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一答問 (3)
身經通考卷一答問 (3)
1. 身經答問一
䯠上為䯊,䯊上為脊骨,凡二十一節,通項骨三節,共二十四節,以象天之二十四氣也。脊內為𦟘,𦟘兩旁為膂。膂內為胛,一名脢。脢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者,為肩胛,一名膊。肩兩端為䯠骨,肩胛際會處為三柱。三柱之上。兩旁之前為䯋。
又自下言之:足根為踹,踹上為踵,踵上為腨,一名腓腸。腓腸之上,膝後曲處為膕。膝上至腰髖骨下,通為捷。捷上、挾髓骨兩旁為機。機後為臀,臀肉為脽。機前為髀厭,一名髀樞。樞下為股,一名胯。胯骨為䯑䯖,股下為魚腹,腹外為髀股。髀之前,膝上起肉為伏兔。
伏兔後、交叉中為髀關。關上橫骨為枕骨,關下膝解為骸,關挾膝解中為臏。臏下通為䯣,䯣外為後輔骨,䯣兩旁為骹。骹前為骭、一名䯒,亦名脛。脛下盡處為曲節,一名腕。大指爪甲(脾經發源)之後為三毛,三毛後橫紋為聚毛,聚毛後為本節,本節後為岐骨,岐骨上為附(肝胃之會)。
跗下為核骨,大指下為蹠,蹠下為跽,跽後為極,極後為足心(督經),足心後為足掌,足掌後為跟(膽經,又陰陽二蹻發源,兩踝相對為腕。內踝之前、大骨下陷中為然骨,外踝上為絕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為京骨。此則一身之次序也。(薛云:足跟乃督脈發源之所,腎經所過之地。
)
白話文:
身經答問一
頭頂為顱,顱上為脊椎骨,共有二十一節,加上頸椎三節,共二十四節,象徵天之二十四氣。脊椎內為脊髓,脊髓兩旁為脊柱旁的肌肉(膂)。膂內為肩胛骨內側的肌肉(胛),又名脢。脢上方兩角為肩峰。肩峰下方成片的部位,為肩胛骨,又名膊。肩膀兩端為鎖骨,肩胛骨交接處為三角肌(三柱)。三角肌之上,兩旁前方為胸大肌(䯋)。
從下往上來說:腳跟底部為腳跟後部隆起處(踹),踹上為腳跟(踵),踵上為小腿肚(腨),又名腓腸。腓腸之上,膝蓋後方彎曲處為腘窩(膕)。膝蓋以上到腰部髖骨下方,整體稱為大腿(捷)。大腿上方,靠近股骨兩旁為臀部肌肉(機)。機後為臀部,臀部肌肉為臀肌(脽)。機前為髖關節附近(髀厭),又名髀樞。樞下為大腿(股),又名胯。髖骨為髖骨(䯑䯖),股骨下方為腹股溝(魚腹),腹外為大腿外側(髀股)。大腿前方,膝蓋上方隆起的肌肉為股四頭肌(伏兔)。
伏兔後方,交叉處為髂脛束(髀關)。關節上方橫向的骨骼為髂嵴(枕骨),關節下方膝蓋骨周圍(膝解)為脛骨(骸),關節旁膝蓋骨周圍(膝解中)為髕骨(臏)。髕骨下方連接到脛骨(䯣),䯣外為腓骨(後輔骨),䯣兩旁為踝關節(骹)。骹前為脛骨下部(骭),又名䯒,也名脛骨。脛骨下端為踝關節(曲節),又名腕(腳腕)。大腳趾指甲(脾經發源)之後為三個小毛髮(三毛),三毛後方橫向紋理為毛髮聚集處(聚毛),聚毛後為腳趾骨(本節),本節後為趾骨(岐骨),岐骨上方為跖骨(附)(肝胃之會)。
足弓下方為舟狀骨(核骨),大腳趾下方為跖骨(蹠),蹠下方為趾骨(跽),跽後為近端趾骨(極),極後為足心(督脈),足心後為足掌,足掌後為腳跟(膽經,又陰陽二蹻發源),兩踝相對為腳踝。內踝前方,大骨凹陷處為舟狀骨(然骨),外踝上方為跟骨(絕骨),足部外側大骨下方紅白肉交界處為骰骨(京骨)。這就是人體各部位的順序。(薛氏注:腳跟是督脈的發源處,也是腎經經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