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序
序
1. 序
醫,非儒也,而稱醫之良者,往往於儒得之。無亦儒之與醫,其理固有合焉者乎?儒之道曰:仁以濟物,而醫之為道,非仁愛不可托也。儒之道曰:智以察理,而醫之為道,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儒之道,履忠守信、廉靜寡欲,而醫之為道,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且儒道之精者,學以聚之,問以辯之,思以深之,而醫之為道,亦必博極群書,旁通問難,加以研精覃思,乃能貫微達幽,奏功而壽世也。故儒不必盡為醫,而稱醫之良者,往往於儒得之。
以余所見,滋陽明府李公禹門者,部郡人也,以儒業起家,頃來謁選京師,余得定交焉。乃出所著《身經通考》,屬余為序。余受而讀之,見其間引繩切墨,權衡斟酌,舉凡周身之內,肢體經絡。罔不辨其陰陽,究其標本,絲分而縷析之。
白話文:
醫學並不是儒學,但稱得上好醫生的,往往都從儒學中得到啟發。難道儒學和醫學之間,就沒有共通之處嗎?儒學講究仁愛以濟世,而醫學之道,也離不開仁愛之心。儒學講究智慧以明辨事理,而醫學之道,也需要聰明才智才能勝任。儒學講究忠誠守信、廉潔淡泊,而醫學之道,也需要廉潔正直才能令人信賴。而且儒學的精髓,是要通過學習積累知識,通過提問辯論理解道理,通過思考深入探究,而醫學之道,也必須博覽群書,廣泛請教,並深入思考,才能洞察病理,治癒疾病,造福世人。因此,儒學不一定都成為醫學,但稱得上好醫生的,往往都從儒學中得到啟發。
依我所見,滋陽明府李公禹門先生,是地方官員,以儒學起家,最近到京城參加考試,我有幸與他結識。他拿出自己寫的《身經通考》,請我寫序。我接過書仔細閱讀,發現他引經據典,推敲斟酌,凡是人體內部的器官、經絡,他都分析陰陽,探究本末,絲絲入扣,條理分明。
談醫之精殆莫以過,而綜其大旨,則一歸於儒,故《身經》之有《答問》,即紫陽《或問》之義也;《身經》之有《圖說》,即諸經之有《圖考》也,而又本《註疏》之旨,著為《脈說》,廣參考之,益附以《古方》。此可以傳鴻術,光綠籍矣!顧余之為公稱述者,有進於是。
醫和之言曰:上醫醫國。《藝文志》曰: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若是乎,醫之可通於治也。今公以壽世之術奏功花封,所謂仁愛聰明,廉潔淳良,胥於是乎見之。蓋治一邑,而一邑既已治矣!雖然,獨一邑乎哉?由是晉秩而臺省,而卿貳,而師保公,孤為聖天子,任燮理之。
白話文:
談論醫學的精髓,幾乎沒有比這更精妙的了,但要概括它的主要旨意,就都歸結於儒家思想。所以《身經》有《答問》篇,就如同紫陽真人《或問》的意義;《身經》有《圖說》篇,就如同諸經有《圖考》一樣。並且它還以《註疏》為基礎,撰寫了《脈說》,廣泛參考其他醫書,並且附加了《古方》。這樣就可以傳承精深的醫術,光耀醫學典籍了!我寫這篇文字來稱讚你,正是在這方面有所進步。
醫學的精髓在於醫治天下。史書《藝文志》說:論述疾病就能涉及國事,從診斷病症就能了解政事。由此可見,醫術可以通達治國之道。現在您運用醫術造福世人,功績顯赫,名揚四海,這所謂的仁愛聰明、廉潔淳良,都體現在您身上。您治好了這座城池,那麼這座城池就已經治理好了!然而,只治一城嗎?由此您不斷晉升,從地方官到中央臺省,再到卿相,最終成為輔佐國君的師傅和公卿,獨一無二地輔佐聖天子,承擔治國安邦的重任。
寄意其為治,必且視天下如周身而為之,切繩墨,立文權衡,協陰陽之會,維標本之義,使肢體□不調適,經絡靡不浹貫,人登上壽,俗躋平康。然後知醫之保元與儒之調元,理固有一致者,則《通考》一書,即謂為先資之獻也,亦可。
時:
康熙歲次壬子穀旦日
賜進士第通政使司右參議仍支正四品俸前光祿寺少卿充庚戌科
殿試執事官掌京畿道事廣西道監察御史加三級侍
經筵巡撫山西兼巡宣大巡視南城內翰林院廉吉士治年家第濟南伊闢題
白話文:
醫治疾病,應當將天下視為自身,以周身之法為之。遵循準則,確立規範,協調陰陽,維護本末,使四肢百骸協調適宜,經絡暢通無阻,人皆延年益壽,社會太平康樂。由此可知,醫者保元與儒者調元,其理自有一致之處。故而《通考》一書,可謂是先賢的貢獻。
時:
康熙壬子年穀旦日
賜進士出身,通政使司右參議,仍支正四品俸,前光祿寺少卿充庚戌科殿試執事官,掌京畿道事,廣西道監察御史加三級侍經筵,巡撫山西兼巡宣大,巡視南城,內翰林院廉吉士治年家第濟南伊闢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