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塜敬節

《中國內科醫鑑》~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9)

回本書目錄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9)

1. 咳嗽

咳嗽俗語也。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咳、咳唾、咳逆等文字。丹臺玉案中有有聲無痰曰咳。痰隨聲出曰嗽。聲中有痰曰咳嗽之分。其實咳不能全然無聲。亦不能全然無痰。此比較的無甚意味。故不具論。茲從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舉其治咳之方一十八種於下。

苓甘五味姜辛湯(沖氣即低。反之咳更甚者。)

豬苓湯(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者。)

小青龍湯(乾嘔。發熱而咳。咳而微喘者。)

越婢加半夏湯(咳則氣上。此肺脹也。其人喘。)

白話文:

咳嗽,其實是個通俗的說法。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有「咳」、「咳唾」、「咳逆」等詞彙。而《丹臺玉案》則將咳嗽分為「有聲無痰曰咳,痰隨聲出曰嗽,聲中有痰曰咳嗽」。實際上,咳嗽不可能完全無聲,也不能完全無痰,所以這樣的區分並沒有太多實際意義,不必過於探討。

本文將從《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列舉出十八種治療咳嗽的方劑,如下:

苓甘五味姜辛湯(沖氣即低,反之咳更甚者。)

豬苓湯(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者。)

小青龍湯(乾嘔,發熱而咳,咳而微喘者。)

越婢加半夏湯(咳則氣上,此肺脹也,其人喘。)

小柴胡湯(或者咳。)

桔梗湯(咳而胸滿。)

真武湯(此有水氣者。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

十棗湯(久咳家。其脈弦。有水氣者。或繫好飲家。咳煩而胸中痛者。)

桔梗白散(咳而胸滿。)

葦莖湯(咳而有微熱。胸中煩滿。)

四逆散(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白話文:

小柴胡湯適合治療咳嗽。桔梗湯適合治療咳嗽伴有胸悶。真武湯適合治療水腫,患者可能伴有咳嗽、尿少、腹瀉或嘔吐。十棗湯適合治療長期咳嗽、脈象弦緊、伴有水腫的患者,或者嗜酒、咳嗽煩躁、胸痛的患者。桔梗白散適合治療咳嗽伴有胸悶。葦莖湯適合治療咳嗽伴有微熱和胸悶。四逆散適合治療患者出現咳嗽、心悸或尿量減少。

射干麻黃湯(咳而氣上。)

葶藶大棗瀉肺湯(咳逆。氣上。喘鳴。迫塞。)

皂莢丸(咳逆上氣。時時唾渴。)

生薑甘草湯(咳唾涎沫不止。)

栝蔞薤白白酒湯(喘息咳唾。)

小青龍加石膏湯(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

厚朴麻黃湯(咳而脈浮者。)

白話文:

射干麻黃湯用於咳嗽且氣往上衝。

葶藶大棗瀉肺湯用於咳嗽逆上,氣往上衝,喘鳴,呼吸急促阻塞。

皂莢丸用於咳嗽逆上,氣往上衝,時常口渴想吐口水。

生薑甘草湯用於咳嗽吐口水不止。

栝蔞薤白白酒湯用於喘息咳嗽吐口水。

小青龍加石膏湯用於肺脹,咳嗽且氣往上衝,煩躁不安並且喘氣。

厚朴麻黃湯用於咳嗽且脈搏浮者。

統觀以上各方。咳多起於上氣。上氣者。即氣之上衝也。今從苓甘五味姜辛湯觀之。氣不上衝則咳。反之則斷。此為特有之現象而配以特有之藥方者也。越婢加半夏湯、射干麻黃、葶藶大棗瀉肺湯、皂莢丸。小青龍加石膏湯等皆治咳而上氣。或咳逆上氣者也。越婢加半夏湯。

白話文:

統觀以上各方,咳嗽多半起因於上氣。上氣者,指的是氣向上衝擊。現在從苓甘五味姜辛湯來看,氣不上衝則不咳嗽,反之則咳嗽就會停止。這是咳嗽特有現象,因此配以特有藥方。

例如,越婢加半夏湯、射干麻黃葶藶大棗瀉肺湯、皂莢丸、小青龍加石膏湯等,都是治療咳嗽上氣,或是咳嗽逆上氣的藥方。越婢加半夏湯,也是其中之一。

小青龍加石膏湯者。中有石膏與半夏也。射干麻黃湯者。中有大棗與半夏也。葶藶大棗瀉肺湯者。葶藶與大棗也。皂莢丸者。皂莢與大棗也。考此等藥物之效能。而瞭解咳之性質者。即可無誤。厚朴麻黃湯無上氣之語。只言浮脈。故上氣者不宜。方中有石膏與半夏。即類似小青龍加石膏湯。

