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塜敬節

《中國內科醫鑑》~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8)

回本書目錄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8)

1. 第九章·浮腫水腫

2. 浮腫水腫

浮腫俗名也。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中稱水氣。後世稱水腫。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辨及治法條中。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等名稱。正水。石水。證治未見。風水者。其脈自浮。骨節疼痛惡風之外證也。而寸口之脈沉滑者。中有水氣也。顏面腫大而有熱者曰風水。

眼瞼微腫。頸動脈能見其動。時咳。按其手足。直陷而不上起者。風水也。又曰在太陽病脈浮緊者。骨節疼痛者。或身體不疼而覺重痠。口不覺渴者。風水也。出汗可愈。其發汗過度。體液虛耗。而發惡寒之態者。極虛症也。以上所言風水。僅言水之表而不及里。

皮水者。其脈浮。有胕腫之外證者也。按之沒指。不惡風。腹如鼓之膨脹。口不渴。又曰口渴而不惡寒者皮水也。此時身體腫而冷。真元之氣已失。全身知覺麻鈍矣。間嘗考之。風水者。水毒與外邪之結合也。皮水者。水毒停留於表而不伴以外邪者也。茲舉言風水及治水之方如下。

防己黃耆湯(風水脈浮。身重。出汗。惡風者。)

越婢湯(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續自汗。無大熱。)

防己茯苓湯(皮水之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

此外有里水者。在先輩中往往誤為皮水。夫里水不必水毒停滯於裡。然較風水皮水所停之水。確有較里之傾向治里水之方。有越婢加朮甘湯與甘草麻黃湯。

上舉風水、皮水、里水之外。尚其相似之證。此又可分以麻黃為主藥與以防己為君藥之二大別。

此外又有血分之文句。金匱要略中有婦人經水不通。即經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此因月經閉止。或因體液之障害而起水腫之謂也。婦人良方中對此又有血分與水分之區別。婦人經水不通則化為血。血不適則復化為水。故先因經水斷絕。而後四肢浮腫。致小便不通者。名曰血分。

先小便不通。後身體浮腫。而致經水不通者。名曰水分。在臨床之際。余曾屢遇此種患者。余又曾診斷一心臟瓣膜症之處女。全身現強度之水腫。皮膚悉呈緊張狀態。按之以指。毫不凹陷。大小便亦不利。月經亦自浮腫以來而見少。心悸亢進。呼吸困難。胸內苦悶。投以大柴胡湯兼用桂枝茯苓丸。

數次瀉下。尿量隨之增加。前後數十次。浮腫全去。經過兩周以後。月經恢復如平常。以後完全恢復健康。至今亦無何等之病。所謂血分之腫者。如投以木防己湯或防己茯苓湯或越婢加朮湯大黃青龍湯等。非特不能稍見其效。且往往引起其他諸病之苦焉。

金匱要略中對於氣分之說明。文字艱澀。(譯者按日人多中國古文。宜乎有此語。請讀者勿誤會)後世人言者不多。就余之見解。當如下解釋之。

氣分重者。陰證之水腫也。陽氣不足。則陰氣內盛。寒邪相聚而起浮腫。患此腫者。所謂冷性者居多。脈沉細沉遲或遲弱等之無力狀態。浮腫亦軟。以指壓之。容易凹陷。指痕多永留者。治氣分腫之劑。有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者。余則覺大建中湯亦可治之。

白話文:

標題:[水腫病症]

內容: 水腫,俗稱浮腫,在古代醫書如《素問》、《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被稱爲水氣。後世則普遍稱作水腫。在《金匱要略》的水氣病脈證與治療方法中,列出了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等分類。其中,正水和石水的診斷和治療並未詳述。風水病症,表現爲脈象浮,伴有骨節疼痛和怕風的外在症狀。寸口脈象沉滑,則表明體內有水氣。臉部腫脹併發熱的情況稱爲風水。

