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自序
自序
1. 自序
按朱子云:「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所謂性也」。試以醫道推之:醫道深於五藏,五藏本於五行,五行本於太極。天者,太極之理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之象圓,圓者徑一而圍三:陰之象方,方者徑一而圍四。圍三者以一為一,故參其一陽而為三;圍四者以二為一,故兩其一陰而為二,是參天兩地之道也。合三與二則為五矣!河圖、洛書之數,皆以五位居中。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五行之名義所由起乎?蔡虛齋云:氣本一也,分而為二,則曰陰陽;析而五之,則曰五行。天之所以化生萬物者,惟此而已矣。故曰:氣以成形。得木之氣,成肝之形;得火之氣,成心之形;得金之氣,成肺之形;得水之氣,成腎之形;得土之氣,成脾之形,此五臟之出於五行者然也。又以外體言之:火為目,水為口,左耳屬木,右耳屬金,鼻居中而屬土焉。
白話文:
朱熹說:「天透過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聚成形,同時也賦予了萬物道理,這就是所謂的性。」用醫學的角度來推論,醫道精深,深於五臟,五臟源於五行,五行源於太極。天,就是太極的道理。太極運轉而生陽,靜止而生陰。陽的形狀像圓形,圓形直徑一圍三;陰的形狀像方形,方形直徑一圍四。圍三者以一為一,所以三倍於一陽而為三;圍四者以二為一,所以兩倍於一陰而為二,這就是參天兩地之道。合三與二,則為五。河圖、洛書的數字,皆以五位居中。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這就是五行名稱的由來。蔡虛齋說:氣本質上是一,分為二,則稱為陰陽;再細分為五,則稱為五行。天之所以能夠化生萬物,全靠此陰陽五行。所以說:氣聚成形。得到木之氣,便形成肝的形狀;得到火之氣,便形成心的形狀;得到金之氣,便形成肺的形狀;得到水之氣,便形成腎的形狀;得到土之氣,便形成脾的形狀,這就是五臟源於五行的道理。另外從外體來看,火為目,水為口,左耳屬木,右耳屬金,鼻居中而屬土。
又通一身而言之:吳文正公云:氣火,血脈水,骨金,毛髮木。五行皆有土,四氣藏於內,所謂氣以成形者如此。有氣斯有理,木之理為仁,火之理為禮,金之理為義,水之理為智,土之理為信。更以萬物言之:虎狼之死,乃有宜壯也,而不壯,不應死也;而反死,豈獨命之有修短哉?亦其由來之,斫喪者過也。
嘗見有道者,鶴髮童顏而未艾;失養者,喘咯疾嗽而不已,此兩等之在世,或逍遙談笑之間,或呻吟床褥之上,其一苦一樂之情,孰為可慕,孰為可惡,不待智者而自辨矣。則醫又安可不學乎?於是先察脈理,次審經絡,次明藥性,求七方之要,通十劑之原,見形而知其所苦,聞聲而知其所患,毋守株而待兔,毋刻舟而求劍!其於醫也,或庶幾乎?雖然,此為有病者言也,人至於病而求醫,已非上士所以自期之意矣!上士與春夏同其生長,與秋冬共其收藏,知四大為有盡之軀,故不以血氣徇其愁苦;知富貴非百年之業,故不以精神湛於嗜欲。優優焉,坦坦焉,不以喜傷心,不以憂傷肺,不以怒傷肝,不以志傷腎,不以思慮傷脾。
白話文:
從整體來看,吳文正公說:氣屬火,血脈屬水,骨屬金,毛髮屬木。五種元素都包含土,四季變化藏於體內,這就是氣化成形的意思。有氣就有道理,木的道理是仁,火的道理是禮,金的道理是義,水的道理是智,土的道理是信。再從萬物來說,虎狼死亡,是因為它應該壯盛,而不壯盛就不應該死;而反常死亡,豈止是命運長短的問題呢?也與它從前的損耗過度有關。
曾經見過有道之人,頭髮斑白卻容顏如童,生命力不衰;而營養不良的人,則喘咳疾喘不斷,這兩種人在世上,一個在談笑風生中逍遥自在,一個在呻吟病床上痛苦不堪,其一苦一樂的情形,誰值得羨慕,誰令人厭惡,不需聰明人就能分辨。那麼醫生又怎麼能不學習呢?因此要先觀察脈理,再審視經絡,接著明白藥性,掌握七方要旨,通曉十劑原理,看形體就知道病患的痛苦,聽聲音就知道病患的疾病,不要守株待兔,也不要刻舟求劍!對於醫術,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吧?雖然,這是針對有病的人說的,人到了生病才求醫,已不是上等人追求的目标了!上等人與春夏一同生長,與秋冬一同收藏,知道四大皆是有盡的軀殼,所以不會因為血氣而沉溺於愁苦;知道富貴不是百年之業,所以不會因為精神而沉迷於慾望。悠然自得,坦坦蕩蕩,不因喜悅傷心,不因憂愁傷肺,不因憤怒傷肝,不因意志傷腎,不因思慮傷脾。
避風雨,所以護皮毛也;節飲食,所以護肌肉也;寡色欲,所以護骨髓也。可勞而勞,勞焉而百節流通;可逸而逸,逸焉而大君寧謐。水火不能為之犯也,寒暑不能為之侵也,是謂非醫之醫,不藥之藥乎?如此,則可以引年長世,而無難矣。由此進之,又非特養形而已。人身不止於心,而聖人以正心為要。
