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身經答問五 (2)
身經答問五 (2)
1. 身經答問七
長春子曰:以寒治熱,以熱治寒,理之常也,乃有服寒藥而反熱,服熱藥而反寒,則治者無所措手矣!若是者何也?
曰:治其旺氣,是以反也。如夏月感寒,鬱而為熱,此宜用辛散之藥也。而庸人不知,見其身既熱,而時令又熱,遂誤以寒藥治之,則表邪不能發散,而熱乃愈甚。如冬月傷寒,失於汗下,邪氣傳變,亢陽內鬱而身寒者,此宜用苦寒之藥攻之也。而庸人不知,見其身既寒,而時令又寒。
遂誤以熱藥治之,則內邪未得疏通,而寒乃愈甚。《經》曰,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此之謂也。
其不治旺而然者,何義也?
曰:譬如,肺氣虛而身寒,其寒也,由於肺氣之不足也。宜補其氣則生陽矣。乃誤投以辛熱之藥,則陽虛陰必湊而身寒反甚。蓋徒知寒者熱之,而不思夫味之辛者,旺於秋而屬於肺,辛先入肺,以散肺氣。如之何?其弗寒也。如心血虛而身熱,其熱也,由於心血之不足也。宜補其血,則生陰矣。
白話文:
長春子曰:以寒治熱,以熱治寒,理之常也,乃有服寒藥而反熱,服熱藥而反寒,則治者無所措手矣!若是者何也?
長春子說:「用寒涼的藥物治療熱症,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寒症,這是醫學的基本道理。可是,有些人服了寒涼的藥物卻反而更熱,服了溫熱的藥物卻反而更冷,讓醫生無所適從!這是怎麼回事呢?」
曰:治其旺氣,是以反也。如夏月感寒,鬱而為熱,此宜用辛散之藥也。而庸人不知,見其身既熱,而時令又熱,遂誤以寒藥治之,則表邪不能發散,而熱乃愈甚。
長春子回答:「這是因為他們沒有針對病人的旺盛之氣去治療,才會出現反效果。就比如夏季感受寒邪,導致寒邪鬱積而化熱,這時候就應該用辛散的藥物來疏散寒邪。可是,那些庸醫不懂這個道理,只看到病人身體很熱,而且當時是夏天氣候也很熱,就錯誤地用寒涼的藥物治療,結果寒邪無法散發出去,熱症反而更加嚴重。」
如冬月傷寒,失於汗下,邪氣傳變,亢陽內鬱而身寒者,此宜用苦寒之藥攻之也。而庸人不知,見其身既寒,而時令又寒。
「又比如冬季患了傷寒,沒有及時發汗,寒邪傳變,陽氣被鬱結在內,導致身體發冷,這時就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攻散寒邪。可是,那些庸醫不懂這個道理,只看到病人身體很冷,而且當時是冬天氣候也很冷,就錯誤地用溫熱的藥物治療,結果寒邪沒有被疏通,寒症反而更加嚴重。」
遂誤以熱藥治之,則內邪未得疏通,而寒乃愈甚。《經》曰,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此之謂也。
「所以,他們使用了錯誤的方法,寒邪就無法被疏通,寒症反而更嚴重。《內經》中說:‘發表寒邪不可遠離熱性藥物,攻治內邪不可遠離寒性藥物。’這就是這個道理。」
其不治旺而然者,何義也?
「那不針對旺盛之氣進行治療,又是什麼道理呢?」
曰:譬如,肺氣虛而身寒,其寒也,由於肺氣之不足也。宜補其氣則生陽矣。乃誤投以辛熱之藥,則陽虛陰必湊而身寒反甚。蓋徒知寒者熱之,而不思夫味之辛者,旺於秋而屬於肺,辛先入肺,以散肺氣。如之何?其弗寒也。
長春子解釋說:「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個人肺氣虛弱導致身體發冷,這冷症是由于肺氣不足引起的。應該補益肺氣,這樣才能生陽氣。可是,如果錯誤地使用辛熱的藥物,就會導致陽氣更加虛弱,陰氣就會乘虛而入,身體反而更加寒冷。他們只知道寒症就用熱藥治療,卻沒有考慮到辛味藥物旺盛於秋季,屬於肺經,辛味藥物首先進入肺經,以散肺氣。這樣做,怎麼可能不讓身體更加寒冷呢?」
如心血虛而身熱,其熱也,由於心血之不足也。宜補其血,則生陰矣。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心血不足導致身體發熱,這熱症是由于心血不足引起的。應該補益心血,這樣才能生陰氣。」
乃誤投以苦寒之藥,則陰虛陽必乘而身熱更熾。蓋徒知熱者寒之,而不思夫味之苦者,旺於夏而屬於心,苦先入心,以瀉心血。如之何?其弗熱也,故曰不味,旺味而有所犯也。
敢問臟腑之互用者,何謂也?
