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科醫鑑》~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4)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4)
1. 吐血喀血
吐血者。消化管(尤其是胃或食道)出血。從口腔吐出之謂也。喀血者。從呼吸器(尤其是肺)出血之謂也。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只有吐血之語。而無喀血之文字。意者其時之吐血。無今日喀血之意。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項中。有云病人面無色。無寒熱。
脈沉弦者衄也。脈浮弱。以手按之即絕者下血也。煩咳者必為吐血。此所云之吐血。實即今日之所謂喀血也。
吐血與喀血。不可同一處理。但在處方上若不確定其陰陽虛實而誤用之。亦往往不效。故在處方之前。先宜看定其是吐血乎。抑是喀血乎。然後辨明其為陰證歟。陽證歟。抑虛證歟。實證歟。試舉一例以明之。瀉心湯。柏葉湯。均治吐血之劑也。然瀉心湯證之出血。為組織上起炎症之充血。
柏葉湯之出血。為組織弛緩所起之鬱血。蓋瀉心湯為陽證之治劑。柏葉湯為陰證之治劑。苟柏葉湯之症。誤與瀉心湯。則出血增加。病者立即可斃。吐血喀血既認明矣。陰陽之分。亦不可不慎。前舉諸方之外。如人參湯、甘草乾薑湯、黃土湯。治陰證之吐血者也。白虎湯、梔子豉湯、(及其加減方)茵陳蒿湯、桃核承氣湯、桂枝茯苓丸等。
治陽證之吐血者也。請在第三章下血條更事研究。茲採錄金匱要略中關於吐血之說於下。
(一)吐血。咳逆。上氣之候也。其脈數而有熱者死。
慄園(譯者按即日本名漢醫淺田慄翁)曰。脈緩而身涼者。血或可止。
(原著者按)患肺結核者。多表見此種症狀。上氣者。兩頰潮紅。氣上逆之謂也。
(二)貧血之亡血者無汗意。出汗者更失體液。故至惡寒戰慄。
(原著者按)病者對於醫家施行手術之創口或誤。傷之處訴疼痛時。西醫往往在阿斯匹靈中混加莫兒希納加羅莫金之類。企圖達其鎮痛之目的。稱為補血液。又以林搿兒液注射之。稱為消耗之發汗劑。此殆即西醫之治療方針乎。
白話文:
標題:[嘔血咳嗽出血]
內容: 當提及嘔血時,指的是消化系統,特別是胃或食道出血,從口中吐出來的現象。而咳嗽出血,則是指從呼吸系統,尤其是肺部出血的情況。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只提到“嘔血”,並未提及“咳嗽出血”。這可能意味着在當時,“嘔血”並不包含現今我們所說的“咳嗽出血”的含義。
在《金匱要略》中關於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症的脈象與症狀的部分裏,有這樣描述:“病人面色蒼白,沒有冷熱感。脈象沉弦的,是鼻出血。脈象浮弱,用手按壓則消失的,是下血。咳嗽煩躁的人,一定會出現嘔血。”這裏所說的“嘔血”,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咳嗽出血”。
