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塜敬節

《中國內科醫鑑》~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9)

回本書目錄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9)

1. 下痢

投發汗劑之葛根湯而愈下痢。投利尿劑之豬苓湯而愈下痢。甚至投下劑而止下痢。凡此諸法。決非偶然之奇蹟。漫然投藥而得僥倖。須握有確確鑑鑑之實證者也。

今日西醫界凡遇裡急後重而兼下痢者。即以投下劑為其定則。裡急後重。誠然多現於陽實之證。然有時陰虛之證。亦有裡急後重者。此則不可忘忽者也。在證之不適用下劑時。可用真武湯之附子劑。大腸加答兒或赤痢之裡急後重者。或有表證者。投葛根湯以發汗。能見速效。

余對於慢性大腸加答兒之歷久未愈者。投以豬苓湯以圖利尿。果見速治。豬苓湯之阿膠。與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之阿膠。對於裡急後重。大有緩解之力。凡有濕熱。即炎症充血肛門感灼熱者。多用白頭翁湯。凡裡急後重。而不感緊迫。壓出之力不足。大便有殘留之氣味而不能通快者。

真武湯治之。故在診斷之際。有無裡急後重。宜丁寧訊問。裡急後重而有緊迫之感者陽證也。脈舌均現陽性之症狀。脈弛緩而弱者陰證也。在按脈之際。即能區別之。此陰陽之相異。為治療方針之根干。不可輕輕看過。茲採錄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言及下痢之處方。陰陽之大別於次。

〔陽證之治劑〕,黃芩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六物黃芩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大柴胡湯,葛根黃連黃芩湯(以上皆有黃芩)井白頭翁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葛根湯,四逆湯,大承氣湯,豬苓湯

〔陰證之治劑〕,真武湯,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四逆加人參湯,人參湯,桂枝人參湯,桃花湯,吳茱萸湯

通觀以上各方。凡陰證之治劑。大半配合苦味之劑。如黃芩。黃連。黃蘗等。陰證之治劑。多用辛味之藥物為配合附子。乾薑。吳茱萸。術等。兩兩比較之。覺其問題殊有興味。

附言,金匱要略有利氣之文字。今日神經性之下痢者。往往頻頻有催便之意。如廁後大便不能通快者。此其治法用訶梨勒散。訶梨勒即訶子也。有利氣之意。凡大便不通。投硝黃(芒硝大黃)之劑後。便意頻數而不能通者用之。即不可誤於藥室方函口訣。用寬暢湯治之。

白話文:

[腹瀉]

使用能促進出汗的葛根湯,能有效治療腹瀉。使用有利尿作用的豬苓湯,也能治癒腹瀉。甚至使用具有通便效果的藥物,也能止住腹瀉。這些方法並非偶然的奇跡,也不是隨機用藥的幸運結果,而是基於明確且確定的證據。

在西醫領域,當遇到腹部急迫感伴隨腹瀉的情況,通常會選擇使用通便藥作為常規治療手段。腹部急迫感確實多發生在實證陽性的情況下,但有時候,虛證陰性的病人也會出現這種症狀,這點是不能忽略的。在不適合使用通便藥的時候,可以考慮使用真武湯中的附子配方。對於慢性結腸炎或血性腹瀉的患者,如果同時出現腹部急迫感或者有表證,使用葛根湯促進出汗,能迅速見效。

對於長期未愈的慢性結腸炎,我曾試著使用豬苓湯來利尿,結果病情迅速得到控制。豬苓湯中的阿膠,以及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中的阿膠,對於腹部急迫感有很好的緩解效果。對於有濕熱,即肛門炎症充血,感覺灼熱的情況,我通常使用白頭翁湯。對於腹部急迫感不強烈,排便力度不足,大便有殘餘臭味,排便不順暢的情況,

真武湯可以對症治療。因此,在診斷過程中,應詳細詢問是否有腹部急迫感。如果腹部急迫感伴隨著強烈的緊迫感,屬於陽證。脈象和舌象都呈現陽性症狀。如果脈搏鬆弛且微弱,則屬於陰證。通過脈象,就能區分開來。陰陽的不同,是制定治療策略的關鍵,不能輕易忽視。以下列舉《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提及腹瀉的處方,並根據陰陽區分:

[陽證的治療藥物] 黃芩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六物黃芩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大柴胡湯,葛根黃連黃芩湯(以上都含有黃芩),以及白頭翁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葛根湯,四逆湯,大承氣湯,豬苓湯

[陰證的治療藥物] 真武湯,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四逆加人參湯,人參湯,桂枝人參湯,桃花湯,吳茱萸湯

綜觀以上各處方,對於陰證的治療藥物,大多包含苦味成分,如黃芩、黃連、黃柏等。對於陰證的治療藥物,多使用辛辣藥物,如附子、乾薑、吳茱萸、白朮等。將二者進行比較,會發現其中的問題非常有趣。

附註,《金匱要略》中有「利氣」的描述。對於神經性的腹瀉患者,常常會頻繁地感到想排便。上廁所後,大便無法順利排出。這種情況的治療,可以使用訶梨勒散。訶梨勒就是訶子,有「利氣」的效果。對於大便不通,使用硝黃(芒硝、大黃)藥物後,雖然頻繁感到想要排便,但實際上卻排不出來的情況,可以使用訶梨勒散。千萬不要誤信一些偏方,使用寬腸湯來治療。]

2. 下血子宮出血

從大便而出之血曰下血。近於肛門之出血曰近血。在肛門深部之出血曰遠血。漏下者有子宮之出血。故云子宮出血。

治下血及漏下之處方。大體如次。

黃土湯,桃核承氣湯,桂枝茯苓丸,芎歸膠艾湯,赤豆當歸散,旋覆花湯

下血。漏下。由於組織弛緩而起鬱血。或由於血管或周圍血行障礙而起鬱血。鬱血之極。乃呈是症。上舉六方。可以治之。在鼻黏膜附近之組織緊張。局部充血之甚。遂致血管破裂而出血者曰衄血。麻黃湯可以止之。炎症充血之喀血。瀉心湯可以止之。身體上半部之出血。多系炎症。

充血之所致。身體下半部之出血。多屬鬱血之所致。此為今日生理學病理學上之說明與證明。亦為臨床上極有興味之事實。

妊娠中因胎兒之壓迫。障礙血行。易起鬱血。即非妊娠之婦女。與普通之男子。亦有起鬱血者。多用當歸川芎桃仁牡丹皮之類以治之。其各處方可參照藥方解釋編。

白話文:

[子宮出血的情況]

所謂的「下血」是指血液隨著大便排出,如果出血位置接近肛門,我們稱之為「近血」;如果出血位置在肛門較深的位置,則稱之為「遠血」。而「漏下」指的是子宮出血的情況。所以「子宮出血」這個詞語由此而來。

對於治療「下血」和「漏下」,一般會使用以下的處方:

黃土湯、桃核承氣湯、桂枝茯苓丸、芎歸膠艾湯、赤豆當歸散、旋覆花湯。

「下血」、「漏下」通常是由於組織鬆弛導致血液瘀積,或是血管或是周邊的血液循環障礙所引發的血液瘀積。當血液瘀積到極點,就會出現上述的症狀。上述的六種處方,都能用來治療這類症狀。

如果在鼻腔黏膜附近的組織緊繃,造成局部過度充血,導致血管破裂而出血,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衄血」,這種情況可以用麻黃湯來止血。如果是因為炎症導致的充血而出現的咳嗽帶血,可以使用瀉心湯來止血。通常上半身的出血,多數是因為炎症或是充血所導致的;而下半身的出血,則多數是因為血液瘀積所造成的。這些說法與證據,在今日的生理學和病理學上都有詳細的說明,同時也是臨牀上非常有趣的事實。

在懷孕期間,因為胎兒的壓迫,影響了血液的流通,容易產生血液瘀積。即便不是懷孕的女性,或者是一般的男性,也有可能出現血液瘀積的情況。通常會使用當歸、川芎、桃仁、牡丹皮等藥材來治療,具體的藥方解釋,可以參考相關的藥方解釋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