曰:天六府氣表,其體在上,其用在下,膽胃膀胱大小腸也。地五臟血里,其體在下,其用在上,耳目口鼻也。天氣左旋而下降,地氣右旋而上升,互相為用也。心肺為太陰、少陰,而通行陽氣;大小腸為陽明、太陽,而傳送陰氣,互相為用也。
敢問臟腑經絡之名,有疑義否乎?
曰:有之。請為子詳辨焉。
以四時合於身者言之:春曰肝,夏曰心,長夏曰脾,秋曰肺,冬曰腎。以人之臟腑言之。上為肺與心,中為脾,下為肝與腎。《經》云:呼出肺與心,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有一至是為脾脈。其不符於四時,何也?蓋以腎者,肺之所生,肺為金而屬乾。乾,天也。故肺通天氣而居上。
白話文:
如果錯誤地使用了苦寒的藥物,那麼會導致陰虛的情況,使得體內的陽氣反而會乘機而動,使身體的熱度更加升髙。因為只知道熱的東西需要用寒涼的東西來治療,卻不知道苦味的東西在夏天特別旺盛,而且屬於心臟,苦味會首先進入心臟,用來排泄心血。那麼,為什麼它不會導致熱度呢?所以說,這是因為它沒有味道,而是過於強調苦味的影響,因此產生了這種問題。
請問什麼是臟腑之間的互相作用?
回答:天的六個臟腑(膽、胃、膀胱、大小腸)的氣體表現在外,體質位於上方,作用則在下方。地的五個臟腑(心、肝、脾、肺、腎)的血液藏於內部,體質在下方,作用則在上方。天的氣體旋轉著向下流動,地的氣體旋轉著向上流動,兩者互相配合使用。心和肺是太陰和少陰,負責流通陽氣;大小腸是陽明和太陽,負責傳遞陰氣,兩者互相配合使用。
請問關於臟腑和經絡的名稱,有疑惑嗎?
回答:有的,請讓我詳細地為您解說。
按照四季與人身相對應的方式來說:春季對應肝,夏季對應心,長夏對應脾,秋季對應肺,冬季對應腎。如果從人的臟腑角度來看,上部是肺和心,中間是脾,下部是肝和腎。《經》中提到:呼出的氣體對應肺和心,吸入的氣體對應腎和肝。在呼吸的過程中,有一個節點對應的是脾脈。這與四季的順序不符,為什麼呢?因為腎是由肺生成的,肺屬金而屬乾。乾代表天,所以肺能通達天氣且處於上方。
天一生水而為腎。腎之上為肝,肝之上為心,心屬火而生土,火土同原而生金,故肺居上也。天上有水,山上有泉,水出高原,頭在九天之上,尾徹九地之下,故先儒曰:天地四旁皆水也,此天漢之源流也。
以陰陽之常論之:腎為坎水,陽少陰多,宜曰太陰。心為離火,陰少陽多,宜曰太陽。肝為震木,陰多陽少,宜曰少陽。肺為兌金,陽多陰少,宜曰少陰。脾居戊己土之沖氣,宜曰陰陽之中,則人可無疑矣。
乃以運氣經絡論之:腎居北方,謂之寒水可也,何以配太陽乎?心居南方,謂之君火可也,何以配少陰乎?肝在東方陽位,謂之少陽可也,何以曰厥陰乎?肺在西方陰位,謂之少陰可也,何以曰太陰而又配陽明乎?脾在中州,明為陰陽之中,乃以胃屬陽明,脾屬太陰,與肺之臟腑相同,又何說也?種種疑端,豈古聖人。有遺義乎?
