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塜敬節

《中國內科醫鑑》~ 後篇·病證各論 (1)

回本書目錄

後篇·病證各論 (1)

1. 第四十四章·腸窒扶斯

本病起於固有之窒扶斯菌。呈一定之熱型及腸症狀。大概經過一定之期日。變為急性傳染性疾患。其病狀之經過。與漢法之傷寒一致。故可云傷寒之治方。即腸窒扶斯之治方。

【原因】,本病之病原。為窒扶斯桿菌。主犯二十歲至四十歲之壯健者。而家族之罹患者。尤易為本病之素因。

【症候】,本病之潛伏期為八日乃至二十日。

前兆期或全缺如。或者惡寒及不整之輕熱。全身倦怠。食思亡失。不眠及神經痛。而後頭神經或三叉分歧之神經。其痛尤甚。而大腿筋之疼痛者亦極多。

由前述之諸徵候。因一回之戰慄。或頻回之惡寒。即現稽留熱。自後呈窒扶斯之症狀。即窒扶斯舌、薔薇疹、窒扶斯性下痢、脾臟腫大、窒扶斯便及血清反應等。

本病之熱。通例有固有之經過。此為診斷上重要之事。在發病之第一周中。(腸黏膜之淋巴濾胞罹髓樣腫脹之時期)熱漸次如階段之升騰。第二周(髓揉上浸潤腸淋巴濾胞上形成壞疽及窒扶斯腐痂之時期)中。熱達三十九度乃至四十度之稽留。第三周(腸黏膜上形成潰瘍之時期)中。

一日中之體溫著著變化。第四周(窒扶斯潰瘍上形成瘢痕之時期)中。體溫之升降。更為著明。此際一日中最高之度。與前同一。而最低之度則漸次低降。其後熱度漸次下降。終於平溫。但此熱型亦有呈種種之破格者。此疾病之強弱。與併發症之有無。及輕重有關。無併發症之輕症。

其稽留熱之持續甚短小。或全經過不短小。而熱不稽留。常為弛張狀態。

腸窒扶斯之脈搏。比之體溫之數少。體溫雖高至三十九度以上。而脈搏則屢屢在百之內外。又重症患者之脈搏。在經過之後半。呈顯著之重搏性。回覆期中更有顯然之重搏性或帶三搏性。

此外口渴。食思缺乏。呼吸數之增進。及尿量之減少等。皮膚在前半期中。乾燥而且灼熱。但至第四周中。屢屢見多量之發汗。因此皮膚上現多數之結晶性粟粒疹。就中以下腹部之側面尤甚。以手撫摩之。能獨知無數微細之粗糙面。

舌因展出之故。著著振顫。且在發病之初日。舌大抵黏著濕潤。從舌背上至尖端現灰色、灰黃色、灰褐色、或煤灰色之苔。近於第一周之終末。舌上乾燥。且現非常之赤色。屢屢現煉瓦狀之赤色。

在第一周之終末。皮膚上現赤色類內形之斑。即薔薇疹。其大平均如豌豆。大多微微隆起。以指壓之。則消退。此斑最初發現於胸部與腹部之境界。經驗上常發於脾臟及肝臟部。但亦有發於其外之腹部及胸部。並及全背。有時亦生於頭部及四肢。至發生於顏面者則甚鮮。其數亦非常不同。

往往與窒扶斯流行之性質相異。此薔薇疹之發見。為腸窒扶斯之正規。在診斷上極為重要。每個薔薇疹之存在。為三日至七日。消失後。皮膚稍稍落屑。有時熱全消退後。又來新恢期而發生薔薇疹者。

白話文:

此病源自特定的窒息性細菌感染,伴隨特定熱型和腸道症狀。經過一段時間後,會發展成急性傳染病,其病程與西醫傷寒相似,因此治療方法也相近。

病原體為窒息性桿菌,主要感染二十至四十歲的健康壯年,家族有病史者更容易感染。

潛伏期為八到二十天。前兆症狀可能完全沒有,或僅有輕微的惡寒、發熱、全身倦怠、食慾不振、失眠和神經痛,其中頭痛和三叉神經痛尤其明顯,大腿肌肉疼痛也很常見。

經過上述症狀後,一次或多次寒戰後出現持續性高燒,隨後出現特徵性症狀:窒息性舌苔、玫瑰疹、窒息性腹瀉、脾臟腫大、窒息性糞便以及血清反應陽性。

發熱過程通常有規律可循,這對診斷至關重要。第一周(腸黏膜淋巴濾泡髓樣腫脹期),發熱逐漸升高;第二周(髓樣浸潤,腸淋巴濾泡壞死並形成窒息性痂皮期),體溫持續在39到40度之間;第三周(腸黏膜潰瘍期),體溫一天之中波動明顯;第四周(窒息性潰瘍形成瘢痕期),體溫的升降更加明顯,一天中的最高溫度與前幾周相同,但最低溫度逐漸下降,最終體溫恢復正常。但也有例外情況,疾病的嚴重程度取決於是否有併發症及其輕重。輕症患者持續高燒時間較短,甚至可能沒有持續高燒,而是呈弛張狀態。

脈搏次數比體溫低,即使體溫高達39度以上,脈搏通常仍在100次上下。重症患者後期脈搏會出現明顯的重搏,恢復期甚至可能出現明顯的重搏或三搏。

其他症狀包括口渴、食慾不振、呼吸加快、尿量減少。前期皮膚乾燥灼熱,但到第四周,常出現大量出汗,皮膚上出現許多細小的結晶性粟粒疹,下腹部側面尤為明顯,觸摸時能感覺到皮膚表面粗糙。

舌頭因伸出而顫抖,初期舌苔濕潤,顏色為灰、灰黃、灰褐或煤灰色,接近第一周末期,舌頭乾燥,呈現鮮紅色,甚至磚紅色。

第一周末期,皮膚上出現玫瑰色斑點,即玫瑰疹,大小如豌豆,微微隆起,按壓後褪色。最初出現在胸腹部交界處,常發生在脾臟和肝臟區域,但也可能出現在腹部、胸部、背部,甚至頭部和四肢,但很少出現在面部。玫瑰疹的數量變化很大,其出現與否及數量多少,常與疾病流行的性質不同。玫瑰疹的出現是診斷的重要依據,每個玫瑰疹持續3到7天,消退後皮膚輕微脫屑。有時體溫完全恢復正常後,又可能再次出現玫瑰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