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塜敬節

《中國內科醫鑑》~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5)

回本書目錄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5)

1. 嘔吐

反之宿食燥屎鬱積於消化管內。以防飲食物之下降。於是吐矣。此時宜用大黃等之冷藥。使胃腸緊縮以去其宿食。此際消化器現緊縮之狀態。以上云云。皆其區別也。即言吐之症狀。凡胃內停水者。宜配用術之方劑。宿食燥屎者。宜用有大黃之方劑。二者誤用。則增病勢之惡逆。

診斷者不可不慎也。

古方中雖有將術與大黃合組為一方劑者。然與後世醫人之加味者。不可同日而語。況嘔吐與吐。又無區別。習得半夏有治吐效力之皮毛學識者。即批判漢藥。區別門戶。蔑視前人之勞苦。殊失公平之見地也。茲檢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言及嘔吐之方。配以半夏者亦計有六。開列如下。

〔嘔吐〕,附子粳米湯,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大半夏湯,半夏乾薑人參丸,黃連湯

白話文:

嘔吐是因為宿食和乾燥的糞便積滯在消化道內,阻礙了食物的正常下行,所以才會嘔吐。這時應該使用大黃等寒涼的藥物,讓胃腸收縮,排出宿食。此時消化器官處於收縮狀態。以上這些都是嘔吐的不同情況。也就是說,嘔吐的症狀有很多種。如果胃裡積存的是水,就應該用含有白術的藥方;如果是宿食和乾硬的糞便,就應該使用含有大黃的藥方。兩種情況用錯藥,反而會加重病情。

醫生在診斷時務必謹慎。

雖然古代藥方中有些會將白術和大黃一起使用,但是和後世醫生加味後的藥方相比,不可同日而語。況且,古方中對「嘔吐」和「吐」也沒有區分。那些只學到半夏能治吐的皮毛知識,就批判中藥,劃分門派,輕蔑前人的辛勞,實在是不公平。現在檢視《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提到嘔吐的藥方,裡面含有半夏的就有六個,列舉如下:

附子粳米湯、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大半夏湯、半夏乾薑人參丸、黃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