白話文:
天地萬物源於水,水生腎,腎之上為肝,肝之上為心,心屬火,火生土,火土同源,生金,故肺居於最高處。就像天上有水,山上有泉,水從高原流出,頭部位於九天之上,尾部直達九地之下,古人說天地四面都是水,這就是天河的源頭。
根據陰陽之理,腎屬坎水,陽氣少陰氣多,宜稱為太陰。心屬離火,陰氣少陽氣多,宜稱為太陽。肝屬震木,陰氣多陽氣少,宜稱為少陽。肺屬兌金,陽氣多陰氣少,宜稱為少陰。脾居於戊己土的中氣,宜稱為陰陽之中,這樣一來,人就不會再有疑惑了。
若以運氣經絡論之,腎居於北方,稱為寒水,為何要配太陽呢?心居於南方,稱為君火,為何要配少陰呢?肝在東方陽位,稱為少陽,為何要稱為厥陰呢?肺在西方陰位,稱為少陰,為何要稱為太陰,又要配陽明呢?脾在中州,明明是陰陽之中,為何胃屬陽明,脾屬太陰,與肺的臟腑相同,又作何解釋呢?種種疑問,難道古聖先賢遺漏了什麼道理嗎?
曰:勿疑也。按《內經》云:陰陽之道,推之可千可萬,未可以常理執也。今特為辯之:腎配太陽,心宜配太陰,而配以少陰者,陽常饒而陰常乏。猶《易》之陽用九陰用六也。肝居陽位,而曰厥陰者,水生於秋冬之後,論其本為陰之盡,故曰厥陰也。肺居陰位,而燥金曰陽明者,金生於春夏之後,論其本陽明於前,故曰陽明也。
若腎為寒水,心為君火,肝為風木,此無疑也。至肺與脾,其為太陰,乃土主濕,金主燥,則又不能無疑矣。蓋老陽必變為陰,火當至盛之時,已變為土,土濕故曰太陰。試觀季夏之時。大雨時行,土生金,而為水之母,則其氣之相通,而同為太陰,可知矣。若膀胱之配腎,膽之配肝,小腸之配心,大腸之配肺,胃之配脾,三焦之配乎心主,以其小絡之相通也。然小腸為太陽,而膀胱亦為太陽。
白話文:
別懷疑了!根據《內經》的說法,陰陽之道變化多端,不能用常理來理解。現在我來詳細說明:腎臟屬太陽,心臟理應屬太陰,但卻配屬於少陰,因為陽氣常常充盈,陰氣常常不足,就像《易經》中陽用九陰用六一樣。肝臟位於陽位,卻稱為厥陰,是因為水生於秋冬之後,從根本上來說是陰氣的極致,所以稱為厥陰。肺臟位於陰位,卻稱為陽明,是因為金生於春夏之後,從根本上來說是陽明於前,所以稱為陽明。
腎臟是寒水,心臟是君火,肝臟是風木,這沒什麼好懷疑的。但肺臟和脾臟屬太陰,而土主濕,金主燥,這就令人疑惑了。因為老陽必然轉化為陰,火氣達到最盛時,已經轉化為土,土濕所以稱為太陰。看看夏季末期,大雨頻繁,土生金,成為水的母親,他們的氣息相互流通,共同屬於太陰,這就明白了。至於膀胱配腎臟,膽囊配肝臟,小腸配心臟,大腸配肺臟,胃配脾臟,三焦配心臟的主管,是因為它們的小絡相互連通。然而小腸屬太陽,膀胱也屬太陽。
膀胱之為太陽也,與小腸俱至目內眥,同居頭面午位,故皆曰太陽也。肝為厥陰,而心包亦為厥陰,相火為風木所生,子母同氣,故皆曰厥陰也。心為少陰,而腎亦為少陰,子午相通,水火互根,故皆曰少陰也。脾曰太陰,而肺亦曰太陰,肺金為脾土所生,子母同氣,故亦曰太陰也。
