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科醫鑑》~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4)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4)
1. 吐血喀血
吐血者。消化管(尤其是胃或食道)出血。從口腔吐出之謂也。喀血者。從呼吸器(尤其是肺)出血之謂也。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只有吐血之語。而無喀血之文字。意者其時之吐血。無今日喀血之意。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項中。有云病人面無色。無寒熱。
脈沉弦者衄也。脈浮弱。以手按之即絕者下血也。煩咳者必為吐血。此所云之吐血。實即今日之所謂喀血也。
吐血與喀血。不可同一處理。但在處方上若不確定其陰陽虛實而誤用之。亦往往不效。故在處方之前。先宜看定其是吐血乎。抑是喀血乎。然後辨明其為陰證歟。陽證歟。抑虛證歟。實證歟。試舉一例以明之。瀉心湯。柏葉湯。均治吐血之劑也。然瀉心湯證之出血。為組織上起炎症之充血。
白話文:
吐血是指消化道,尤其是胃或食道出血,從嘴巴吐出來。喀血是指呼吸道,尤其是肺出血。古代醫學著作《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只有「吐血」的說法,沒有「喀血」的文字,表示當時的「吐血」可能不完全等同於現在的「喀血」。
《金匱要略》中提到,如果病人面色蒼白,沒有寒熱,脈象沉弦,那就是「衄血」;脈象浮弱,按壓即消失,那就是「下血」。書中也提到,如果病人煩躁咳嗽,就一定會吐血。這裡所說的「吐血」,其實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喀血」。
吐血和喀血不能用同一種方法治療。如果在開方時不確定陰陽虛實而用錯藥,往往會無效。因此,開方之前,首先要確認是吐血還是喀血,然後再辨明是陰證、陽證、虛證還是實證。
例如,瀉心湯和柏葉湯都是治療吐血的藥方。但是,瀉心湯適用於組織發炎充血導致的出血,而柏葉湯則適用於其他原因造成的出血。
柏葉湯之出血。為組織弛緩所起之鬱血。蓋瀉心湯為陽證之治劑。柏葉湯為陰證之治劑。苟柏葉湯之症。誤與瀉心湯。則出血增加。病者立即可斃。吐血喀血既認明矣。陰陽之分。亦不可不慎。前舉諸方之外。如人參湯、甘草乾薑湯、黃土湯。治陰證之吐血者也。白虎湯、梔子豉湯、(及其加減方)茵陳蒿湯、桃核承氣湯、桂枝茯苓丸等。
白話文:
柏葉湯治療出血,是因為組織鬆弛導致的瘀血積聚。因為瀉心湯是針對陽證的藥方,柏葉湯是針對陰證的藥方。如果誤把柏葉湯的症狀用瀉心湯治療,就會導致出血加重,病人馬上就會死亡。吐血、咳血已經明確辨別了,陰陽的區分也同樣不可不慎。
除了前面提到的各個方劑之外,像是人參湯、甘草乾薑湯、黃土湯,都是治療陰證吐血的藥方。白虎湯、梔子豉湯(以及它的加減方)、茵陳蒿湯、桃核承氣湯、桂枝茯苓丸等等,都是治療陽證吐血的藥方。
治陽證之吐血者也。請在第三章下血條更事研究。茲採錄金匱要略中關於吐血之說於下。