如果眼皮輕微腫脹,可以看到頸動脈的跳動,偶爾咳嗽,按壓手腳時,皮膚會明顯凹陷且不易恢復,這也是風水的症狀。另一種情況是,太陽穴處脈象浮緊,骨節疼痛,身體雖不痛但感覺沉重痠痛,口不渴,這也是風水的表現。通過出汗可以緩解症狀,但如果發汗過度導致體液流失,出現極度寒冷感,這是極其虛弱的狀態。以上所述的風水,主要描述的是水的表面症狀,並未涉及內在情況。

皮水病症,表現爲脈象浮,有明顯的浮腫症狀。按壓時,手指會深深陷入,無惡風現象,腹部腫脹如鼓,口不渴。另外,口渴但不畏寒的情況也是皮水。此時,身體腫脹且冰冷,真氣已經流失,全身知覺遲鈍。經過研究,風水是水毒與外部病邪的結合,而皮水則是水毒停留在體表,沒有伴隨外部病邪。

接下來,將介紹治療風水的方劑:

防己黃芪湯:適用於風水脈象浮,身體沉重,出汗,惡風的狀況。 越婢湯:適用於風水,惡風,全身腫脹,脈象浮,不渴,持續自汗,無高熱的情況。 防己茯苓湯:適用於皮水病症,四肢腫脹,水氣積聚在皮膚中,四肢輕微顫動的情況。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裏水病症,前輩們常誤認爲是皮水。裏水並不一定意味着水毒停留在體內,但相比風水和皮水,裏水中的水確實更傾向於積聚在體內。治療裏水的方劑有越婢加術甘湯和甘草麻黃湯。

除了上述的風水、皮水、裏水,還有類似病症,可大致分爲以麻黃爲主藥和以防己爲主藥兩大類。

再者,關於血分的論述,《金匱要略》提到女性月經不調,即經血不暢,會導致水腫,稱之爲血分。這是因爲月經停滯,或是由於體液障礙引起的水腫。在《婦人良方》中,對血分和水分有所區分。月經不調轉化爲血,血不適又轉化爲水。因此,先是月經斷絕,然後四肢浮腫,導致小便不暢,這稱爲血分。反之,先小便不暢,後身體浮腫,導致月經不調,這稱爲水分。在臨牀實踐中,我遇到過此類患者。曾經診治過一個心臟瓣膜疾病少女,全身重度水腫,皮膚緊張。按壓手指,不會凹陷。大小便不暢,月經自水腫以來變得稀少。心跳加速,呼吸困難,胸部悶痛。給予大柴胡湯和桂枝茯苓丸。

多次排泄後,尿量增加。數十次之後,水腫完全消失。兩週後,月經恢復正常。之後,她完全康復,至今未有任何病症。對於血分水腫,如果使用木防己湯、防己茯苓湯、越婢加術湯、大黃青龍湯等,不僅無效,反而可能引發其他疾病。

《金匱要略》關於氣分的描述較爲晦澀,後世對此討論不多。根據我的理解,氣分重是陰證水腫,陽氣不足導致陰氣旺盛,寒邪聚集引起水腫。這種水腫患者多屬冷性體質,脈象沉細、沉遲或遲弱無力,水腫軟弱,手指按壓容易凹陷,痕跡長時間殘留。治療氣分水腫的方劑,可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我認爲大建中湯也可以用於治療。

黃汗類似風水,表現爲身體腫脹、發熱、出汗且口渴,汗水沾溼衣物,顏色如黃櫱汁。根據淺田翁的註釋,黃汗屬於溼熱,所以身體腫脹、發熱、出汗,症狀類似風水,汗液沾溼衣物後,顏色呈現爲黃櫱汁,但身體不黃。治療黃汗,應使用黃芪配伍的方劑,如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桂枝加黃芪湯等。

以上是對水腫療法的大致概述。在雜病中,水腫病症變化多端,且需綜合治療,因此在備考部分引用了前輩們的臨牀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