胃曰陽明,而大腸亦曰陽明,子母相親,故皆曰陽明也。膽為少陽,而三焦亦曰少陽者,三焦起於亥,膽起於子,俱在耳門銳眥之間,故皆曰少陽也。心為君火,脾為濕土,此無疑也。肝木之為風也,將克乎土,故風為之揚也。肺金之為燥也,方離於火,已脫乎濕,故燥氣未去也。
白話文:
膀胱和它相連的小腸,都與眼睛內角相通,且都位於頭面部午時的位置,因此都稱為太陽。肝臟屬於厥陰,而心包也屬於厥陰,因為相火是由風木生出來的,子母同氣,所以也稱為厥陰。心臟屬於少陰,而腎臟也屬於少陰,因為子午相通,水火相生,所以也稱為少陰。脾臟屬於太陰,而肺臟也屬於太陰,因為肺金是由脾土生出來的,子母同氣,所以也稱為太陰。
胃屬於陽明,而大腸也屬於陽明,因為子母相親,所以都稱為陽明。膽囊屬於少陽,而三焦也屬於少陽,因為三焦起於亥時,膽囊起於子時,且都位於耳朵門和眼睛銳角之間,所以都稱為少陽。心臟是君火,脾臟是濕土,這點毋庸置疑。肝木屬風,能克土,所以風能揚土。肺金屬燥,脫離了火,也脫離了濕,所以燥氣未消。
風極生火,故曰風從火斷,汗之宜。燥極生寒,故曰燥與濕兼,下之可。
曰:太陰之為濕土也,少陽之為相火也,陽明之為燥金也,厥陰之為風木也,其義相類,其理易測也。至於太陽而為寒水,少陰而為心火,其義不類,其理難測矣!何以明之?
曰:君火同午,火本熱,而其氣當陰生之初,故標寒而屬乎少陰。水居子位,水本寒,而其氣當陽生之初,故標熱而屬乎太陽。
白話文:
風盛極了就會生火,所以說風火相克,要用汗法治療。燥氣過盛就會生寒,所以說燥濕同治,要用瀉法治療。
太陰屬濕土,少陽屬相火,陽明屬燥金,厥陰屬風木,這些五行對應的道理是一樣的,很容易理解。但太陽屬寒水,少陰屬心火,這兩者就不同了,道理也難以理解。
為什麼呢?
因為心火在午時,本性屬熱,但它處於陰氣初生的時候,所以表現出寒性,屬於少陰。水在子時,本性屬寒,但它處於陽氣初生的時候,所以表現出熱性,屬於太陽。
2. 身經答問八
長春子曰:吾聞臟腑有移熱移寒,其症為何如?
尊生子曰:《經》言之矣!
脾(肉)移寒於肝(筋),癰腫筋攣(肉冷筋急,結聚為癰)。
肝移寒於心(神),狂鬲中(寒薄心則神亂,故狂。寒與熱薄,故中鬲不通)。
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寒隨心火,內爍金精)。
肺(金精)移寒子腎,為漏水(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如囊裹漿(腎有餘,上奔於肺)。
脾移熱於肝(血),為驚衄。
肝移熱於心,則死(火木相燔)。
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鬲熱多飲)。
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柔謂筋無力,痓謂骨不隨)。
白話文:
長春子曰:吾聞臟腑有移熱移寒,其症為何如?
尊生子曰:《經》言之矣!
