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一答問 (4)
身經通考卷一答問 (4)
1. 身經答問二
長春子曰:敢問五臟六腑之義,何謂也?曰:臟者藏也,如寶藏然,藏物而不泄也。臟陰而根於陽,故其數奇。府者聚也,如府庫然,聚物轉輸,其用不窮也。府陽而根於陰,故其數偶。
肺,沛也,中有二十四孔,分布清濁之氣,沛然莫御也。市者,人氣之所聚,膻中為氣海,故從市。
心,新也,神明之官,變化日新也。大火心星之形,象天之夏也,去腎八寸四分,位離生陰,故能生血。
脾,裨也,掩乎太倉,裨助胃氣也。居心肺之下,故從卑。太陰濕土,與血類,故裹血。
肝,干也,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足以幹事也。居震而為龍雷,故多驚多怒。木生火,赤血之母故藏血。
腎,慎也,慎守精室,不可妄泄也。又引也,引水下行,其精管自兩腎脊骨間發源,繞大腸之右,從溺管之下出前陰而泄精。是為五臟。
胃,衛也,水穀之精氣,布□周身,足以衛外而為固也。上為賁門,下為幽門,倉廩之官,五穀之府,故從田。
膽,擔也。十一經皆取決於膽,足以擔天下之事也。
腸有大小。腸,暢也。暢達胃氣,令穢濁下降也。上為闌門,下為魄門,又曰肛門。
三焦統領周身元氣。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故名決瀆之官。上焦治膻中,直兩乳間;中焦治臍旁上四寸;下焦治臍下一寸,當膀胱。
膀,滂也,胱,光也,氣海足則運化有常,滂沛光滑,水道利也。是謂六府。
敢問魂魄何謂也?
曰:魂者,隨神往來之謂;魄者,並精出入之謂。魂神而魄靈,魂動而魄靜。肝藏魂,肺藏魄。
白話文:
長春子說:請問五臟六腑的含義是什麼呢?他回答:臟的意思是藏,就像寶藏一樣,藏著東西而不會洩露。臟屬陰但根植於陽,所以數目為奇數。腑是聚集的意思,就像府庫一樣,聚集東西進行轉運,它的功能無窮無盡。腑屬陽但根植於陰,所以數目為偶數。
肺,代表充沛,肺中有二十四個孔,分配清濁之氣,充沛且無法抵抗。市場是人們聚集的地方,膻中是氣海,所以和市場相聯。
心,代表新生,是神明的器官,每天都有新的變化。大火心星的形狀,像夏天的天空,離腎八寸四分的位置,處於離宮,能產生陰氣,因此可以生成血液。
脾,代表輔助,位於太倉旁邊,輔助胃氣。它在心肺下方,所以地位較低。太陰濕土,與血液類似,所以包裹血液。
肝,代表幹練,是將軍的器官,策略思考的來源,足以處理事情。位於震宮,像龍雷一樣,所以容易驚恐易怒。木生火,是紅色血液的母親,所以儲存血液。
腎,代表謹慎,謹慎地守護精室,不可以隨意洩露。同時代表引導,引導水分下行,精管從兩腎脊骨間發源,繞過大腸右側,從尿道下部排出,通過前陰洩精。這些就是五臟。
胃,代表保護,水谷的精氣,佈滿全身,足夠保護身體免受外敵侵害。上方是賁門,下方是幽門,是倉廩的器官,五穀的腑,所以和田地相關。
膽,代表承擔,十一條經絡都由膽決定,足以承擔天下的事情。
腸分大小,腸,代表通暢,通暢胃氣,讓污濁之氣下降。上方是闌門,下方是魄門,也被稱為肛門。
三焦統領全身的元氣。上焦如果失調,水分會漫過高地;中焦如果失調,水分會滯留在中脘;下焦如果失調,水分會混亂大小便,所以被稱為決瀆的器官。上焦管理膻中,位於兩乳之間;中焦管理臍旁上方四寸;下焦管理臍下一方寸,對應膀胱。
膀胱,代表充沛,膀胱,代表明亮,氣海充足,運化就有規律,充沛且光滑,水分通道順利。這些就是六腑。
請問魂魄是什麼意思?
