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序
序
1. 序
醫,非儒也,而稱醫之良者,往往於儒得之。無亦儒之與醫,其理固有合焉者乎?儒之道曰:仁以濟物,而醫之為道,非仁愛不可托也。儒之道曰:智以察理,而醫之為道,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儒之道,履忠守信、廉靜寡欲,而醫之為道,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且儒道之精者,學以聚之,問以辯之,思以深之,而醫之為道,亦必博極群書,旁通問難,加以研精覃思,乃能貫微達幽,奏功而壽世也。故儒不必盡為醫,而稱醫之良者,往往於儒得之。
以余所見,滋陽明府李公禹門者,部郡人也,以儒業起家,頃來謁選京師,余得定交焉。乃出所著《身經通考》,屬余為序。余受而讀之,見其間引繩切墨,權衡斟酌,舉凡周身之內,肢體經絡。罔不辨其陰陽,究其標本,絲分而縷析之。
談醫之精殆莫以過,而綜其大旨,則一歸於儒,故《身經》之有《答問》,即紫陽《或問》之義也;《身經》之有《圖說》,即諸經之有《圖考》也,而又本《註疏》之旨,著為《脈說》,廣參考之,益附以《古方》。此可以傳鴻術,光綠籍矣!顧余之為公稱述者,有進於是。
醫和之言曰:上醫醫國。《藝文志》曰: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若是乎,醫之可通於治也。今公以壽世之術奏功花封,所謂仁愛聰明,廉潔淳良,胥於是乎見之。蓋治一邑,而一邑既已治矣!雖然,獨一邑乎哉?由是晉秩而臺省,而卿貳,而師保公,孤為聖天子,任燮理之。
寄意其為治,必且視天下如周身而為之,切繩墨,立文權衡,協陰陽之會,維標本之義,使肢體□不調適,經絡靡不浹貫,人登上壽,俗躋平康。然後知醫之保元與儒之調元,理固有一致者,則《通考》一書,即謂為先資之獻也,亦可。
時:
康熙歲次壬子穀旦日
賜進士第通政使司右參議仍支正四品俸前光祿寺少卿充庚戌科
殿試執事官掌京畿道事廣西道監察御史加三級侍
經筵巡撫山西兼巡宣大巡視南城內翰林院廉吉士治年家第濟南伊闢題
白話文:
醫學並非儒學,然而被稱為優秀的醫生,常常在儒學中找到根源。這是否暗示著醫學與儒學,在某些原則上其實是相通的呢?儒家的核心價值觀是用仁慈之心幫助他人,而醫學的精髓同樣離不開仁愛之心。儒家認為智慧用於洞察真理,醫學亦然,沒有聰明才智和深刻理解,是無法擔負醫學責任的。儒家講求忠誠守信、清廉寡慾,醫學同樣要求醫生具有高潔純良的品德,才能取得信任。儒家精粹的獲得,需通過學習累積,問答辯論,深度思考,而醫學亦然,必須廣泛閱讀,多方探討疑難,加上深入研究,才能透徹理解,救人濟世。
因此,雖然不是每個儒生都能成為醫生,但許多優秀的醫生確實從儒學中獲得了啟發。
就我所見,滋陽明府的李禹門公,是個出身儒學之家的人,他最近在京師參加選舉,我們得以結識。他拿出自己編著的《身經通考》請我作序。我接過書後細讀,發現他對於醫學的理解精深,從身體結構,到筋骨皮膚,再到經絡系統,他都能詳細區分陰陽,深入探究根本,條分縷析,令人佩服。
他的醫學觀點精妙無比,但歸根結底,都是出自儒家思想。因此,《身經》中的《答問》部分,就像紫陽的《或問》一樣;《身經》中的《圖說》部分,則如同各部經典的《圖考》;他又根據《註疏》的宗旨,撰寫了《脈說》,並且還附上了《古方》,這些內容足以讓他的醫術流傳千古,光照青史!
然而,我為他讚揚的地方,遠不止於此。
古語有云:“上醫醫國。”換句話說,醫生不僅能治病救人,更能治理國家。如今,李公以延年益壽的醫術造福一方,他所展現出的仁愛、聰明、廉潔、純良等美德,無一不彰顯了他的卓越品質。他治理一個縣,就能讓這個縣得到治理。當然,這僅僅是一個縣嗎?隨著他的晉升,他將逐步擔任更高的職位,最終可能成為聖上身邊的重要輔臣,負責國家的治理。
我相信,如果他負責治理國家,一定會像治理身體那樣,遵循規範,設立標準,調和陰陽,把握根本,使國家的各個部門運行順暢,讓人民健康長壽,社會安寧。到那時,我們就會明白,醫生保持國家的健康與儒家調節國家的秩序,其實是殊途同歸,道理是一致的。因此,《通考》這本書,完全可以視為他為國家作出的初步貢獻,也完全可以這樣認為。
當時:
康熙年間壬子年的一個清晨,
賜進士第通政使司右參議仍支正四品俸前光祿寺少卿充庚戌科
殿試執事官掌京畿道事廣西道監察御史加三級侍
經筵巡撫山西兼巡宣大巡視南城內翰林院廉吉士治年家第濟南伊闢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