脾移寒於肝,則癰腫筋攣。 (脾臟的寒氣移到肝臟,就會造成癰腫和筋攣。這是因為脾主肌肉,肝主筋,脾寒則肌肉冷,肝寒則筋急,冷熱交集,就會形成癰腫。)
肝移寒於心,則狂鬲中。 (肝臟的寒氣移到心臟,就會造成狂躁和中氣不通。這是因為肝主筋,心主神,肝寒則筋急,心寒則神亂,寒熱交集,就會導致狂躁和中氣不通。)
心移寒於肺,則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心臟的寒氣移到肺臟,就會造成肺消。肺消的人會大量飲水卻少排尿,最終無法治愈而死。這是因為心主血,肺主氣,心寒則血寒,肺寒則氣虛,寒氣會損傷肺部的精氣。)
肺移寒於腎,則為漏水。疾行則鳴,如囊裹漿。 (肺臟的寒氣移到腎臟,就會造成漏水。行走時會發出響聲,就像袋子裡裝著漿糊一樣。這是因為肺主氣,腎主水,肺寒則氣虛,腎寒則水氣不固,寒氣會導致水氣下泄。)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脾臟的熱氣移到肝臟,就會造成驚悸和鼻衄。這是因為脾主血,肝主筋,脾熱則血熱,肝熱則筋急,熱氣會導致血液上涌。)
肝移熱於心,則死。 (肝臟的熱氣移到心臟,就會導致死亡。這是因為肝主血,心主神,肝熱則血熱,心熱則神亂,熱氣會導致心火過旺。)
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 (心臟的熱氣移到肺臟,就會造成飲食過多卻消瘦的症狀。這是因為心主血,肺主氣,心熱則血熱,肺熱則氣虛,熱氣會導致津液消耗。)
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 (肺臟的熱氣移到腎臟,就會造成筋骨無力。這是因為肺主氣,腎主骨,肺熱則氣虛,腎熱則骨虚,熱氣會導致筋骨功能失調。)
腎移寒於脾,癰腫少氣(寒入於陽,血凝氣聚而為癰腫)。
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腎主下焦,今乃移熱,下焦無主)。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
膀胱移熱於小腸(脈絡於心,循咽下鬲胃),鬲腸不便。上為口糜。
小腸移熱於大腸,為慮瘕,為沉(兩熱相薄,則血滯月不行)。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㑊。
胃移熱於膽,亦日食㑊。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不下止也。傳為衄蠛(汗血)瞑目,故得之氣厥也。
曰:於何而知其移也?
曰:觀其色,聽其聲,診其脈,問其所欲飲食,而驗其見症也(足陽明脈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熱盛則陽絡溢,衄出血,出聲故瞑)。
白話文:
腎臟的寒氣入侵脾臟,就會導致癰腫和氣短。這是因為寒氣進入陽氣,導致血液凝滯,氣血淤積,形成癰腫。
腎臟的熱氣傳遞到脾臟,就會導致虛弱,腸道泄瀉而死。這是因為腎臟主導下焦,現在熱氣入侵,下焦失去主導。
子宮的熱氣傳遞到膀胱,就會導致排尿困難和血尿。
膀胱的熱氣傳遞到小腸,就會導致胸膈不適,排便困難。上焦則會出現口糜。
小腸的熱氣傳遞到大腸,就會導致腹部腫塊和沉重感。這是因為兩種熱氣相撞,導致血液瘀滯,經期不順。
大腸的熱氣傳遞到胃,就會出現食慾旺盛卻消瘦,又稱食慾不振。
胃的熱氣傳遞到膽囊,也會出現食慾不振。
膽囊的熱氣傳遞到大腦,就會導致鼻塞流涕。鼻淵是指濁涕無法流下,停留在鼻腔內。接著會出現鼻出血、眼昏,這是因為氣血逆亂導致。
你問:如何知道這些熱氣是傳遞的呢?
我說:觀察患者的顏色、聲音,診斷脈象,詢問患者想吃什麼,並驗證患者的症狀就可以知道了。這是因為足陽明經脈經過鼻腔,與太陽經脈相交,熱盛則陽氣外溢,導致鼻出血,發出聲音,眼睛昏花。
敢問三陰三陽之發病何如也?
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氣起於足五指之裡,各其症也。
一陽發病,善咳,善泄,其傳為鬲(上咳下泄,中鬲、三焦俱病)。
二陽之病,發心脾,男子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風邪勝兩氣愈消),為息賁,死不治(脾為生化之源,心統諸經之血)。
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腫痿,傳為㿗疝(上爭則寒多,下爭則筋弛)。
一陰為病,主驚咳,背痛噫欠,名曰風厥。
二陰一陽發病,脹滿善氣。
二陽三陰發病,為偏枯,四肢不舉(三陰不足,三陽有餘)。
陰結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白話文:
敢問三陰三陽之發病何如也?