他回答:魂,跟隨神明往來的稱為魂;魄,與精氣一同進出的稱為魄。魂是神明的,魄是靈性的,魂是動態的,魄是靜態的。肝儲存魂,肺儲存魄。
2. 身經答問三
長春子曰:一身之義,既聞其概矣。愚不敏,欲知經絡終始之序,其配注於十二時者,何如也?請進而教之。
尊生子曰:吾嘗間於《內經》矣!第一經,手太陰肺經,左右二十二穴。自寅時,從中府起,下絡大腸,循胃口,上膈屬肺,橫出腋下,循臑內,下肘中,循臂下行,入寸口,循魚際,出大指端,至少商穴止;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第二經,手陽明大腸經,左右四十穴。自卯時,從少商穴交與商陽,起大指次指端,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中(凡經脈之道,陰脈行手足之裡,陽脈行手足之外,此經多血多氣),循臂上,入肘外,循臑外,上肩,出髃骨之前,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別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扶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至鼻旁迎香穴止。
第三經,足陽明胃經,左右九十穴。自辰時,從迎香穴交與承泣,起鼻交頞中,旁行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縫中,環唇,交承漿,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中,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挾臍,入氣衝中;其別者,起胃上口,循腹裡,下至氣衝而合,下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循胻外,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又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又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至厲兌穴止。
第四經,足太陰脾經,左右四十二穴。自已時,從衝陽過,交與足大指隱白,循䯒上膝,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上膈,注心中,至腋下大包穴止。大包布胸脅中,出九肋間,脾之大絡,總繞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臟。
第五經,手少陰心經,左右一十八穴。自午時,從大包交與腋下極泉,起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其直者,復從心系上肺,出腋下,下循臑內,下肘,循臂,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循小指之內,出其端,至少衝穴止。
第六經,手太陽小腸經,左右三十八穴。自未時,從少衝交與小指少澤,上腕,循臂,繞肩胛,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至聽宮止;其支者,別循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胃之下口,小腸之上口也,在臍上二寸,水穀於是分為大腸上口、小腸之下口也,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膀胱,滓穢入大腸焉。
第七經,足太陽膀胱經,左右一百三十四穴。自申時,從聽宮交與睛明穴,起目內眥,上額交巔,又從巔至耳上角;其宜行者,從巔入絡腦,別下項,循肩內,挾脊抵腰中,循膂絡腎,屬膀胱;又從腰貫臀,入膕中;其別者,從膊內左右貫胛,挾脊內,過髀樞,下合膕中,出外踝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至陰穴止。
