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科醫鑑》~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
1. 頭痛
當患者訴頭痛之際。應考其頭痛起於何病。陽證之頭痛乎。陰證之頭痛乎。抑為虛證之頭痛乎。實證之頭痛乎。探求病源。實為漢醫最要之事。同一風邪之頭痛也。在甲則鼻塞。微惡寒。有熱無汗。脈浮緊。乙則鼻涕交流。惡寒強。體溫不升。脈沉而弱。甲病陽證。乙病陰證。
處方自異。故甲宜與麻黃。乙宜與麻黃附子細辛湯。同一胃病之頭痛也。而胃內所停滯之水毒雖同。而丙則脈浮數。口渴。小便不利。舌苔白而乾燥。時欲飲水。飲則屢屢吐出。丁則脈浮數。口不渴。舌苔無。屢屢吐水。丙陽證也。丁陰證也。前者宜與五苓散。後者宜與吳茱萸湯。
白話文:
當病人訴說頭痛時,醫生應當仔細診察頭痛的病因,判斷是屬於陽證頭痛、陰證頭痛、虛證頭痛,還是實證頭痛。探究病源是中醫治療的關鍵所在。
即使是同為風寒引起的頭痛,不同的患者表現也不盡相同。例如,患者甲可能伴隨鼻塞、輕微發寒、發熱但不流汗、脈象浮緊;而患者乙則可能伴隨鼻涕流不止、畏寒明顯、體溫不升、脈象沉弱。患者甲屬於陽證,患者乙屬於陰證,因此處方也應有所區別。患者甲宜服用麻黃,患者乙宜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同樣是因胃病引起的頭痛,雖然胃中積聚的水毒相同,但不同的患者也會有不同的表現。例如,患者丙可能伴隨脈象浮數、口渴、小便不利、舌苔白而乾燥,經常想喝水,但喝了又會吐出來;而患者丁則可能伴隨脈象浮數、口不渴、舌苔無,經常吐水。患者丙屬於陽證,患者丁屬於陰證。前者宜服用五苓散,後者宜服用吳茱萸湯。
又同一子宮病之頭痛也。戊則脈沉實。大便有秘結之傾向。顏面充血。時時眩暈。月經不順。左腹下疼痛。按其腹部。覺全部有充實之感。以指觸於左臂骨窩之部。有過敏之索條物。己則脈虛軟。大便每日一次至二次。眩暈耳鳴肩凝。月經不順。一月中有二次。下腹疼痛。腹部全部軟弱。
腰腳易冷。戊所患者為陽實證。己所患者為陰虛證。前者以桃核承氣湯為主治藥。後者以當歸芍藥散治之。
易起頭痛之疾患。就現代醫學之見地。多起於發熱。腎臟炎。動脈硬化症、綠內障、腦腫瘍、黴毒、外傷、硬結頭痛、副鼻腔疾患、耳之慢性化膿、便秘、循環障礙、子宮疾患等。余今大別為四類。一曰外邪之頭痛。風邪。流行性感冒。腸窒扶斯等等頭痛屬之。痛時多兼發熱。
白話文:
子宮病導致的頭痛,脈沉實,大便偏秘,臉色潮紅,常頭暈,月經不調,左下腹疼痛,按壓腹部有充實感,左臂骨窩處有過敏的索條狀物,這是陽實證。脈虛軟,每天排便一到兩次,頭暈耳鳴肩膀僵硬,月經不調,一個月有兩次,下腹疼痛,腹部軟弱,腰腿容易發冷,這是陰虛證。陽實證可用桃核承氣湯治療,陰虛證可用當歸芍藥散治療。
容易引起頭痛的疾病,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大多是發燒、腎炎、動脈硬化、青光眼、腦腫瘤、梅毒、外傷、緊張性頭痛、鼻竇炎、耳慢性化膿、便秘、循環障礙、子宮疾病等等。我將其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外邪引起的頭痛,如風寒、流行性感冒、腸道感染等等,頭痛時通常伴隨發熱。
二曰痰飲之頭痛。水毒停滯於胃腸之內。上衝而起之痛也。三曰血證性之頭痛。月經不順或血液循環受障礙而起者也。四曰食毒性之頭痛。便秘或消化不良。食毒停滯於胃腸內。頭中受刺戟而起之痛也。四者之中。更各分陰陽虛實矣。
外邪之頭痛。用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小柴胡湯、及其加減之方以治之者為多。痰飲性之頭痛。用苓桂朮甘湯。茯苓飲、人參湯、大建中湯、真武湯、吳茱萸湯、五苓散、茯苓澤瀉湯等治之。血證性之頭痛。用當歸芍藥散。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等以治之。食毒性之頭痛。則應用瀉心湯。承氣湯之類。
白話文:
頭痛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外來的風寒暑濕等邪氣,還有內因,例如痰飲停滯胃腸,向上衝擊引發的頭痛;月經不調或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的頭痛;便秘或消化不良,食物積滯在胃腸,刺激頭部而引起的頭痛。以上四種頭痛,又可以細分為陰陽虛實不同的類型。
