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清代醫學家李瀠所著的《身經通考》,是一部在中醫學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全書卷帙浩繁,共十卷,其結構嚴謹,內容廣博,涵蓋了中醫理論與實踐的諸多面向。本書的編纂,不僅展現了作者深厚的醫學造詣,更體現了他融會貫通儒學、易學與醫學的獨特視角,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整體結構來看,《身經通考》將中醫學知識體系劃分為「內經」、「外經」、「雜經」三個主要部分,這種分類方式清晰且富有邏輯性,便於讀者系統地理解中醫學的內涵。

內經部分:探求人體奧秘的基石

全書的前五卷構成了「內經」部分,這是《身經通考》的理論基礎,深入探討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內科治療方法。第一卷詳述人體的解剖結構,包括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筋以及三百六十五骨骼等,為理解人體功能和疾病發生提供了精確的空間定位。第二卷則側重於人體的生理功能,細緻闡釋五臟六腑的運作、十二經脈的循行路徑及其與臟腑的聯繫、奇經八脈的獨特作用等,勾勒出人體氣血津液運行、各系統協調工作的圖景。第三卷轉向病理學,系統分析各種疾病的病因、病機、症狀表現及治療原則,是辨證論治的理論依據。第四卷專門介紹內科的治療方法,包括內服藥物的運用、外治法的輔助,以及針灸、按摩、拔罐等外治手段在內科疾病治療中的應用。第五卷則跳出疾病治療的範疇,探討人體的養生之道,從飲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提供維護健康的具體指導。這一部分的內容,層層深入,從結構到功能,從病變到治療,再到預防與保健,構建了一個完整的人體生命科學框架,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治未病」的思想。

外經部分:實踐技藝的精髓

第六卷至第八卷歸為「外經」,此部分集中論述針灸、按摩、拔罐等中醫外治方法。第六卷是外治的基礎,介紹針灸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原理以及操作方法等,為學習者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第七卷是針灸的臨床實踐,詳細列舉各種疾病的針灸治療方案,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治療步驟和穴位配伍。第八卷則介紹按摩、拔罐等其他外治方法的基礎知識和臨床應用,擴展了外治方法的範疇。外治法是中醫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理論和技術對於治療某些特定疾病或症狀具有顯著效果。《身經通考》對外治法的系統梳理和闡述,為後世的針灸推拿等學科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雜經部分:廣博智慧的補充

第九卷至第十卷為「雜經」,此部分收錄了其他與醫學相關的重要知識。第九卷主要講述養生的具體方法,重複並深化了內經第五卷的養生內容,強調飲食調攝、規律作息、情志修養等對維護生命活動和預防疾病的重要性。第十卷則進一步闡述飲食、起居、情志等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機制,從理論上解釋為何這些方面與健康息息相關。雜經部分的設置,使得《身經通考》不僅是一部關於診斷和治療的醫書,更是一部關於生命全程關懷的百科全書,彰顯了中醫學不僅關注疾病的治療,更重視生命的調攝與全方位的健康維護。

李瀠的學術思想與《身經通考》的特色

《身經通考》之所以能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不僅在於其內容的全面性與結構的系統性,更在於其中蘊含的深邃學術思想,這與作者李瀠的個人背景和學術修養密不可分。從作者簡介可知,李瀠「以儒業起家」,「博覽群書,精通醫學、天文、地理、數學等多門學科」。這種廣博的學術背景,使得他的醫學思想呈現出融儒入醫、援易入醫的鮮明特點,這在本書的序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序》(伊闢題)中,序作者伊闢開宗明義地指出,「醫,非儒也,而稱醫之良者,往往於儒得之」,並闡述了儒家之道與醫道在仁愛、智慧、廉潔、博學等方面的共通性。他盛讚李瀠的著作「引繩切墨,權衡斟酌」,對人體內部結構、經絡脈絡辨證精闢,並將其大旨歸於儒學。伊闢將《身經》的「答問」比擬為朱熹的《或問》,將「圖說」類比於諸經的《圖考》,認為這是以儒學的治學方法來研究醫學。更進一步,伊闢提出了「上醫醫國」的觀點,認為李瀠的醫術與其為官治民的能力是相通的,治理國家如調理人體,需要「切繩墨,立文權衡,協陰陽之會,維標本之義」,最終達致「人登上壽,俗躋平康」。這深刻揭示了在傳統中國文化背景下,醫學與政治、倫理的內在聯繫。

《身經通考敘》(桐溪仲弘道開一撰)亦強調了李瀠「道學之純篤,醫學之精深」,並提及作者因尊人抱恙而「究心《素問》諸書」,反映了其為醫的動機包含深厚的孝親仁愛之心。此序用生動的比喻形容《身經通考》的內容:其詮釋周身如「異人鐵鏡,五臟具見」,分疏經絡如「禹貢隨刊,源流並悉」,分治各部如「孫武談兵,握要制勝」,辨別陰陽虛實如「經緯千頭,絲分縷析」。這些比喻高度讚揚了本書在理論闡釋和臨床應用上的精準與系統。更重要的是,此序透露出李瀠對於「方」的看法。李瀠認為方只是「簽蹄」,臨證用藥應如用兵,強調「臨機應變,忘乎筌,忘乎蹄」。然而,考慮到「道路間關,窮鄉僻邑」的實際情況,序作者建議選集「單傳及和平中正者」公諸於世,作為「模範」,以備急用。這反映了《身經通考》在追求醫學至高境界的同時,也兼顧了普及性和實用性,在理論探討與臨床應用之間尋求平衡。