(一)吐血。咳逆。上氣之候也。其脈數而有熱者死。
慄園(譯者按即日本名漢醫淺田慄翁)曰。脈緩而身涼者。血或可止。
(原著者按)患肺結核者。多表見此種症狀。上氣者。兩頰潮紅。氣上逆之謂也。
(二)貧血之亡血者無汗意。出汗者更失體液。故至惡寒戰慄。
(原著者按)病者對於醫家施行手術之創口或誤。傷之處訴疼痛時。西醫往往在阿斯匹靈中混加莫兒希納加羅莫金之類。企圖達其鎮痛之目的。稱為補血液。又以林搿兒液注射之。稱為消耗之發汗劑。此殆即西醫之治療方針乎。
白話文:
治療陽證導致的吐血患者。請在第三章下血條更深入研究。以下摘錄金匱要略中關於吐血的論述。
(一)吐血、咳嗽逆氣、呼吸急促是陽證的徵兆。脈搏快速且伴有發熱,患者將會死亡。
慄園說:脈搏緩慢且身體冰冷,吐血可能止住。
(原著者注)患肺結核者,常表現出此症狀。呼吸急促是指兩頰潮紅,氣逆上衝的現象。
(二)貧血導致的失血,患者不會出汗。出汗會導致體液流失,進而出現惡寒戰慄。
(原著者注)病人接受醫生的手術或誤傷,感到疼痛時,西醫常在阿斯匹靈中加入嗎啡等藥物,企圖達到止痛效果,稱為補血。再以林搿兒液注射,稱為消耗性發汗劑。這大概就是西醫的治療方向吧。
2. 吞酸嘈雜
胸中吐出苦酸之水曰吞酸嘈雜。治吞酸嘈雜之方。屢屢應用者為生薑瀉心湯。旋覆花代赭石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小陷胸湯等。如以上方劑不能見效。病勢反覺惡化時。則用大建中湯或吳茱萸湯。此係余之經驗。頗著速效。此中陰陽相異之認辨。甚為切要也。
白話文:
胸口反覆吐出苦酸水,稱為吞酸嘈雜。治療吞酸嘈雜的方子很多,其中最常使用的是生薑瀉心湯。旋覆花代赭石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小陷胸湯等等,也都可以用。如果以上方劑效果不佳,病情反而惡化,則可以用大建中湯或吳茱萸湯。這是我的臨床經驗,效果都很迅速。其中陰陽辨證,至關重要。
3. 噦
噦。俗名也。有陰陽虛實。可以大小承氣湯治之。亦可與以小柴胡湯。橘皮湯、橘皮竹茹湯之類。亦可選用。食毒、氣逆。水毒。以及水毒帶熱帶寒之時機。可用小半夏湯、吳茱萸湯、四逆湯等。
白話文:
「噦」,俗稱打嗝,有陰虛、陽虛、實證等不同病因。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也可以用小柴胡湯、橘皮湯、橘皮竹茹湯等方劑,視情況選用。
如果因食毒、氣逆、水毒,或者水毒伴有熱證或寒證時,可以用小半夏湯、吳茱萸湯、四逆湯等方劑。
4. 備考
〔蘭軒醫談〕,噦有數因。陽明證渴而不能食。食下後。漸漸口渴引飲。此必發噦。選用茯苓飲橘皮竹茹湯可愈。(竹茹湯之人參代以麥門冬。竹茹代以竹瀝甚妙)因留飲而噦者。其小便必不利。又投承氣湯後。亦有稍稍下降而仍噦者。此因熱氣挾痰(水毒)而上逆也。非竹瀝不效。
白話文:
蘭軒醫談:關於噦症的探討
噦症的成因眾多。
**陽明證渴而不能食:**病人會感到口渴,卻吃不下東西。飯後,口渴加劇,需要不斷喝水,這很有可能發展成噦症。此情況可用茯苓飲或橘皮竹茹湯治療。值得注意的是,竹茹湯中的參可以用麥門冬代替,而竹茹可以用竹瀝代替,效果更好。
**因留飲而噦者:**這種情況的小便會不順暢。即使服用承氣湯後,病情稍有好轉,但仍然噦,這是因為熱氣挾帶痰液(水毒)上逆所致。這種情況必須使用竹瀝才能有效治療。
〔有持桂里之說〕,方書有種種名目。而以噦字為最正確。此症自古即認為胃中之寒。亦有因熱而來者。蚘蟲(同蛔蟲)積聚。痰飲等。皆患此病發時挾以他病者凶候也。(尤以痢疾後及諸病之所發者為最凶。)
