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科醫鑑》~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0)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0)
1. 備考
〔傷寒緒論〕,大抵外感之咳嗽。當發汗以解之。然亦有不發汗者。經曰喘而小便利者及小便頻數者。不發汗。發汗則厥逆。又咳時出汗。倦伏苦滿者。均可以小建中湯與之。
〔蘭軒醫談〕,咳逆上氣致面部浮腫者。世間醫者往往投以利水劑。然無效也。若與小青龍加石膏之類。則氣腫因氣降而退。水腫因溫散而自通利以愈矣。
〔雜病紀聞〕,心下因滯水氣而起咳。用小青龍湯、半夏瀉心湯、半夏厚朴湯、小半夏加茯苓湯、二陳湯等治之。因外邪鬱結。致陽氣難於表達而從心下推上。後由於推上之水氣而起咳。又因外邪難於表達而鬱於胸中。致氣道之津液黏濃而起咳。此種治咳之藥。宜先用治邪之藥。邪去則里陽從三焦而達於表。水氣與疼自除而咳自止矣。
白話文:
一般來說,外感引起的咳嗽,應該要發汗來解表。但也有不適合發汗的狀況,像是《傷寒論》裡提到,喘氣又小便量少,或小便頻數的患者,不適合發汗,發汗反而會造成厥逆。另外,咳嗽時出汗,身體疲倦,感到腹脹的患者,可以用小建中湯治療。
《蘭軒醫談》中提到,咳嗽逆上導致面部浮腫的患者,很多醫生會使用利水藥物治療,但效果不佳。如果使用小青龍加石膏等藥物,則氣腫會因為氣機下降而消退,水腫則因為溫散藥物的作用而自行通利,最終痊癒。
《雜病紀聞》指出,心下因水氣停滯而引起的咳嗽,可以用小青龍湯、半夏瀉心湯、半夏厚朴湯、小半夏加茯苓湯、二陳湯等藥物治療。這是因為外邪鬱結於體內,陽氣難以發散,從心下往上推,導致水氣上逆而引起咳嗽。同時,外邪難以發散,鬱積於胸中,造成氣道津液黏稠而引起咳嗽。治療這種咳嗽,應該先用祛邪的藥物,去除外邪後,裡陽之氣就能從三焦到達體表,水氣和痰飲自然消失,咳嗽也就會停止。
2. 胃內停水
胃內停滯水毒之謂也。此有名為心下痰飲者。亦有名為心下水氣者。更有名為心下留飲者。意味皆同也。其治療方針。據金匱要略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是溫散之藥即為此病之藥無疑。溫藥何藥。朮、生薑、細辛之類是也。
苓桂朮甘湯(心下有痰飲。胸脅阻滿。目眩。)
澤瀉湯(心下阻飲。其人苦目眩。),
茯苓散(心胸中有停痰宿水。)
枳朮湯(心下有如盤之堅物。飲水則作。)
白話文:
胃裡積存水濕毒素,這就是所謂的「心下痰飲」。也有人稱為「心下水氣」、「心下留飲」,意思都一樣。治療方法,根據《金匱要略》記載,患有痰飲的病人,應該用溫藥來調和。也就是說,溫散的藥物就是治療這種疾病的藥物。溫藥有哪些呢?比如白朮、生薑、細辛等。
治療心下痰飲的常用方劑有:苓桂朮甘湯(症狀為心下有痰飲,胸脅悶脹,頭昏眼花);澤瀉湯(症狀為心下有飲阻,患者感到頭昏眼花);茯苓散(症狀為心胸中有積痰宿水);枳朮湯(症狀為心下有如盤子般堅硬的物體,喝水就會作嘔)。
以上四方有術
小青龍湯(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氣分。心下有如盤之堅物。飲水則作。)
以上二方有細辛
生薑瀉心湯(脅下有水氣。)
以上一方有生薑
治胃內停水。其方劑不止以上七方。為說明上便宜計。將上列方劑。分為三組。即有術者。有細辛者。有生薑者。有術之方劑使用於痰飲。留飲、停痰、宿水、水飲等證。有細辛之方劑。用於水氣或云氣分。今從脈證方面觀之。有術之方劑中。言脈證者大半為脈沉。而用越婢加朮湯、附子湯、芩甘術桂湯。
白話文:
以上四個方劑中,有些含有術。
小青龍湯適用於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嗽的患者。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則適合氣分、心下有如盤子般堅硬物、飲水則作嘔的患者。
