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塜敬節

《中國內科醫鑑》~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4)

回本書目錄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14)

1. 備考

〔傷寒緒論〕,大抵外感之咳嗽。當發汗以解之。然亦有不發汗者。經曰喘而小便利者及小便頻數者。不發汗。發汗則厥逆。又咳時出汗。倦伏苦滿者。均可以小建中湯與之。

〔蘭軒醫談〕,咳逆上氣致面部浮腫者。世間醫者往往投以利水劑。然無效也。若與小青龍加石膏之類。則氣腫因氣降而退。水腫因溫散而自通利以愈矣。

〔雜病紀聞〕,心下因滯水氣而起咳。用小青龍湯、半夏瀉心湯、半夏厚朴湯、小半夏加茯苓湯、二陳湯等治之。因外邪鬱結。致陽氣難於表達而從心下推上。後由於推上之水氣而起咳。又因外邪難於表達而鬱於胸中。致氣道之津液黏濃而起咳。此種治咳之藥。宜先用治邪之藥。邪去則里陽從三焦而達於表。水氣與疼自除而咳自止矣。

白話文:

【備考】

【傷寒緒論】,大體上,由外界感受引發的咳嗽,應當通過發汗來解除病症。然而,也有不適合發汗的情況。醫經指出,如果患者出現喘息且小便順暢,或是小便頻數的現象,就不應該發汗治療,否則會導致病情惡化。另外,對於在咳嗽時伴隨出汗,感覺疲倦並有胸部滿悶的患者,可以使用小建中湯來進行治療。

【蘭軒醫談】,對於咳嗽伴隨氣逆和麪部浮腫的病症,一般醫生常會開利尿劑,但效果往往不佳。若改用小青龍加石膏這一類藥物,氣腫會因爲氣機下降而消退,水腫也會因爲溫熱散寒而自行疏通,從而達到治癒的效果。

【雜病紀聞】,對於由滯留於心髒下方的水氣引發的咳嗽,可使用小青龍湯、半夏瀉心湯、半夏厚朴湯、小半夏加茯苓湯、二陳湯等進行治療。這是因爲外界的邪氣鬱結,導致陽氣無法正常表達,從心臟下方向上推動形成咳嗽。同時,由於邪氣難以排出而在胸中鬱結,使得呼吸道的津液變得濃稠,從而引發咳嗽。對於這類咳嗽的治療,首先應使用驅邪的藥物,邪氣去除後,體內的陽氣會從三焦處到達表面,水氣和疼痛自然消失,咳嗽也會隨之停止。

2. 第七章·胃內停水(留飲)、心下痞

3. 胃內停水

胃內停滯水毒之謂也。此有名為心下痰飲者。亦有名為心下水氣者。更有名為心下留飲者。意味皆同也。其治療方針。據金匱要略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是溫散之藥即為此病之藥無疑。溫藥何藥。朮、生薑、細辛之類是也。

苓桂朮甘湯(心下有痰飲。胸脅阻滿。目眩。)

澤瀉湯(心下阻飲。其人苦目眩。),

茯苓散(心胸中有停痰宿水。)

枳朮湯(心下有如盤之堅物。飲水則作。)

以上四方有術

小青龍湯(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氣分。心下有如盤之堅物。飲水則作。)

以上二方有細辛

生薑瀉心湯(脅下有水氣。)

以上一方有生薑

治胃內停水。其方劑不止以上七方。為說明上便宜計。將上列方劑。分為三組。即有術者。有細辛者。有生薑者。有術之方劑使用於痰飲。留飲、停痰、宿水、水飲等證。有細辛之方劑。用於水氣或云氣分。今從脈證方面觀之。有術之方劑中。言脈證者大半為脈沉。而用越婢加朮湯、附子湯、芩甘術桂湯。

脈浮者。有五苓散一方。有細辛之方劑中。脈沉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脈細而欲絕者用當歸四逆湯。脈浮者用厚朴麻黃湯。脈緊弦者用大黃附子湯。而不言及小青龍湯之脈證者。以表不解者。當然脈浮也。本草中言術逐痰水。細辛行水氣之語。可以深思矣。

易詞以言之。細辛多治表水為主。術多治里水為主。余曾對於脈浮數之患者。以苓桂朮甘湯。服後非特胃內停水不去。反招上半身之浮腫。(人參湯亦起浮腫)於此可知術雖為利尿劑而力不大也。

生薑治水與治水氣者也。其收水富於動搖性。(術與細辛比較的非動搖性)在配劑中與術辛均為必要之方。生薑與半夏同用。可以止嘔吐。乾薑與附子同用。可止完穀下痢。此即富動搖性而能收水之故。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對「胃內停水」的理解與治療方式。胃內停水,就是胃裡積聚了不該有的水分或濕氣,這種情況又常被稱為心下痰飲、心下水氣或心下留飲,說的其實都是同一回事。

在治療上,根據《金匱要略》這本書的理論,如果有痰飲的問題,應該用溫性的藥物來調理。換句話說,溫性的藥物,像是白朮、生薑、細辛這些,就是治療這種病的好選擇。

接下來,作者介紹了幾種用來處理胃內停水的方劑:

  1.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用來治療胃部有痰飲,胸部和側腹部感覺到脹滿,眼睛看東西會眩暈的狀況。
  2. 澤瀉湯:用來治療胃部有停滯的飲水,讓人眼睛容易眩暈的問題。
  3. 茯苓散:適用於心胸間有陳舊的痰和水分。
  4. 枳實、白朮湯:適合胃部有像盤子一樣堅硬的積塊,喝水就會發作的症狀。
  5. 小青龍湯:用來處理胃部有水氣,乾嘔、發燒、咳嗽的情況。
  6. 桂枝去掉芍藥,加入麻黃、附子、細辛湯:適用於胃部有堅硬的積塊,喝水就會發作,但屬於氣分的問題。
  7. 生薑瀉心湯:適用於脅下有水氣的情況。

作者將上述的方劑分為三類:含有白朮的方劑,用來處理痰飲、留飲、停痰、宿水、水飲等症狀;含有細辛的方劑,用來處理水氣或氣分的問題;含有生薑的方劑,則用來處理水和水氣的問題。

此外,作者還提到,雖然白朮是利尿劑,但它的效果並不是特別強烈。生薑則能有效治療水和水氣,而且在配方中,白朮、細辛和生薑都是不可或缺的。生薑和半夏一起使用,可以止嘔吐;乾薑和附子一起使用,可以治療完谷下痢。這都說明瞭生薑具有動搖性,能夠收斂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