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塜敬節

《中國內科醫鑑》~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1)

回本書目錄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1)

1. 備考

〔蘭軒醫談〕,治痰飲者。始用溫散。其次疏通。其次燥痰。先燥者則不適。溫散用敗毒散。小青龍。疏通用柴梗半夏湯。(或加大黃少許)燥痰用苓桂朮甘湯之類。金匱云。病痰飲者。當溫藥以和之。信確言也。但痰飲如有蛔蟲之見證者。宜先用滋潤溫劑以擾亂之。然後用下劑以除之。

以去其沉痼之疾。是為至要。譬諸去煙管之煙膏者。必先用捻紙之類稍稍通之。而後用火與熱湯通之。其理正同也。

白話文:

【備考】關於治療痰飲的方法。首先應用溫散法,接着使用疏通法,再之後是燥溼化痰法。若一開始就使用燥溼法可能並不合適。溫散法可使用敗毒散、小青龍湯;疏通法則可用柴胡、桔梗、半夏湯(有時可加少量大黃);燥溼化痰則可用苓桂術甘湯等。《金匱要略》中提到,治療痰飲病症,應使用溫性藥物來調和,這是非常正確的觀點。然而,如果痰飲症狀伴隨有如蛔蟲之類的寄生蟲證據時,應先用滋潤溫和的藥物打亂它們的平衡,然後再使用瀉藥將其清除,以根除頑固疾病,這是至關重要的。就像清理菸斗裏的煙膏,首先需用紙條之類的東西輕輕疏通,然後用熱湯或火加熱疏通,原理正是相同的。

2. 第八章·心悸亢進(動悸)

3. 心悸亢進

心悸亢進。即動悸也。悸者心動之謂。或動氣之總稱。故如單言悸。即不限於心尖之動悸。而有心悸。臍下悸等之名稱。鳩尾之動悸。心下悸也。臍下之動悸。臍下悸也。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關於悸之處方十有一。舉之如下。

桂枝甘草湯(發汗過多。其人叉手則心自冒。心下悸按之可得者。)

茯苓甘草湯(厥而心下悸者。)

半夏麻黃湯(心下悸者。)

小柴胡湯(心下悸。小便不利。)

真武湯(心下悸。頭眩。)

炙甘草湯(脈結代。心動悸。)

小建中湯(心中悸而煩。)

苓桂甘棗湯(臍下悸。)

五苓散(臍下悸。)

小半夏加茯苓湯(眩悸。)

以上諸方中。計有桂枝者六。有茯苓者五。桂枝茯苓均無者為四逆散。小柴胡湯。半夏麻黃丸三方。而除五苓散外。凡有桂枝之方。必伴以甘草。由此可知悸之大半之方意。胚胎於桂枝甘草湯。不過茯苓亦得治悸而已。桂枝甘草證之悸。究竟如何乎。余敢為之說明曰。桂枝甘草湯之悸者。

氣急迫的沖逆之時。因衛氣弱而無抑制之力。現悸之症狀者也。發汗過多雲云。即指示同時衛力損喪之意。故兩手交叉則心臟及胃部不能鎮其悸也。由此類推。可以推知炙甘草湯。小建中湯之悸之模樣矣。苓桂甘棗湯。茯苓甘草湯中亦有桂枝甘草。同時配伍以茯苓。此其為悸。

必兼有桂枝甘草湯與茯苓二者之見證也。

茯苓證之悸。為體液(即血液與淋巴液)之循環障礙而起。譬之水流。在激湍之時。遇岩石衝突。則生波浪。振動其周圍然。不若桂枝甘草湯證之起於氣之沖逆也。此將於結論中詳述之。此處徒增繁雜。恕不具論。用茯苓之意甚多。治痞條中有「淡者能利竅。能滲泄。」此說亦可適用。

半夏麻黃丸證之心悸。適反於桂枝甘草湯證之表虛而為表實。半夏之作用。與桂枝異。治一種之沖逆症狀。此在有半夏之各方劑中可以觀察而得之。余對於半夏麻黃丸究以治何等之心悸為宜。久久有疑問。積而不解。後診察越婢加半夏湯證之患者後。始能想像而得半夏麻黃丸證之心悸焉。

最後應注意者。配用柴胡、甘草之四逆散證及小柴胡湯證之悸。均為小便不利。故用柴胡等疏通之劑。此其為悸。與茯苓證類似。宜參照其他症狀而識別之。

白話文:

[心悸亢進],也就是心跳加速或心臟跳動感強烈的狀況。在中醫裡,"悸"指的是心臟的劇烈跳動,或者是整體生理機能的過度活動。如果只提到"悸",並不單指心臟的劇烈跳動,還可能包括心悸、肚臍下方悸動等不同部位的悸動。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列出了十一種針對"悸"的治療處方:

  1. 桂枝甘草湯:用於治療因過度出汗導致心臟功能下降,心臟區域有悸動感,且按壓可感受到悸動。
  2. 茯苓甘草湯:適用於心臟下方悸動且伴有四肢冰冷。
  3. 半夏麻黃湯:用於心臟下方悸動。
  4. 小柴胡湯:適用於心臟下方悸動,且小便不通暢。
  5. 真武湯:適用於心臟下方悸動,頭暈目眩。
  6. 炙甘草湯:用於脈搏不規律,心臟劇烈跳動。
  7. 小建中湯:適用於心臟悸動且伴有焦慮不安。
  8. 苓桂甘棗湯:用於肚臍下方悸動。
  9. 五苓散:用於肚臘下方悸動。
  10. 小半夏加茯苓湯:用於頭暈及悸動。
  11. 四逆散:適用於小便不順暢,伴有心悸的狀況。

這些處方中,有六個包含桂枝,五個包含茯苓。沒有包含桂枝和茯苓的處方有四逆散、小柴胡湯和半夏麻黃丸。除了五苓散之外,所有包含桂枝的處方都伴隨著甘草。這顯示了大部分的悸動治療方案都源於桂枝甘草湯,但茯苓也能用來治療悸動。

桂枝甘草湯適用於氣息急促,因衛氣(身體防禦系統的一部分)弱化無法抑制悸動的症狀。"過度出汗"表明衛氣同時受到損耗,雙手交叉會使心臟和胃部的悸動無法得到控制。以此推論,我們可以理解炙甘草湯和小建中湯中的悸動是什麼樣子。苓桂甘棗湯和茯苓甘草湯中同時含有桂枝甘草,並配以茯苓,這表明悸動的出現必然與桂枝甘草湯和茯苓兩者有關。

茯苓適用於由體液(血液和淋巴液)循環障礙引發的悸動。就像水流在遇到巖石衝擊時產生波浪一樣,這種悸動是由於體液流動受阻引起的,與桂枝甘草湯所引起的氣沖逆不同。在結論部分會詳細解釋茯苓的使用原因,這裡就不深入討論了。茯苓的作用很多,例如可以疏通堵塞,促進排泄。

半夏麻黃丸的心悸與桂枝甘草湯的表虛相反,屬於表實。半夏的作用與桂枝不同,它用於治療某種氣沖逆的症狀。在包含半夏的各種處方中都可以看到這種效果。對於半夏麻黃丸適合治療哪種心悸,我曾經有長時間的疑惑,直到後來診斷了一位服用越婢加半夏湯的患者,才對半夏麻黃丸的心悸有所瞭解。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柴胡和甘草配伍的四逆散和小柴胡湯都適用於小便不順暢的情況,所以使用柴胡等疏通劑。這種悸動與茯苓引起的悸動相似,需要根據其他症狀來區分。

4. 備考

〔本間棗軒之說〕,治法第一宜鎮悸。第二為清血。第三用滋養法。鎮悸用針砂湯兼用鎮悸丸。清血用黃連解毒湯合四物湯。或用甲字湯合四物湯。滋養用炙甘草湯。或八珍湯。但此症若為先天遺毒者不治。

(原著者按)不治之證。未見說明。但臨床之際。就一二三次中可以區別之。針砂湯者。苓桂朮甘湯加針砂人參也。甲字湯者。桂枝茯苓丸加甘草生薑也。八珍湯者。當歸芍藥散加地黃人參甘草去澤瀉也。八珍湯與炙甘草湯均為滋養之法。鎮悸丸者。綠礬、茯苓、朮、桂枝、甘草也。即茯苓桂朮甘湯加綠礬也。

白話文:

【備考】

根據本間棗軒的說法,治療心悸的步驟首先應該是鎮靜心臟。其次爲清除血液中的熱毒。最後採用滋養法。鎮靜心臟可以用針砂湯,並且配合使用鎮悸丸。清除血液中的熱毒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配四物湯,或者使用甲字湯配四物湯。滋養則可以使用炙甘草湯,或者八珍湯。但是,如果病情是由於先天性的毒素,則無法治癒。

(原著者注)對於無法治癒的情況,並沒有詳細說明。但在臨牀實踐中,通常在一、二、三次療程中就能看出區別。針砂湯是在苓桂術甘湯的基礎上加入針砂和人參。甲字湯是在桂枝茯苓丸的基礎上加入甘草和生薑。八珍湯是在當歸芍藥散的基礎上加入地黃、人參、甘草並去掉澤瀉。八珍湯與炙甘草湯都是滋養的方法。鎮悸丸的成分包括綠礬、茯苓、白朮、桂枝、甘草,即茯苓桂術甘湯加上綠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