這兩個方劑都含有細辛。
生薑瀉心湯適用於脅下有水氣的患者。
這個方劑含有生薑。
以上只是治療胃內停水的部分方劑,實際上還有很多其他方劑。為了方便說明,將這些方劑分為三組:含有術的、含有細辛的、含有生薑的。含有術的方劑適用於痰飲、留飲、停痰、宿水、水飲等症狀。含有細辛的方劑則適用於水氣或氣分。從脈證方面來看,含有術的方劑,其脈證大多為脈沉,常用越婢加朮湯、附子湯、芩甘術桂湯等。
脈浮者。有五苓散一方。有細辛之方劑中。脈沉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脈細而欲絕者用當歸四逆湯。脈浮者用厚朴麻黃湯。脈緊弦者用大黃附子湯。而不言及小青龍湯之脈證者。以表不解者。當然脈浮也。本草中言術逐痰水。細辛行水氣之語。可以深思矣。
易詞以言之。細辛多治表水為主。術多治里水為主。余曾對於脈浮數之患者。以苓桂朮甘湯。服後非特胃內停水不去。反招上半身之浮腫。(人參湯亦起浮腫)於此可知術雖為利尿劑而力不大也。
白話文:
脈象浮者,可以考慮使用五苓散。若脈象細微欲絕,則可用當歸四逆湯。脈象浮者也可使用厚朴麻黃湯。脈象緊弦者,可用大黃附子湯。至於小青龍湯,則沒有明確提及它所對應的脈證。但表證未解者,脈象通常也浮,這點值得注意。古籍記載,白術能逐痰水,細辛能行水氣,這句話值得深思。
簡單來說,細辛多用於治療表水,白術則多用於治療里水。我曾經遇過脈象浮數的病人,用苓桂朮甘湯治療後,不僅胃內積水未消,反而導致上半身浮腫。人參湯也會有類似的副作用。由此可見,白術雖然是利尿劑,但療效並不強。
生薑治水與治水氣者也。其收水富於動搖性。(術與細辛比較的非動搖性)在配劑中與術辛均為必要之方。生薑與半夏同用。可以止嘔吐。乾薑與附子同用。可止完穀下痢。此即富動搖性而能收水之故。
白話文:
生薑具有治療水腫和水氣的功效。它收斂水分的能力很強,而且變化多端(與白朮、細辛相比,它們收斂水分的能力較為穩定)。在藥方配伍中,生薑和白朮、細辛都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生薑和半夏一起使用,可以止嘔吐。乾薑和附子一起使用,可以止瀉止痢。這都是因為生薑具有收斂水分,並且變化多端的特性。
3. 心下痞
痞者噎之意。俗稱胸噎。無食欲。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言及治痞之方有七。
五苓散(未嚼碎之全粒嚥下後成心下痞。與以瀉心湯而痞不解者。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
小半夏加茯苓湯(卒然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
大黃黃連瀉心湯(心下痞。按之濡。)
瀉心湯(婦人吐涎沫。服藥後。心下即痞者。)
附子瀉心湯(心下痞。後惡寒。出汗者。)
半夏瀉心湯(嘔而腸鳴。心下痞者。)
白話文:
「痞」指的是噎住的感覺,俗稱胸噎,沒有食慾。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記載了七種治療痞症的方子。
五苓散:用於未嚼碎的整顆食物吞下後造成心下痞,服用瀉心湯後症狀沒有改善,而且病人感到口渴、口乾舌燥,小便不暢。
小半夏加茯苓湯:用於突然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
大黃黃連瀉心湯:用於心下痞,按壓時有濕潤感。
瀉心湯:用於婦女吐口水,服藥後心下馬上出現痞症。
附子瀉心湯:用於心下痞,之後感到惡寒、出汗。
半夏瀉心湯:用於嘔吐伴隨腸鳴,心下痞。
甘草瀉心湯(醫見心下痞之病未盡。再與以藥。其痞益甚者。)
以上七方中。前二方有茯苓。後五方有黃連。可知茯苓可治心下痞。黃連亦可以治心下痞。又從五苓散條下觀之。凡全粒嚥下成痞。瀉心湯不能解者。五苓散可解之。查近世有以黃連茯苓合組成方者。遍覽傷寒金匱方中。一方無以茯苓與黃連為伍者。要知二者之間。藥能不同。
