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科醫鑑》~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7)
前篇·證候與治法概編 (7)
1. 備考
〔本間棗軒之說〕,吐血嘔血。古時統稱嘔血。有從肺出與胃出二證。(中略)而治法並不區別。大抵吐血多者用三黃湯、犀角地黃湯或二方合用。亦有用四物湯者。吐血少者。或連綿不止。胸脅苦滿者。用柴胡四物湯或黃土湯。如用以上手段猶不止者。可與斷紅飲。間服阿芙蓉液。
服後血色變黑者。為止之前兆。亡血過多。而脈沉微。虛里煽動。氣短出汗者。生命已在瞬息之間。可與獨參湯。兼用回生散亦佳。吐血之後變黃胖者。可用連珠飲兼鎮悸丸。虛勞者以人參養榮湯為佳。無病而微喀血。久而不止者。涼膈散為宜。飲酒後吐血者。亦可用涼膈散。
出血過多。亡血甚者。可與理中湯四物湯。
(原著者按)吐血亦有陰陽虛實。宜從證以處方。三黃湯者。瀉心湯之別名也。四物湯者。當歸、川芎、芍藥、地黃也。柴胡四物湯者。小柴胡湯與四物湯之合方也。命期促迫者。宜與獨參湯。而不投四逆加人參湯。獨參湯者。人參一味也。斷紅飲、犀角地黃湯、人參養榮湯、涼膈散等可參照肺結核條備考之部。
黃胖者。在十二指腸蟲病、心臟病、腎臟病等。其病勢進行。則其人貧血甚。皮膚淡黃。稍有水氣。動悸甚強者也。連珠飲者。苓桂朮甘湯合四物湯加木瓜、薏仁、朮、萆薢也。
〔傷寒緒論〕,太陽則脈浮數。灸之必驚狂。起臥不安。咽噪吐血。此時投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為佳。
〔集驗良方〕,黃耆建中湯治吐血。衄血。虛羸不足。飲食乏味。腳步軟弱。言語倦怠。失精(遺精)內熱等諸虛損之證有效。
〔續易簡方〕,理中湯治身寒氣虛。咯血吐血之劑。
〔千金方〕,酒徒之咳者必吐血。此因久經長年月日過度之飲故也。其脈虛者血必冒。若飲後胸滿者。厚朴大黃湯治之。
〔櫻寧生傳〕,桃仁承氣湯治積鬱。火甚。迫血上行。衄血數升。面赤。脈躁疾。精神恍惚如癡者有效。
〔心法附余〕,吐血者。胸中覺氣塞。上吐紫血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千金方〕,凡服藥後。嘔逆不入腹者。先以甘草一兩。水煎服之可效。
〔朱氏眾驗〕,二神湯(即甘草乾薑湯)治吐血極妙。
〔證治準繩〕,梔子蘗皮湯治小兒衄血極有效。
(原著者按)此方不只限於小兒衄血。即吐血亦極有效。小兒衄血。可用麻黃湯、桃核承氣湯、瀉心湯之類。
〔三因方〕,大半夏湯為治心氣鬱而不行。生涎飲。心下痞鞕。聚結不散。腸中轆轆有聲。食入即吐之劑。
〔仁齋直接〕,半夏丸(生薑半夏湯所制之丸)治吐血下血。崩中帶下。喘急痰嘔。中滿虛腫諸病有效。
按崩中帶下即今西醫之所謂子宮病也。
〔療治茶談〕,嘔吐證之動悸甚者。必致煎湯不入。往往無相應之藥。其時在下焦穴針灸之。以引下其動氣。藥則將丸藥為散藥。漸漸靜其動氣。然後再與煎藥。若無此心得。妄用湯藥。反足增病。
白話文:
【備考】
根據本間棗軒的說法,區分吐血與嘔血,在古代統稱爲嘔血。症狀分爲從肺部出血和胃部出血兩種情況。然而,治療方法並沒有特別的區別。對於大量吐血的情況,一般使用三黃湯、犀角地黃湯或者兩方合併使用。也有使用四物湯的情況。如果吐血量較少,或者持續不止,伴有胸部和脅部脹滿感,會使用柴胡四物湯或黃土湯。如果上述方法仍無法止血,則可以嘗試斷紅飲,並間歇服用阿芙蓉液。
