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塜敬節

《中國內科醫鑑》~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

回本書目錄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

1. 頭痛

當患者訴頭痛之際。應考其頭痛起於何病。陽證之頭痛乎。陰證之頭痛乎。抑為虛證之頭痛乎。實證之頭痛乎。探求病源。實為漢醫最要之事。同一風邪之頭痛也。在甲則鼻塞。微惡寒。有熱無汗。脈浮緊。乙則鼻涕交流。惡寒強。體溫不升。脈沉而弱。甲病陽證。乙病陰證。

處方自異。故甲宜與麻黃。乙宜與麻黃附子細辛湯。同一胃病之頭痛也。而胃內所停滯之水毒雖同。而丙則脈浮數。口渴。小便不利。舌苔白而乾燥。時欲飲水。飲則屢屢吐出。丁則脈浮數。口不渴。舌苔無。屢屢吐水。丙陽證也。丁陰證也。前者宜與五苓散。後者宜與吳茱萸湯

又同一子宮病之頭痛也。戊則脈沉實。大便有秘結之傾向。顏面充血。時時眩暈。月經不順。左腹下疼痛。按其腹部。覺全部有充實之感。以指觸於左臂骨窩之部。有過敏之索條物。己則脈虛軟。大便每日一次至二次。眩暈耳鳴肩凝。月經不順。一月中有二次。下腹疼痛。腹部全部軟弱。

腰腳易冷。戊所患者為陽實證。己所患者為陰虛證。前者以桃核承氣湯為主治藥。後者以當歸芍藥散治之。

易起頭痛之疾患。就現代醫學之見地。多起於發熱。腎臟炎。動脈硬化症、綠內障、腦腫瘍、黴毒、外傷、硬結頭痛、副鼻腔疾患、耳之慢性化膿、便秘、循環障礙、子宮疾患等。余今大別為四類。一曰外邪之頭痛。風邪。流行性感冒。腸窒扶斯等等頭痛屬之。痛時多兼發熱。

二曰痰飲之頭痛。水毒停滯於胃腸之內。上衝而起之痛也。三曰血證性之頭痛。月經不順或血液循環受障礙而起者也。四曰食毒性之頭痛。便秘或消化不良。食毒停滯於胃腸內。頭中受刺戟而起之痛也。四者之中。更各分陰陽虛實矣。

外邪之頭痛。用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小柴胡湯、及其加減之方以治之者為多。痰飲性之頭痛。用苓桂朮甘湯茯苓飲人參湯大建中湯真武湯、吳茱萸湯、五苓散、茯苓澤瀉湯等治之。血證性之頭痛。用當歸芍藥散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等以治之。食毒性之頭痛。則應用瀉心湯。承氣湯之類。

2. 眩暈

眩暈俗名也。眩者眼前暗黑之意。暈與運通。故有眩運。目運、頭眩、冒眩、癲眩之稱。凡眩暈輒兼頭冒。頭冒者即頭覺沉重。眼前不清楚是也。凡西醫學之貧血。胃腸病、心臟病、(尤其在瓣膜狹窄)腦腫瘍、(尤其在腦黴毒)小腦疾患、多發性硬化症。癲癇、希斯篤里、神經衰弱、中毒、眼筋麻痹、內耳疾患等。往往起眩暈。

傷寒論、金匱要略言及眩之處方有十一方。其中有術者六方。有茯苓者五方。此亦鑑於事實。可定眩暈與水毒有密切之關係者也。西醫學則云眩暈與三半規管內液之動搖有直接之關係。然吾人對於古賢「治眩暈必先治水」之深謀遠慮。實大堪驚歎焉。茲就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拾出治眩之處方十一。

苓桂朮甘湯真武湯葵子茯苓散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湯澤瀉湯、近效方術附湯、茵陳蒿湯甘草乾薑湯、治冒之處方四。計苓桂五味甘草湯、苓甘姜味辛夏湯、澤瀉湯、大承氣湯等。其治乍起眩暈之方。大抵使用瀉心湯。古人云「瀉火降逆」。

其於水火相剋之理論。述之甚詳。茵陳湯證之眩。雖近於瀉心湯證之眩。而於水火相剋之理論。說來至詳且備。倘細細考究之。實能發見甚有趣味之暗示焉。惠美三白雲。產後血運者。水氣也。得以附子瀉心湯治之。原南陽云。世人用人參黃連防己大黃桂枝、茯苓、朮、甘草之套方以治眩暈。

遠不如白虎湯之有奇驗。白虎湯證用白虎湯。其有奇驗。固勿論已。即如舟車酒醉之眩暈。用半夏瀉心湯與五苓散而有效。古人早有卓識矣。和回子真翁云。所謂調血劑必從根治。余曾屢屢用當歸芍藥散以治此種之患者。而其中之澤瀉茯苓朮諸藥。則視其原因之或為船醉。或為水毒而有加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