處理“嘔血”和“咳嗽出血”時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在開藥方前無法確定患者體質的陰陽虛實,誤用藥方,往往治療無效。因此,在開藥前,首先應判斷清楚患者是“嘔血”還是“咳嗽出血”,然後明確是陰證還是陽證,是虛證還是實證。舉例來說,“瀉心湯”和“柏葉湯”都是治療“嘔血”的藥方,但是“瀉心湯”適用於因組織炎症導致的出血,“柏葉湯”則適用於因組織鬆弛導致的淤血。“瀉心湯”是治療陽證的藥方,“柏葉湯”是治療陰證的藥方。如果將“柏葉湯”誤用於“瀉心湯”的病症,會導致出血加劇,患者可能立即死亡。一旦區分清楚“嘔血”和“咳嗽出血”,陰陽的區分同樣重要。除了上述的藥方外,如“人參湯”、“甘草乾薑湯”、“黃土湯”是治療陰證“嘔血”的藥方;而“白虎湯”、“梔子豉湯”(及其加減方)、“茵陳蒿湯”、“桃核承氣湯”、“桂枝茯苓丸”等則是治療陽證“嘔血”的藥方。請在第三章“下血”條目中進一步研究。
以下摘錄《金匱要略》中關於“嘔血”的描述:
(1) “嘔血、咳嗽、上氣,是病情的徵兆。脈象快速且伴有發熱的,預示着死亡。”
譯者淺田慄翁註解:如果脈象緩和,身體涼爽,出血可能會停止。
(原著者註解)患有肺結核的病人,通常會表現出此類症狀。所謂“上氣”,指的是兩頰泛紅,氣往上衝的現象。
(2) 貧血導致的出血者沒有出汗的意願。如果出汗,會進一步流失體液,因此會感到惡寒戰慄。
(原著者註解)當病人對醫生手術傷口或錯誤損傷處訴說疼痛時,西醫往往會將阿司匹林混合莫兒希納加羅莫金等藥物,試圖達到鎮痛的目的,稱之爲補血劑。又或者注射林搿兒液,稱爲消耗性發汗劑。這大概就是西醫的治療方法吧。
2. 吞酸嘈雜
胸中吐出苦酸之水曰吞酸嘈雜。治吞酸嘈雜之方。屢屢應用者為生薑瀉心湯。旋覆花代赭石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小陷胸湯等。如以上方劑不能見效。病勢反覺惡化時。則用大建中湯或吳茱萸湯。此係余之經驗。頗著速效。此中陰陽相異之認辨。甚為切要也。
白話文:
當你感覺胸口有苦酸的液體反湊出來,我們稱之為吞酸嘈雜。對於這種情況,常見的治療方式會使用到生薑瀉心湯。此外,旋覆花代赭石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小陷胸湯等也是常用的藥方。
但如果這些藥方使用後,病情沒有改善反而更糟,那就可以考慮轉而使用大建中湯或吳茱萸湯。這是我根據經驗總結出的方法,通常能迅速看到效果。
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辨識病情中的陰陽差異非常重要,這對於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非常關鍵。
3. 噦
噦。俗名也。有陰陽虛實。可以大小承氣湯治之。亦可與以小柴胡湯。橘皮湯、橘皮竹茹湯之類。亦可選用。食毒、氣逆。水毒。以及水毒帶熱帶寒之時機。可用小半夏湯、吳茱萸湯、四逆湯等。
白話文:
「噦,這是俗稱。噦聲有因陰虛、陽虛、實證等不同情況。可以使用大小承氣湯來治療。同時,小柴胡湯、橘皮湯、橘皮竹茹湯這些藥方也是可以選擇的。如果是因為食物中毒、氣逆、水毒,或者是在水毒伴隨熱或寒的情況下,可以考慮使用小半夏湯、吳茱萸湯、四逆湯等藥方。」
4. 備考
〔蘭軒醫談〕,噦有數因。陽明證渴而不能食。食下後。漸漸口渴引飲。此必發噦。選用茯苓飲橘皮竹茹湯可愈。(竹茹湯之人參代以麥門冬。竹茹代以竹瀝甚妙)因留飲而噦者。其小便必不利。又投承氣湯後。亦有稍稍下降而仍噦者。此因熱氣挾痰(水毒)而上逆也。非竹瀝不效。
〔有持桂里之說〕,方書有種種名目。而以噦字為最正確。此症自古即認為胃中之寒。亦有因熱而來者。蚘蟲(同蛔蟲)積聚。痰飲等。皆患此病發時挾以他病者凶候也。(尤以痢疾後及諸病之所發者為最凶。)
橘皮竹茹湯,此為古今治噦逆之通用方劑。