茯苓之味淡。黃連之味苦。此為其最大之相反點。藥物編云。古人謂苦者能瀉。能燥。能堅。淡者能利竅。能滲泄。此定則吾人固可以無條件承認者也。瀉心湯一類。必配以如黃連之多量苦味劑。利水之流。去血之滯。開精神之鬱積者。必多配以茯苓之劑。其間效用之途。正不可以道里計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患有心下痞症,使用甘草瀉心湯後症狀未完全消失,再次用藥後病情反而加重,就需要考慮其他方法。
觀察七個方劑,前兩個方劑含有茯苓,後五個方劑含有黃連。由此可知,茯苓和黃連都能治療心下痞症。此外,五苓散的說明中提到,如果病人吞食整粒藥物導致心下痞症,甘草瀉心湯無法解決,則可以使用五苓散來治療。有趣的是,現代醫學中有一些方劑將黃連和茯苓組合使用,但翻遍傷寒金匱方,卻沒有任何方劑將這兩種藥物放在一起。這說明,雖然茯苓和黃連都能治療心下痞症,但它們的作用機制可能不同。
茯苓味淡,黃連味苦,這是它們最明顯的區別。古代醫學認為,苦味藥物具有瀉、燥、堅的功效,而淡味藥物則具有利竅、滲泄的功效。這些原則我們可以完全認同。甘草瀉心湯類型的方劑,需要添加大量的苦味藥物,如黃連,來達到利水、去瘀血、開鬱積的效果。而利水類的方劑,則需要添加茯苓來幫助藥物發揮作用。這兩種藥物之間的協同作用,是我們無法用簡單的道理來解釋的。
心下痞之外。又有治心中痞者三方。
桂枝生薑枳實湯(心中痞。諸逆心懸痛。)
枳實薤白桂枝湯(心中痞。留氣結在於胸。胸滿。從脅下逆搶至心。)
人參湯(同上。)
從上方觀之。可知心中痞者。氣上逆鬱塞於胸而成為痞也。與心下痞之狀異。枳實薤白桂枝證與人參湯證。就文字觀之。為用相同。但從人參與枳實。術與薤白。乾薑與桂枝之藥效比較考之。則就想像上可知凡屬緩而病情深者。宜用人參湯也。
白話文:
除了心下痞之外,還有針對心中痞的三個方劑:
桂枝生薑枳實湯(心中痞,諸逆心懸痛。)
枳實薤白桂枝湯(心中痞,留氣結在於胸,胸滿,從脅下逆搶至心。)
人參湯(同上。)
從上面這些方劑來看,可以知道心中痞是因為氣上逆,鬱塞在胸部,形成痞狀,與心下痞的情況不同。枳實、薤白、桂枝的證狀與人參湯的證狀,就文字表面來看,似乎是相同的。但如果從人參與枳實、術與薤白、乾薑與桂枝的藥效來比較,則可以推測,凡是病情緩慢而深重的,應該使用人參湯。
心下痞者。以手按之。軟而不覺其硬者也。又有所謂心下痞鞕者。按之其硬如鞭然。其處方亦有六。
桂枝人參湯(痢下不止。心下痞鞕。)
甘草瀉心湯(心下痞鞕而滿。)
大柴胡湯(心下痞鞕。嘔吐下利。)
旋覆花代赭石湯(心下痞鞕。)
木防己湯(心下痞堅。)
小柴胡湯(脅下痞鞕。)
此外尚有瓜蒂散者。治胸中痞鞕。而病勢沉重。從胸下至胸中者。通覽上列六方。除大柴胡湯外。其他五方均有人參。但大柴胡湯中之枳實。亦如其他方劑中人參之役務。東洞翁云。人參治心下痞鞕。但逆之心下痞鞕。未云以人參主治也。
白話文:
心下痞是指胸口闷胀不适,用手按压,感觉柔软不硬。还有一种叫做心下痞鞕,按压时感觉硬如鞭子,这种情况有六种处方可以选择:桂枝人参汤用于痢疾不止、心下痞鞕;甘草泻心汤用于心下痞鞕而腹部胀满;大柴胡汤用于心下痞鞕、呕吐腹泻;旋覆花代赭石汤用于心下痞鞕;木防己汤用于心下痞坚;小柴胡汤用于胁下痞鞕。此外还有瓜蒂散,用于治疗胸中痞鞕,且病势沉重,从胸下至胸中。上述六方中,除了大柴胡汤,其他五方都含有人参,但大柴胡汤中的枳实也像其他方剂中的人参一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东洞翁说,人参可以治疗心下痞鞕,但对于逆心的心下痞鞕,人参并非主要治疗药物。
統觀以上心下痞、心中痞、心下痞鞕言及處治之方劑。屢用人參、枳實、黃連、黃芩、茯苓、半夏之類云。
白話文:
以上的文字在講述古時對於「心下痞」、「心中痞」等症狀以及對應治療的方法。常常使用人參、枳實、黃連、黃芩、茯苓和半夏這些建議來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