**問:**請問三陰三陽的發病症狀是怎麼樣的?
**答:**陽氣從足部五指的外側開始,陰氣從足部五指的內側開始,各自有其發病的症狀。
**一陽發病:**主要表現為咳嗽和腹瀉,並且會傳染到膈肌(上咳下泄,中間的膈肌、三焦都生病)。
**二陽之病:**會導致心脾受損,男子出現陰莖痿縮,女子出現月經不調,並且會傳染為風消(風邪勝過陰陽二氣,導致氣血消亡),出現呼吸困難,最後無法治癒(脾臟是生化之源,心臟統管全身血液循環)。
**三陽為病:**會出現發寒發熱,下肢腫脹麻痺,並且會傳染為疝氣(陽氣上爭則寒氣過盛,陽氣下爭則筋脈鬆弛)。
**一陰為病:**主要表現為驚厥咳嗽,背部疼痛,打嗝,稱為風厥。
**二陰一陽發病:**會出現腹脹、容易喘氣。
**二陽三陰發病:**會導致身體偏癱,四肢無法活動(三陰不足,三陽過盛)。
**陰氣積聚:**會導致便血,第一次積聚便血一升,第二次積聚便血二升,第三次積聚便血三升。陰氣過盛陽氣不足,會導致下腹腫脹,稱為石水。
二陽結,謂之消(胃、大腸熱,善消水穀)。
三陽結,謂之鬲(小腸、膀胱血燥,則鬲塞不便)。
三陰結,謂之水(脾、肺俱寒,氣化為水)。
一陰(心)一陽(三焦)結,謂之喉痹(二脈井絡於喉)。
陰摶陽別,謂之有子(摶觸手也)。
陰虛陽摶,謂之筋。
陽加於陰,謂之汗。
陰陽虛,腸澼死。
敢問六氣之中人而致病者,孰為甚乎?
曰:莫甚於風矣。風者,數行而善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白話文:
二陽相結,稱為消,意指胃和大腸熱,容易消化水谷。
三陽相結,稱為鬲,意指小腸和膀胱血燥,則會造成鬲塞不通。
三陰相結,稱為水,意指脾和肺都寒,氣化成水。
一陰(心)一陽(三焦)相結,稱為喉痹,意指兩條經脈在喉嚨處交匯。
陰氣團聚陽氣分散,稱為有子,意指觸手可及。
陰氣虛弱陽氣團聚,稱為筋。
陽氣加於陰氣,稱為汗。
陰陽氣虛,腸道潰爛而死。
請問六氣之中,哪一種氣最容易使人致病?
回答:風氣最容易使人致病。風氣變化無常,腠理開則容易受寒,腠理閉則容易感到悶熱。風寒則會導致人體衰弱,飲食不佳;風熱則會導致人體消瘦,肌肉減少。
風氣與陽明經氣進入胃部,沿著經脈向上到達眼內眥。體型肥胖的人,風氣無法外泄,就會造成熱症,導致眼黃;體型瘦弱的人,風氣外泄,就會造成寒症,導致眼淚流出。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胃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膹䐜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
若榮衛熱附,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則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厲風。
風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中陰者,嘗從臂䯒始。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於寒,獨傷其陰。中陽則溜於經,中陰則溜於腑。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白話文:
當風邪和陽氣一同侵入經脈和穴位,散佈在肌肉之間,影響胃氣運作,導致氣血流通不暢,肌肉就會出現腫脹、潰爛。由於衛氣停滯不通,肌肉也會失去正常的感知能力。
如果營氣和衛氣過熱,氣血運行不順暢,就會導致鼻子塌陷、顏色暗淡,皮膚潰爛。當風寒入侵經脈,久久不退,就稱為厲風。
風邪侵犯面部,就會影響陽明經;侵犯頸部,就會影響太陽經;侵犯面頰,就會影響少陽經。風邪也會侵犯胸背兩側的經脈。風寒從手臂開始侵入身體,因為手臂和足踝的皮膚較薄,肌肉柔軟,更容易受到寒氣侵襲,而導致陰寒之症。風邪入侵陽經,就會沿着經脈向上運行;入侵陰經,就會沿着內腑向下運行。所以,風邪侵犯人體,首先會影響上半身;濕邪侵犯人體,首先會影響下半身。陽氣病變,會向上蔓延,最終向下發展;陰氣病變,會向下蔓延,最終向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