發熱,惡寒,四肢拘緊,手腳冰冷。)
  • 真武湯:(太陽病,發汗,出汗後症狀未解,仍發熱。)
  • 梔子蘗皮湯:(全身發黃發熱。)
  •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發熱,午後症狀加重。)
  • 消石礬石散:(午後發熱惡寒。)
  • 大承氣湯:(發熱,多汗。)

往來寒熱:

  • 小柴胡湯:(往來寒熱,胸脅部脹滿。)
  • 柴胡桂枝甘薑湯:(往來寒熱,心煩。)
  • 大柴胡湯:(往來寒熱。)

潮熱:

  • 柴胡加芒硝湯:(潮熱。)
  • 大承氣湯:(氣短,腹部脹滿喘息,潮熱,午後潮熱,不惡寒,神志不清,潮熱,不能進食。)
  • 小承氣湯:(神志不清,潮熱,脈滑。)
  • 大陷胸湯:(午後輕微潮熱。)

煩熱:

  • 小建中湯:(手腳煩熱。)
  • 八味丸:(飲食正常,煩熱睡不著。)
  • 小柴胡湯:(四肢煩熱。)
  • 梔子豉湯:(煩熱,胸悶。)
  • 溫經湯:(手掌煩熱。)

瘀熱:

  • 茵陳蒿湯:(口渴想喝水,這是瘀熱在裡。)
  •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瘀熱在裡,身體一定發黃。)

熱入血室:

  • 小柴胡湯:(熱入血室,血液會凝結,所以發作時像瘧疾一樣。)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僅為古代醫籍中記載的部分方劑及其適應症,實際應用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