針對外邪引起的頭痛,常用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小柴胡湯等方劑及其加減方治療。對於痰飲引起的頭痛,常用苓桂朮甘湯、茯苓飲、人參湯、大建中湯、真武湯、吳茱萸湯、五苓散、茯苓澤瀉湯等方劑治療。血證引起的頭痛,則常用當歸芍藥散、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等方劑治療。食毒引起的頭痛,則應用瀉心湯、承氣湯等方劑。
2. 眩暈
眩暈俗名也。眩者眼前暗黑之意。暈與運通。故有眩運。目運、頭眩、冒眩、癲眩之稱。凡眩暈輒兼頭冒。頭冒者即頭覺沉重。眼前不清楚是也。凡西醫學之貧血。胃腸病、心臟病、(尤其在瓣膜狹窄)腦腫瘍、(尤其在腦黴毒)小腦疾患、多發性硬化症。癲癇、希斯篤里、神經衰弱、中毒、眼筋麻痹、內耳疾患等。往往起眩暈。
傷寒論、金匱要略言及眩之處方有十一方。其中有術者六方。有茯苓者五方。此亦鑑於事實。可定眩暈與水毒有密切之關係者也。西醫學則云眩暈與三半規管內液之動搖有直接之關係。然吾人對於古賢「治眩暈必先治水」之深謀遠慮。實大堪驚歎焉。茲就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拾出治眩之處方十一。
白話文:
眩暈之探討
「眩暈」是民間常用的稱呼。其中,「眩」指的是眼前昏暗不明,「暈」則與「運」相通,因此有「眩運」、「目運」、「頭眩」、「冒眩」、「癲眩」等不同的說法。凡是眩暈,通常伴隨頭冒,頭冒即頭部沉重,眼前模糊不清。
西醫學認為,貧血、胃腸病、心臟病(尤其是瓣膜狹窄)、腦腫瘤(尤其是腦梅毒)、小腦疾病、多發性硬化症、癲癇、歇斯底里、神經衰弱、中毒、眼肌麻痺、內耳疾病等,都可能導致眩暈。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提到治療眩暈的處方有十一種,其中六種使用了「術」,五種使用了「茯苓」。這也說明了古人認為眩暈與水毒息息相關。
西醫學則認為,眩暈與內耳三半規管內液的動搖直接相關。然而,古人「治眩暈必先治水」的智慧,仍然值得我們驚嘆。
以下列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治療眩暈的十一種處方:
[請提供《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治療眩暈的十一種處方,以便我列出]
計苓桂朮甘湯、真武湯、葵子茯苓散、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湯、澤瀉湯、近效方術附湯、茵陳蒿湯、甘草乾薑湯、治冒之處方四。計苓桂五味甘草湯、苓甘姜味辛夏湯、澤瀉湯、大承氣湯等。其治乍起眩暈之方。大抵使用瀉心湯。古人云「瀉火降逆」。
白話文:
苓桂朮甘湯、真武湯、葵子茯苓散、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湯、澤瀉湯,加上一些近效的方術附湯,茵陳蒿湯、甘草乾薑湯,都是治療冒的處方。另外,苓桂五味甘草湯、苓甘姜味辛夏湯、澤瀉湯、大承氣湯等,則是用來治療剛開始出現眩暈的。古人說「瀉火降逆」,所以治療眩暈,大抵使用瀉心湯。
其於水火相剋之理論。述之甚詳。茵陳湯證之眩。雖近於瀉心湯證之眩。而於水火相剋之理論。說來至詳且備。倘細細考究之。實能發見甚有趣味之暗示焉。惠美三白雲。產後血運者。水氣也。得以附子瀉心湯治之。原南陽云。世人用人參、黃連、防己、大黃、桂枝、茯苓、朮、甘草之套方以治眩暈。
遠不如白虎湯之有奇驗。白虎湯證用白虎湯。其有奇驗。固勿論已。即如舟車酒醉之眩暈。用半夏瀉心湯與五苓散而有效。古人早有卓識矣。和回子真翁云。所謂調血劑必從根治。余曾屢屢用當歸芍藥散以治此種之患者。而其中之澤瀉茯苓朮諸藥。則視其原因之或為船醉。或為水毒而有加減焉。
白話文:
茵陳湯所治眩晕,虽然接近泻心汤证的眩晕,但它在水火相剋理论的阐述上更为详细。仔细研究,就能发现很有趣的暗示。惠美三白云,产后血运属水气,可以用附子泻心汤治疗。原南阳说,世人用人参、黄连、防己、大黄、桂枝、茯苓、朮、甘草等药物组成的套方治疗眩晕,远不如白虎汤效果奇特。白虎汤证用白虎汤,效果神奇,自不必说。即使像舟车酒醉的眩晕,用半夏泻心汤和五苓散也能有效,古人早就有了卓识。和回子真翁说,所谓调血剂必须从根治,我曾多次用当归芍药散治疗这类患者,其中的泽泻、茯苓、朮等药,则视其病因是船醉,还是水毒,进行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