服用後血色變黑,是止血前兆。如果出血過多,導致脈搏微弱,虛汗頻出,氣短,生命可能危在旦夕,此時可使用獨參湯,同時使用回生散也是好的選擇。吐血後身體發黃肥胖,可以使用連珠飲和鎮悸丸。對於虛弱勞損的情況,人參養榮湯是較好的選擇。無明顯疾病但輕微咳血且長期不止的,涼膈散較爲適宜。飲酒後吐血的情況,同樣可以使用涼膈散。
出血量過大時,可以使用理中湯和四物湯。
(原著者按)吐血也有陰陽虛實之分,應根據症狀來開具處方。三黃湯是瀉心湯的別名。四物湯主要成分包括當歸、川芎、芍藥、地黃。柴胡四物湯是由小柴胡湯和四物湯組合而成。在生命垂危的情況下,應使用獨參湯,而不是四逆加人參湯。獨參湯僅含有人參一種成分。斷紅飲、犀角地黃湯、人參養榮湯、涼膈散等可參照肺結核條備考部分。
對於黃胖症狀,常見於十二指腸蟲病、心臟病、腎臟病等。病情進展時,患者嚴重貧血,皮膚呈淡黃色,輕微水腫,心跳強烈。連珠飲由苓桂術甘湯和四物湯加上木瓜、薏仁、術、薢組成。
《傷寒緒論》記載,太陽經脈浮數,鍼灸治療可能會導致驚狂、睡眠不安、咽喉乾燥、吐血等症狀,此時使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爲佳。
《集驗良方》提到,黃芪建中湯對治療吐血、鼻血、虛弱乏力、食慾不振、腳步無力、言語倦怠、遺精內熱等各種虛弱症狀有效。
《續易簡方》記載,理中湯用於治療身體寒冷、氣虛引起的咳血和吐血。
《千金方》指出,長期過度飲酒者咳嗽時會吐血,這是由於長期飲酒所致。脈象虛時,血必湧出。如果飲酒後感到胸悶,可用厚朴大黃湯治療。
《櫻寧生傳》記載,桃仁承氣湯對治療積鬱、火盛、迫血上行、大量鼻血、面色潮紅、脈搏急促、精神恍惚等症狀有效。
《心法附餘》提到,吐血者,感覺胸中有氣體堵塞,吐出紫血,可用桃仁承氣湯治療。
《千金方》指出,服藥後嘔吐,藥物無法進入胃部時,先服用一兩甘草煎水,可取得效果。
《朱氏衆驗》提到,二神湯(即甘草乾薑湯)對治療吐血非常有效。
《證治準繩》記載,梔子櫱皮湯對治療兒童鼻血非常有效。
(原著者按)此方不僅限於兒童鼻血,對於吐血也非常有效。對於兒童鼻血,也可使用麻黃湯、桃核承氣湯、瀉心湯等。
《三因方》記載,大半夏湯用於治療心氣鬱結、涎飲、心下痞硬、腹部脹滿、腸鳴、進食後嘔吐等症狀。
《仁齋直解》提到,半夏丸(由生薑半夏湯製成的丸劑)對治療吐血、便血、子宮出血、帶下、呼吸急促、痰嘔、中滿、虛腫等症狀有效。
注:子宮出血即現代西醫所稱的子宮病。
《療治茶談》提到,對於嘔吐症狀嚴重、心慌的患者,常常無法服下湯藥。此時,可在下焦穴進行鍼灸,以引導下行氣機。將丸藥研磨成粉末,逐漸平息動氣,然後再給予煎藥。如果沒有這種經驗,盲目使用湯藥反而會加重病情。
《蘭軒醫談》指出,對於實證的鼻血,應使用三黃湯(即瀉心湯)。其表現爲出血不止,等到出血自行停止,對於血虛者,可使用廣東人參、肉桂等補血藥材。對於血實者,脈象實數;對於血虛者,脈象沉微。如果脈象微數,預示着死亡。
《證治摘要》記載,有一男子腹瀉不止,打嗝,吐出蛔蟲,使用吳茱萸湯後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