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答問十 (1)

回本書目錄

身經答問十 (1)

1. 身經答問十

長春子曰:吾聞臟腑有相生者,有相剋者,有相乘者,虛則補母,實則瀉子。敢問何義也?

尊生曰子:凡肺之得病,先觀其心之虛實。若心火盛而爍金,即當先抑心氣,後服肺藥。若心氣和,更診脾脈虛實。若脾氣虛冷,不能相生,則肺不足,而易感風邪。故患肺惡寒者。多由脾虛得之。若脾氣盛實,則又痞滿中焦,而大腸與肺,表裡不能相通。夫中焦膈熱,肺與大腸不通,其熱氣必上蒸於肺,故患肺熱者,多由脾實得之。

心氣盛者瀉之,脾氣虛者益之,脾氣實者通之,須隨其氣之寒熱以治之,故有抑心氣、脾氣之藥。當診其脈,若心脾俱和,肺自生疾,則察肺之虛實而治之

肺虛,五味子補之。如無他症,阿膠散補之。補母脾土以甘草。

肺實,桑白皮瀉之。如無他症,以瀉白散瀉之。若曰實則瀉其子,腎水無實不可瀉。

肺主燥,自病則喘嗽,必須潤之。實則喘而氣盛,虛則喘而少氣。

心乘肺,賊邪,熱而喘嗽,先地黃丸,中導赤散,後阿膠散。

肝乘肺,微邪,惡風眩冒,昏憒而嗽,羌活膏。

脾乘肺,虛邪,體重,吐痰,泄瀉,嗽,人參白朮散。

腎乘肺,實邪,憎寒嗽,泄利,百部丸。

凡脾之得病,必先察其肝心兩臟之虛實,原其所始而療之。蓋肝為脾鬼,心是脾母,肝氣盛則鬼勝,心氣虧則脾之生氣不足。盛者抑之使退,虧者益之使平,故有抑肝、益心二藥。診其脈,肝、心二臟俱和,是脾自生疾矣。須察本經虛實而治之。入求責法。

脾虛,以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如無他症,益黃散補之。

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之。

脾實,以枳實瀉之。如無他症,以黃連瀉之。

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之。

脾主濕,自病則泄瀉,多睡,體重倦怠,急以苦燥之。實則瀉赤黃,睡不露睛,瀉黃散;虛則瀉白色,睡則露睛,白朮散。

肝乘脾,賊邪,風勝,泄而嘔,茯苓半夏湯。

心乘脾,虛邪,壯熱,體重而瀉,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

肺乘脾,實邪,能食,不大便而嘔嗽,煎檳榔、大黃湯,下葶藶丸。

腎乘脾,微邪,惡寒而泄,理中丸。

凡心臟得病,必先調其肝、腎二臟。腎者,心之鬼,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故心病先求於肝,是澄其源也。五臟有病,必先傳其所勝,水能制火,則腎邪必傳於心。故先制其腎,逐其邪,不使腎邪於心。用萆薢、牛膝、茯苓、石斛、續斷各五錢,羌活、獨活、木香、川芎各一錢,天靈蓋(酥炙)三錢為末,以小便少許,化麝香三銖,入蜜煉為丸,空心鹽湯下三十丸。

心虛,以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以生薑補肝。如無他症,用安神丸主之。

心實,以甘草瀉之。如無他症,用瀉心湯,輕則導赤散。心實則煩熱,黃連瀉心湯:虛則驚悸。生犀散。

肺乘心、微邪,喘熱,瀉白散。

肝乘心,虛邪,風濕,煎大羌活湯,下大青丸。

脾乘心,實邪,泄瀉,身熱,瀉黃散。

腎乘心,賊邪,恐怖,惡寒,安神丸。

五行之理,惟腎之一臟,母盛而子反受邪,是物之性有不可一概論者,肺腎是也。何則?肺屬金,應乎皮毛,所主者氣。腎屬水,主乎骨髓,所藏者精。氣之輕浮,能上而不能下;精之沉重,能下而不能上,此物理之自然。今肺盛乃熱作也。氣得熱而上蒸,則肺不能下生於腎,而腎受邪矣。

急以涼藥解之,使藏氣溫和,自能下生於腎矣。此腎病必先求之於肺。若肺和而腎忽受病,不過脾濕相形,所以有解肺熱、去脾邪二藥。若脾肺自和而腎受病,亦當察本藏虛實而治之。

腎虛以熟地、黃柏補之。腎無實,不可瀉,故無瀉腎之藥。虛則補其母,以五味子補肺。腎主寒,自病則足脛寒而逆。人之五臟,惟腎無實。小兒痘變黑陷,是腎水克退心火,多不治也。

心乘腎,微邪,內熱,不惡寒,桂枝丸。

肺乘腎,虛邪,喘嗽,皮澀而寒,百部丸。

肝乘腎,實邪,拘急,氣搐,身寒,理中丸。

脾乘腎,賊邪,體重,泄瀉,身寒,理中丸。

凡肝經得病,必先察其肺腎兩藏,原其起病,然後復審肝經之虛賣。然腎者肝之母,肺者木之賊。今肝得病,若非腎水不能相生,必是肺金鬼賊相剋。故須審其來在肺,先治肺,攻其鬼也;其來在腎,先補腎,滋其源也。方審本藏之虛實而治之。

肝虛,以生薑,陳皮補之。水能生木,腎乃肝母,若以補腎,熟地、黃柏補之。如無他症,地黃丸主之。

肝實,以白芍藥瀉之。如無他症,瀉青丸主之。心乃肝之子,以甘草瀉心。

肝主風,自病則風搐拘急,急食甘以緩之,佐以酸苦,以辛散之。實搐力大,瀉青丸;虛搐力小,地黃丸。

心乘肝,實邪,壯熱而搐,利驚丸。

肺乘肝,賊邪,氣盛,則前伸呵欠,微搐,法當瀉肺,先補本藏肝,地黃丸;後瀉肺,瀉白散。

脾乘肝,微邪,多睡,體重搐,先當定搐,瀉青丸;搐止再見後症,則以別法治之。

腎乘肝,虛邪,憎寒,呵欠而搐,羌活膏。

心包絡、三焦,相火也。味甘補,苦瀉氣,熱補寒瀉。

三焦者,稟腎間動氣以資始,藉胃中谷氣以資生。水穀自上焦而入,自下焦而出。膻中為氣海,又氣海在臍下一寸半,故曰: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