橘皮湯,手足厥而氣逆者均用之。詳說於嘔吐門。可參照。
半夏噦心湯,噦逆而心下有痞鞕者。用此方以開通之。痢疾傷寒之患此者。尤為吃緊之要方。
吳茱萸湯,吳茱萸為止噦之效藥。陰證用之。陽證則不適用。本草綱目中有吳茱萸橘皮附子三味之方。用於陰證甚相宜。
柿蒂湯,大塚云。此方在柿蒂丁香之中。加生薑煎而熱服之。古時無此方劑。對證應用。能奏偉效。其主治為胸滿與咳逆不止等。
用橘皮竹茹湯之類尚不止者。可用此方以止之。蓋柿蒂為治噦之專藥。煙法印云。此物若與石蜜合煮。愈妙。又在平胃散中加柿蒂丁子亦有偉效。
甘草乾薑湯,與以苦味劑而猶不止者。用此方間能奏效。
炙甘草湯,噦而脈結者可用此方。但須在危篤症中用之。
附子粳米湯,胃中寒甚。噦逆更加嘔吐。輕劑無效時用之。
四逆湯,陰寒脫症之噦。用此方甚佳。在霍亂症嘔吐下痢。手足微冷。脈細而噦者。用此方能救其十一。
豬膽汁湯,噦時呃呃不已。呼吸有暫絕之狀。用此可以急救。無豬膽時。熊膽亦可用之。(大塚云。此可用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湯、白通加豬膽汁湯之類。)
白話文:
【備考】
根據《蘭軒醫談》,噯氣可能由多種原因造成。比如陽明證時口渴卻無法進食,進食後漸漸感到口渴並大量飲水,這種情況必定會引發噯氣。選用茯苓飲橘皮竹茹湯治療可以痊癒。(在使用竹茹湯時,用人參代替麥門冬,用竹瀝代替竹茹效果更佳)。如果噯氣是由於體內滯留水分所引起,那麼小便一定不通暢。此外,在服用承氣湯後,也可能出現噯氣症狀稍減但仍持續的情況,這是因爲熱氣挾帶痰溼(或水毒)上逆造成的,非用竹瀝不可有效治療。
關於"噦"的論述,各種醫學文獻中有多種命名,但以“噦”字最爲準確。此症自古以來就被認爲是由胃中的寒氣所致,但也可能因熱氣而來。如蛔蟲積聚、痰飲等,都是引發此病的原因。當噦逆伴隨其他疾病發作時,這是個凶兆。(特別是痢疾後或在其他疾病中併發的噦逆更爲兇險。)
橘皮竹茹湯,這是古今治療噯氣逆流的常用方劑。
橘皮湯,對於手腳冰冷且氣逆的人,都可以使用。詳細說明在嘔吐章節中,可參考。
半夏噦心湯,對於噯氣逆流且心下有硬塊感的人,使用此方以開通氣機。對於痢疾和傷寒併發此症的人,更是緊急的必要方劑。
吳茱萸湯,吳茱萸是止噦的有效藥物。在陰證中使用,陽證則不適用。《本草綱目》中有一種以吳茱萸、橘皮和附子三味組成的方劑,用於陰證十分適宜。
柿蒂湯,大冢說,此方在柿蒂和丁香中,加入生薑煎煮熱服。古時候沒有這種方劑,但對症使用,能發揮顯著效果。主要用於胸滿和咳嗽逆不止等症狀。
對於使用橘皮竹茹湯等方法仍然無法停止噯氣的人,可以使用此方來制止。因爲柿蒂是專門治療噯氣的藥物。煙法印說,如果將此物與蜂蜜一起煮,效果更佳。另外,在平胃散中加入柿蒂和丁香也有顯著效果。
甘草乾薑湯,對於服用苦味藥劑後噯氣仍然不止的人,使用此方有時能奏效。
炙甘草湯,對於噯氣並且脈搏不規則的人,可以使用此方。但須在危重病症中使用。
附子粳米湯,胃中寒氣過重,噯氣逆流加上嘔吐,輕劑無效時使用。
四逆湯,對於陰寒脫症的噯氣,使用此方非常有效。在霍亂症中,出現嘔吐、下痢,手足微冷,脈細且噯氣的人,使用此方能救其一命。
豬膽汁湯,對於噯氣時呃呃聲不斷,呼吸有短暫中斷的情況,使用此方可以急救。如果沒有豬膽,熊膽也可以使用。(大冢說,此時可以使用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湯、白通加豬膽汁湯之類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