白話文:
長春子說:關於人體整體運行的道理,我已經大致了解了。但我資質愚鈍,還想知道經絡運行起始的順序,以及它們如何對應十二個時辰?請您進一步教導我。
尊生子說:我曾經從《黃帝內經》中了解過!第一條經脈,是手太陰肺經,左右兩側共有二十二個穴位。從寅時開始運行,從中府穴出發,向下聯絡大腸,沿著胃部向上,穿過橫膈膜歸屬於肺,然後橫向出來到腋下,沿著上臂內側向下,到手肘中間,再沿著前臂向下,進入寸口(手腕動脈處),接著沿著魚際(大拇指根部隆起處),到達大拇指尖,到少商穴終止;它的一個分支,從手腕後方直接分出,走向食指內側,到達指尖。
第二條經脈,是手陽明大腸經,左右兩側共有四十個穴位。從卯時開始運行,從食指尖的少商穴與商陽穴交會處開始,沿著食指和大拇指之間,從合谷穴兩塊骨頭之間向上,進入兩條筋的中間(一般來說,經脈的走向是陰經在手足內側,陽經在手足外側,這條經脈氣血都很旺盛),沿著前臂向上,進入手肘外側,沿著上臂外側向上,到達肩部,從肩關節前方出來,向下進入鎖骨上窩,聯絡肺,穿過橫膈膜歸屬於大腸;它的一個分支,從鎖骨上窩分出,向上到頸部,穿過面頰,進入下牙齦,再繞出口角,交會於人中(人中穴),左邊到右邊,右邊到左邊,向上挾著鼻孔,到達鼻翼旁的迎香穴終止。
第三條經脈,是足陽明胃經,左右兩側共有九十個穴位。從辰時開始運行,從迎香穴與承泣穴交會處開始,從鼻子的根部向上,沿著眼睛下方的太陽穴脈絡旁行,向下沿著鼻子的外側,進入上牙齦,環繞嘴唇,交會於承漿穴,到達大迎穴,沿著面頰到達頰車穴,向上到耳朵前面,沿著髮際到達額頭;它的一個分支,從大迎穴前方下降到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鎖骨上窩,向下穿過橫膈膜歸屬於胃,聯絡脾;它的一條主幹,從鎖骨上窩向下經過乳房內側,挾著肚臍,進入氣衝穴(腹股溝處);它的一個分支,從胃的上口開始,沿著腹部內側,向下到達氣衝穴與主幹會合,再向下到達髀關穴(髖關節),到達伏兔穴(大腿前側),向下進入膝蓋中間的臏骨,沿著小腿外側向下到足背,進入中趾的內側;它的一個分支,從膝蓋下三寸的地方分開,向下進入中趾的外側;它的一個分支,從足背分出,進入大拇指與二拇指之間,到達大拇指尖,到厲兌穴終止。
第四條經脈,是足太陰脾經,左右兩側共有四十二個穴位。從巳時開始運行,從衝陽穴經過,與足大拇指內側的隱白穴交會,沿著腳踝向上到膝蓋,進入腹部,歸屬於脾,聯絡胃,向上穿過橫膈膜,挾著咽喉,連著舌根,散布於舌頭下方;它的一個分支,又從胃向上穿過橫膈膜,流注到心中,到達腋下的大包穴終止。大包穴分布在胸脅之間,位於第九根肋骨之間,是脾的大絡脈,總結了陰經和陽經的絡脈,由脾將營養灌溉到五臟。
第五條經脈,是手少陰心經,左右兩側共有十八個穴位。從午時開始運行,從大包穴與腋下的極泉穴交會開始,從心中出發,歸屬於心系(心臟及周圍組織),向下穿過橫膈膜,聯絡小腸;它的一個分支,從心系向上挾著咽喉,聯繫著眼睛;它的一條主幹,又從心系向上到肺,出來到腋下,沿著上臂內側向下,到手肘,沿著前臂,到達掌後銳骨(尺骨莖突)的末端,進入手掌內,沿著小指內側,到達指尖,到少衝穴終止。
第六條經脈,是手太陽小腸經,左右兩側共有三十八個穴位。從未時開始運行,從小指尖的少衝穴與少澤穴交會開始,向上到手腕,沿著前臂,繞過肩胛,進入鎖骨上窩,聯絡心臟,沿著咽喉,向下穿過橫膈膜,到達胃,歸屬於小腸;它的一個分支,從鎖骨上窩向上到面頰,到達眼角外側,再向後進入耳中,到聽宮穴終止;它的一個分支,又沿著面頰,向上到顴骨,到達鼻子的下方,到眼角內側。胃的下口,也就是小腸的上口,在肚臍上兩寸的地方,水穀在這裡被分為大腸上口和小腸下口,在這裡分泌區分清濁,水分滲入膀胱,糟粕進入大腸。
第七條經脈,是足太陽膀胱經,左右兩側共有134個穴位。從申時開始運行,從聽宮穴與睛明穴交會開始,從眼角內側開始,向上到額頭與頭頂交會,再從頭頂到耳朵的上角;它應該運行的路線,從頭頂進入聯絡大腦,再分出向下到後頸,沿著肩部內側,挾著脊椎到達腰部,沿著脊椎兩側的肌肉聯絡腎臟,歸屬於膀胱;又從腰部穿過臀部,進入膕窩;它的一個分支,從肩胛內側左右穿過肩胛骨,挾著脊椎內側,經過髖關節,向下會合於膕窩,出來到外踝後方,沿著京骨,到達小指外側至陰穴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