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自序 (1)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1. 自序

按朱子云:「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所謂性也」。試以醫道推之:醫道深於五藏,五藏本於五行,五行本於太極。天者,太極之理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之象圓,圓者徑一而圍三:陰之象方,方者徑一而圍四。圍三者以一為一,故參其一陽而為三;圍四者以二為一,故兩其一陰而為二,是參天兩地之道也。合三與二則為五矣!河圖、洛書之數,皆以五位居中。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五行之名義所由起乎?蔡虛齋云:氣本一也,分而為二,則曰陰陽;析而五之,則曰五行。天之所以化生萬物者,惟此而已矣。故曰:氣以成形。得木之氣,成肝之形;得火之氣,成心之形;得金之氣,成肺之形;得水之氣,成腎之形;得土之氣,成脾之形,此五臟之出於五行者然也。又以外體言之:火為目,水為口,左耳屬木,右耳屬金,鼻居中而屬土焉。

又通一身而言之:吳文正公云:氣火,血脈水,骨金,毛髮木。五行皆有土,四氣藏於內,所謂氣以成形者如此。有氣斯有理,木之理為仁,火之理為禮,金之理為義,水之理為智,土之理為信。更以萬物言之:虎狼之死,乃有宜壯也,而不壯,不應死也;而反死,豈獨命之有修短哉?亦其由來之,斫喪者過也。

嘗見有道者,鶴髮童顏而未艾;失養者,喘咯疾嗽而不已,此兩等之在世,或逍遙談笑之間,或呻吟床褥之上,其一苦一樂之情,孰為可慕,孰為可惡,不待智者而自辨矣。則醫又安可不學乎?於是先察脈理,次審經絡,次明藥性,求七方之要,通十劑之原,見形而知其所苦,聞聲而知其所患,毋守株而待兔,毋刻舟而求劍!其於醫也,或庶幾乎?雖然,此為有病者言也,人至於病而求醫,已非上士所以自期之意矣!上士與春夏同其生長,與秋冬共其收藏,知四大為有盡之軀,故不以血氣徇其愁苦;知富貴非百年之業,故不以精神湛於嗜欲。優優焉,坦坦焉,不以喜傷心,不以憂傷肺,不以怒傷肝,不以志傷腎,不以思慮傷脾。

避風雨,所以護皮毛也;節飲食,所以護肌肉也;寡色欲,所以護骨髓也。可勞而勞,勞焉而百節流通;可逸而逸,逸焉而大君寧謐。水火不能為之犯也,寒暑不能為之侵也,是謂非醫之醫,不藥之藥乎?如此,則可以引年長世,而無難矣。由此進之,又非特養形而已。人身不止於心,而聖人以正心為要。

人心之理不止於仁,而聖人以父子仁也。蜂蟻之君臣,義也;豺獺之報本,禮也;雌雄之有別,智也;鴻雁之去來,信也。酸者,木之氣,仁之理也;苦者,火之氣,禮之理也;辛者,金之氣,義之理也;咸者,水之氣,智之理也;甘者,土之氣,信之理也。所謂理亦賦焉者又如此。

白話文:

朱熹說:「上天以陰陽五行的道理來化育產生萬物,氣形成了具體的形狀,而理也同時賦予其中,這就是所謂的『性』。」我試著用醫學的道理來推論:醫學的道理深入探討人體的五臟,五臟的根本在於五行,五行的根本在於太極。天,就是太極的道理。太極動起來就產生陽,靜止就產生陰。陽的象徵是圓形,圓的特點是直徑一而周長三;陰的象徵是方形,方的特點是直徑一而周長四。周長三是因為以一為一,所以參合一個陽就成為三;周長四是因為以二為一,所以兩個一陰就成為二,這是參天兩地的道理。三和二加起來就成為五了!河圖和洛書的數字,都是以五這個數字居於中心。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這就是五行名稱的由來。蔡虛齋說:氣的本質是一,分開就成為陰陽;再細分五類,就成為五行。上天之所以能化育產生萬物,就是這個道理而已。所以說:氣形成具體的形狀。得到木的氣,形成肝臟的形狀;得到火的氣,形成心臟的形狀;得到金的氣,形成肺臟的形狀;得到水的氣,形成腎臟的形狀;得到土的氣,形成脾臟的形狀,這就是五臟從五行而來的道理。再從外在形體來說:火對應眼睛,水對應嘴巴,左耳屬木,右耳屬金,鼻子居於中間而屬土。

再從整個身體來說:吳文正公說:氣是火,血脈是水,骨骼是金,毛髮是木。五行都包含土,四氣潛藏在體內,這就是所謂氣形成具體形狀的道理。有了氣,就有了理。木的理是仁,火的理是禮,金的理是義,水的理是智,土的理是信。再從萬物來說:老虎和狼的死亡,應該是強壯的時候,如果不強壯,就不應該死;但反而死了,難道只是因為壽命長短的緣故嗎?也是因為牠們生命中的損傷過多造成的。

我曾經見過有修養的人,雖然頭髮斑白卻容顏年輕;而失去調養的人,卻會氣喘、咳嗽不停,這兩類人在世上,有的逍遙自在地談笑風生,有的卻在病床上呻吟痛苦,這其中的苦樂之情,哪個值得羨慕,哪個令人厭惡,即使不是聰明的人也能分辨出來。那麼,醫學又怎麼可以不學習呢?所以首先要了解脈象的道理,其次要審視經絡,再次要明白藥性,探求七種處方精要,通曉十種劑型原理,看到形體就知道他哪裡痛苦,聽到聲音就知道他得了什麼病,不要像守株待兔那樣被動,也不要像刻舟求劍那樣固執!這樣對於醫學,或許就差不多了吧?雖然如此,這都是為生病的人說的,人到了生病才求醫,已經不是有志之士自我期許的目標了!有志之士應該和春天夏天一樣成長,和秋天冬天一樣收藏,知道身體是有窮盡的,所以不讓自己的情緒受到血氣的影響而愁苦;知道富貴不是一輩子的事,所以不會沉迷於慾望之中。他們怡然自得,心胸坦蕩,不因高興而傷心,不因憂愁而傷肺,不因憤怒而傷肝,不因意志而傷腎,不因思慮而傷脾。

避開風雨,是為了保護皮膚毛髮;節制飲食,是為了保護肌肉;減少性慾,是為了保護骨髓。可以勞動的時候就勞動,勞動時身體各處關節就會通暢;可以休息的時候就休息,休息時心神就會安寧。水火不能侵犯他,寒冷暑熱不能傷害他,這就是所謂不是醫生的醫生,不用藥的藥吧?這樣,就可以延年益壽,沒有困難。從這個角度進一步來看,又不僅僅是養生而已。人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形體,而聖人認為端正心靈才是最重要的。

人心中的道理不僅僅是仁,而聖人以父子之間的仁愛為根本。蜜蜂螞蟻的君臣關係,是義的表現;豺狼水獺的報恩行為,是禮的表現;雌雄之間的區別,是智的表現;鴻雁的來去,是信的表現。酸味對應木的氣,是仁的道理;苦味對應火的氣,是禮的道理;辛味對應金的氣,是義的道理;鹹味對應水的氣,是智的道理;甜味對應土的氣,是信的道理。所謂理也同時賦予其中,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