此應明曉。

桔梗湯,桔梗白散,葦莖湯治咳時容易喀出如膿之停痰者。但在咳時。有力鎮其上氣者為宜。如用於咳而上氣時。反增病。

豬苓湯治下痢與咳與嘔者也。真武湯亦治下痢與咳與嘔者也。兩者一見類似。其實正完全相反。前者構成之藥物。悉為冷藥或平藥。後者為附子之熱藥與生薑術等之溫藥所構成。豬苓湯以治炎症或興奮性緊縮性之症狀。真武湯以治弛緩性沉里性非炎症性之症狀。二者表裡不同也。

白話文:

小青龍加石膏湯裡面有石膏和半夏。射干麻黃湯裡面有大棗和半夏。葶藶大棗瀉肺湯裡面有葶藶和大棗。皂莢丸裡面有皂莢和大棗。仔細研究這些藥物的功效,就能理解咳嗽的性質,就不會用錯藥了。厚朴麻黃湯沒有提到上氣的症狀,只說浮脈,所以上氣的人不適合用它。方子裡有石膏和半夏,跟小青龍加石膏湯很像。

這點應該要明白。

桔梗湯、桔梗白散、葦莖湯用於治療咳嗽時容易咳出像膿一樣的痰,但是用於咳嗽時用力壓抑上氣的症狀時,反而會加重病情。

豬苓湯治療腹瀉、咳嗽和嘔吐,真武湯也治療腹瀉、咳嗽和嘔吐,看起來很像,實際上完全相反。豬苓湯的藥物都是寒涼藥或平性的藥,真武湯是用附子這種熱性藥和生薑、蒼朮等溫性藥組成的。豬苓湯用於治療發炎或興奮性緊縮的症狀,真武湯用於治療弛緩性、沉重性、非發炎性的症狀,兩者性質截然不同。

2.

衛生寶鑑云。喘者上氣急促而不能息之謂也。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喘、喘息、喘滿等之語。其治方如下。

麻黃(無汗而喘者。喘而胸滿者。)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出汗。喘。大熱者。)

小青龍湯(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

越婢加半夏湯。(咳而上氣。此肺脹也。其人喘。目如脫狀。)

葛根黃連黃芩湯(喘而出汗者。)

白話文:

《衛生寶鑑》記載:喘,指的是呼吸急促,無法順暢呼吸的現象。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有喘、喘息、喘滿等詞彙,用於描述不同的呼吸困難狀態。其治療方法如下:

麻黃 (無汗而喘者。喘而胸滿者。)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出汗、喘、發熱者。)

小青龍湯 (伴隨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或喘息者。)

越婢加半夏湯 (咳嗽伴隨上氣,屬於肺脹。病人呼吸困難,眼球突出。)

葛根黃連黃芩湯 (喘息且出汗者。)

大承氣湯(短氣腹滿之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太陽病。微喘者。),

栝蔞薤白白酒湯(喘息咳唾。)

木防己湯(膈間阻飲。其人喘滿。)

葶藶大棗瀉肺湯(喘鳴迫塞。)

竹葉湯(喘而頭痛。)

統覽以上治喘之方。不必限於麻黃或杏仁。如麻黃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小青龍湯、越婢加半夏湯、桂枝加厚朴杏仁湯、葛根黃連黃芩湯、竹葉湯等以治屬表之喘。如大承氣湯、栝蔞薤白白酒湯、木防己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等以治屬裡之喘。屬裡之喘。應除去其腹內或胸內之食毒或水毒。

減其腹壓或胸壓而至於消失。里證之喘。與表證之喘之緩急常異。大抵多有持續性而常少消長。

白話文:

大承氣湯適用於短氣腹滿伴隨喘息的病症。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適用於太陽病,症狀為輕微喘息。

栝蔞薤白白酒湯適用於喘息咳嗽痰多的病症。

木防己湯適用於胸膈間有阻礙,導致氣喘胸悶的病症。

葶藶大棗瀉肺湯適用於喘鳴氣急的病症。

竹葉湯適用於喘息伴隨頭痛的病症。

綜觀以上治療喘息的方劑,不必局限於使用麻黃或杏仁。例如麻黃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小青龍湯、越婢加半夏湯、桂枝加厚朴杏仁湯、葛根黃連黃芩湯、竹葉湯等,這些方劑用於治療屬於表證的喘息。而大承氣湯、栝蔞薤白白酒湯、木防己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等,這些方劑則用於治療屬於裡證的喘息。

裡證的喘息,需要去除腹內或胸內的食毒或水毒,減輕腹壓或胸壓,直到喘息消失。裡證的喘息,與表證的喘息在緩急程度上有所不同。裡證的喘息通常持續性強,消長變化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