《通考後序》(桐溪仲弘道開一父謹撰)則從哲學高度深入探討「方」的意義與中醫學的本質聯繫。序作者提出「方有二義」,一是「仁術」(如夫子立達之仁),二是「定格」(如矩形之方)。他認為醫者執著於「方」,是將醫術限制在固定的模式中。他強調醫道通於易道,「易無體」,「惟神無方」,醫學應當效法《易》之精神,準陰陽、酌剛柔、調劑盈虛,其本質在於「神而明之、變而通之」,而非拘泥於現成藥方。此序將醫學與《易經》緊密聯繫,認為明醫者與明易者一樣稀少,而李瀠恰是兼通二者之人。這篇序言為《身經通考》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哲學內涵,說明其醫學理論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宏大體系。

《自序》(李瀠撰)直接揭示了作者構建醫學體系的哲學起點。李瀠引用朱熹「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所謂性也」的觀點,將醫學與宇宙生成論相結合。他認為醫道深植於五臟,五臟根源於五行,而五行又本於太極。他用「參天兩地之道」解釋陰陽化生五行的原理,認為「河圖、洛書之數,皆以五位居中」,這體現了其醫學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以五行模型闡釋生命規律的基礎之上。這篇自序為讀者理解《身經通考》內經部分的理論來源提供了關鍵線索,表明李瀠的醫學並非僅僅經驗的累積,而是有著嚴謹的哲學和數理基礎。

綜合這些序言和書籍結構,《身經通考》的特色可以概括為:

  1. 體系完整,結構嚴謹: 十卷內容劃分為內經、外經、雜經三大板塊,層次分明,邏輯清晰,覆蓋中醫理論、治療技術、養生保健等各個方面。
  2. 融會貫通,思想深邃: 作者將儒學、易學思想融入醫學論述,將醫道與修身、治國相聯繫,提升了醫學的文化地位和哲學高度。
  3. 理論結合實踐: 既有對人體生理病理的深入分析,又有對針灸、按摩、拔罐等外治方法的系統闡述,並討論了處方用藥的靈活性與實用性。
  4. 重視養生與預防: 將養生之道和對健康影響因素的討論納入重要內容,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
  5. 語言精鍊,論述精闢: 如序言中所讚譽,其論述「引繩切墨,權衡斟酌」、「絲分而縷析之」,顯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清晰的思維能力。

李瀠憑藉《身經通考》這部巨著,系統總結了清代前期中醫學的成就,並注入了個人的獨特見解和哲學思考。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醫學家,也是一位將醫學視為廣博仁術的學者。本書不僅為當時和後世的醫者提供了寶貴的學術資源和臨床指南,也為理解中國傳統醫學與文化、哲學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據。《身經通考》的問世,標誌著清代中醫學在理論體系構建和學術思想深度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無疑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堪稱中醫學寶庫中的一部重要經典。


身經通考敘 (1)

身經通考敘 (2)

通考後序

自序 (1)

自序 (2)

身經後序

身經通考卷一答問 (1)

身經通考卷一答問 (2)

身經通考卷一答問 (3)

身經通考卷一答問 (4)

身經通考卷一答問 (5)

身經通考卷一答問 (6)

身經通考卷一答問 (7)

身經通考卷一答問 (8)

身經通考卷一答問 (9)

身經通考卷一答問 (10)

身經通考卷一答問 (11)

身經通考卷一答問 (12)

身經通考卷一答問 (13)

身經答問五 (1)

身經答問五 (2)

身經答問五 (3)

身經答問五 (4)

身經答問五 (5)

身經答問五 (6)

身經答問五 (7)

身經答問五 (8)

身經答問十 (1)

身經答問十 (2)

身經答問十 (3)

身經答問十 (4)

身經答問十 (5)

身經答問十 (6)

身經答問十 (7)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2)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3)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4)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5)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6)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7)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8)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9)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0)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1)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2)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3)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4)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5)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6)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7)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8)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9)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2)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3)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4)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5)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6)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7)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8)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9)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0)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1)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2)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3)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4)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5)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6)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7)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8)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9)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20)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21)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22)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23)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24)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25)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26)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27)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28)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29)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30)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31)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32)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1)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2)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3)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4)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5)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6)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7)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8)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9)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10)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11)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12)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13)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14)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15)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16)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17)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18)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19)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20)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21)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22)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23)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24)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25)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26)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27)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28)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29)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30)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31)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32)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33)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34)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35)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36)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37)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38)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39)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40)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41)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42)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43)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44)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45)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46)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47)

身經通考卷四 方選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