橘皮竹茹湯,此為古今治噦逆之通用方劑。
橘皮湯,手足厥而氣逆者均用之。詳說於嘔吐門。可參照。
半夏噦心湯,噦逆而心下有痞鞕者。用此方以開通之。痢疾傷寒之患此者。尤為吃緊之要方。
吳茱萸湯,吳茱萸為止噦之效藥。陰證用之。陽證則不適用。本草綱目中有吳茱萸橘皮附子三味之方。用於陰證甚相宜。
白話文:
有些人說這種病叫做「桂里」,醫書上也有各種不同的名稱,但用「噦」這個字最準確。這種病古時候認為是胃寒造成的,但也有人認為是熱氣導致,或是因為蛔蟲積聚、痰飲等等。如果患上這種病的時候,同時伴隨著其他疾病,就屬於凶險的徵兆,尤其是痢疾之後或其他疾病引起者,最為凶險。
橘皮、竹茹湯是古今治療噦逆的通用藥方。
橘皮湯可以用於手足冰冷而氣逆的患者,詳情請參閱嘔吐那一章節,可以參考。
半夏噦心湯適用於噦逆且心窩處有痞塊者,用這個方劑可以開通。患有痢疾、傷寒的患者如果患上這種病,這個藥方就更加重要。
吳茱萸湯中,吳茱萸是止噦的有效藥物,適用於陰證,陽證則不適用。本草綱目記載了吳茱萸、橘皮、附子三味藥的方子,非常適合治療陰證。
柿蒂湯,大塚云。此方在柿蒂丁香之中。加生薑煎而熱服之。古時無此方劑。對證應用。能奏偉效。其主治為胸滿與咳逆不止等。
用橘皮竹茹湯之類尚不止者。可用此方以止之。蓋柿蒂為治噦之專藥。煙法印云。此物若與石蜜合煮。愈妙。又在平胃散中加柿蒂丁子亦有偉效。
甘草乾薑湯,與以苦味劑而猶不止者。用此方間能奏效。
炙甘草湯,噦而脈結者可用此方。但須在危篤症中用之。
白話文:
柿蒂湯
大塚說,此方以柿蒂、丁香為主要藥材,並加入生薑煎煮,熱服。古時並無此方劑,需對症應用,方能奏效。其主治為胸滿、咳逆不止等症狀。
若服用橘皮竹茹湯等方劑後,症狀仍未改善,可使用此方以止之。因為柿蒂是治療噦(打嗝)的專門藥材。煙法印說,若將柿蒂與石蜜合煮,效果更佳。另外,在平胃散中加入柿蒂、丁子,也有顯著效果。
若服用甘草乾薑湯,加入苦味藥物後,噦症仍未止,可嘗試使用此方,間或能奏效。
炙甘草湯,若噦症伴隨脈結,可用此方治療。但須在危篤症狀中使用。
附子粳米湯,胃中寒甚。噦逆更加嘔吐。輕劑無效時用之。
四逆湯,陰寒脫症之噦。用此方甚佳。在霍亂症嘔吐下痢。手足微冷。脈細而噦者。用此方能救其十一。
豬膽汁湯,噦時呃呃不已。呼吸有暫絕之狀。用此可以急救。無豬膽時。熊膽亦可用之。(大塚云。此可用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湯、白通加豬膽汁湯之類。)
白話文:
如果胃寒嚴重,伴隨呃逆和嘔吐,輕藥無效,可以服用附子粳米湯。
若出現陰寒脫症的呃逆,四逆湯非常有效。尤其霍亂導致的嘔吐腹瀉,手腳冰冷,脈搏細微並且呃逆,服用四逆湯能救治十之一二。
呃逆不止,呼吸間歇,可以用豬膽汁湯急救。沒有豬膽,熊膽也可以替代。此外,也可以參考通脈四逆湯、白通加豬膽汁湯等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