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塜敬節

《中國內科醫鑑》~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

回本書目錄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

1. 備考

〔雜病紀聞〕,古書稱中風之風。後世醫書稱感冒。後世醫書之中風。指偏枯半身不遂之病而言。即今俗稱之中風。傷寒論之中風。即系傷寒之輕者。最初惡寒發熱。頭痛鼻洟。人人所知。其理與傷寒同。邪甚輕。故稀有陽明裡症。而用大承氣湯者。亦稀有少陰病而用附子人參者。

最初多服桂枝湯、葛根湯之類以發散之。其感冒之輕微者。往往啜稀熱粥一碗。覆以被而取汗。或吞生薑酒。或食豆腐湯。大抵可愈。故後世之醫。亦有用荊防排毒十神湯、參蘇飲、芎芷香蘇散、藿香正氣散之類大抵而愈。考之藥性病理。是等藥劑。對於感冒多不適當。其所以能愈者。

病輕則藥到自愈也。又後世有勞役感冒病者。此因腎虛之人或勞心之後外邪侵入之故。宜在初時速速治之。莫使延長時日。致因種種變化而發為重症。入手即宜發散。如其邪難於急去時。可用建中湯之類發表之。過數日而熱仍不去時。用補中益氣湯以清解之。益氣湯者。小柴胡湯之變方也。

白話文:

【備考】

根據《雜病紀聞》記載,古代文獻中提到的“中風”,後世醫學書籍則稱爲“感冒”。然而,在後世醫書中所謂的“中風”指的是半身不遂,也就是現今俗稱的中風病症。而在《傷寒論》中的“中風”,實際上是指較輕微的傷寒病症。初期症狀表現爲惡寒發熱、頭痛流涕,這些症狀大家都能辨識。其病理與傷寒相同,但由於病情較輕,因此很少出現陽明裏症的情況,也就較少使用大承氣湯治療;同時也很少出現少陰病,也就較少使用附子人參等藥物。

初期治療多采用桂枝湯、葛根湯等藥物進行發散。對於輕微的感冒,通常喝一碗熱稀粥,蓋上被子發汗,或者吃生薑酒、豆腐湯等,大多可以痊癒。因此,後世醫生也會使用荊防排毒十神湯、參蘇飲、芎芷香蘇散、藿香正氣散等藥物,大多也能治癒。但從藥性和病理的角度考察,這類藥物對治療感冒並不十分恰當。之所以能夠治癒,是因爲疾病本身較輕,用藥後自然會好轉。

另外,後世還有一種勞役感冒病,這通常發生在腎虛的人或過度勞累後,外邪入侵所致。在初期應迅速治療,避免病情拖延,導致各種變化引發重症。開始時應立即發散,如果邪氣難以快速去除,可使用建中湯類藥物發表。如果數日後熱度仍然不退,則應用補中益氣湯來清解,而補中益氣湯實際上是小柴胡湯的變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