人心之理不止於仁,而聖人以父子仁也。蜂蟻之君臣,義也;豺獺之報本,禮也;雌雄之有別,智也;鴻雁之去來,信也。酸者,木之氣,仁之理也;苦者,火之氣,禮之理也;辛者,金之氣,義之理也;咸者,水之氣,智之理也;甘者,土之氣,信之理也。所謂理亦賦焉者又如此。
白話文:
要避開風雨,所以要保護毛髮;節制飲食,所以要保護肌肉;減少性慾,所以要保護骨髓。可以勞動就勞動,勞動了就全身氣血流通;可以休息就休息,休息了就能讓精神安定平和。水火不能傷害它,寒暑也不能侵犯它,這就是所謂的不需醫生治療的醫術,不需藥物就能治病的藥方啊!這樣,就可以延年益壽,沒有什麼困難了。
從這點進一步推廣,不只是養護身體而已。人的身體不只是心,而聖人認為正心是最重要的。
人的內心道理不只是仁,而聖人認為父子之仁最重要。蜂蟻君臣,是義;豺狼報本,是禮;雌雄有別,是智;鴻雁去來,是信。酸味,是木的氣息,是仁的道理;苦味,是火的氣息,是禮的道理;辛味,是金的氣息,是義的道理;鹹味,是水的氣息,是智的道理;甘味,是土的氣息,是信的道理。所謂的道理,也賦予在這些事物中了。
色青者,象木歸肝;色赤者,象火歸心;色白者,象金歸肺;色黑者,象火歸腎;色黃者,象土歸脾。諸禽之飛者,翅也,依木食木;諸獸之走者,趾也,依草食草。入之手足兼翅趾之能,故兼食草木而又食飛走。蓋物之身得其偏,而人之身得其全也。夫身於天地之間,所以異於草木禽獸者,內有父子、夫婦、昆弟之親,外有君臣、朋友之義,欲立忠孝之節,必先求性命之宗。
儒者,上下古今囊括千年之事,而於一身之理,或茫然無聞,不幾於逐末而遺其本乎?原夫醫藥肇於羲農,而問答盛於黃帝,其時君相之所講求,莫非身心性命之旨。故尊歧伯為天師,而以臾區、雷公、伯高之屬為之佐,自經穴骨度以及藏象病能,罔不一一而立之以名,陳之以義,上合於天文,下通於地理,中驗於人事,而統之以望聞問切,以為治療之端。蓋真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矣!甚矣,身之不可不知,醫之不可不學也。
白話文:
青色的事物,代表著木,歸屬於肝臟;赤色的事物,代表著火,歸屬於心臟;白色的事物,代表著金,歸屬於肺臟;黑色的事物,代表著水,歸屬於腎臟;黃色的事物,代表著土,歸屬於脾臟。各種鳥類的飛行,依靠翅膀,以樹木為食;各種獸類的行走,依靠腳趾,以草為食。人體兼具手腳、翅膀和腳趾的功能,所以同時食用草木和飛禽走獸。這是因為萬物的本性只具有部分功能,而人體則具有完整的功能。
人身處於天地之間,與草木禽獸的不同之處在於,內有父子、夫婦、兄弟姊妹的親情,外有君臣、朋友的倫理。想要建立忠孝的節操,必須先探求生命本源的道理。
儒家學者,博覽古今,涵蓋千年的事件,卻對自身道理茫然不知,難道不是捨本逐末嗎?追溯醫藥的起源,始於伏羲、神農,而醫學問答盛行於黃帝時期,當時的君主和大臣所探討的,無不與身心性命有關。因此尊稱岐伯為天師,並以扁鵲、雷公、伯高等人為輔佐,從經絡穴位、骨骼尺寸到五臟六腑的功能,無不一一命名解釋,上應天文,下通地理,中驗人事,並以望聞問切為治療的根本。這真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啊!由此可見,自身之理不可不知,醫學不可不學。
人無壯而不老,亦無老而不存。仁為先,此心既純乎仁,則生生不息之理已具。理既存,則朱子所謂天賦之正在我,又何藉乎參苓歸地?何用乎望聞問切乎?子輿曰: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
彼世之有身而不知身者,烏足與之論天道之微哉?余因先大夫病隔,庸醫難倚,遂究心此道二十餘年,每仿《朱子或問》,而為《身經答問》;仿《禹貢投壺圖考》,而為《身經圖說》;仿《朱子註疏》,而為《身經脈說》,因附以古方為四卷,統謂之《身經通考》。友人仲開一先生,較以問世,蓋仍以儒言儒,初不敢以一藝之微身,味其為生平而已也。
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十月鄗上李瀠禹門父述於瑕丘署中
李瀠禹門
白話文:
人類從未有一個壯年期而不會逐漸老去,同樣的,也沒有老去的人而不保持存在。仁慈是人性的基礎,當一個人的心靈完全充滿了仁慈,生命的永續原則就已經存在了。原則既已確立,那麼,無論是朱熹所認為的天賦本性,還是參苓、歸地等藥物,或者診斷方法如望、聞、問、切,對於生命都變得不再重要。子輿曾說,生命的長短不會有所區別,重點在於如何修養自己以迎接它。
那些只知其身卻不懂得如何關照自己的人,怎麼能和他們討論宇宙的奧祕呢?由於我的父親長期患病,尋求良醫不易,我因此花了二十多年深入研究這門學問。我模仿朱熹的《或問》,撰寫了《身經答問》;仿照《禹貢投壺圖考》,撰寫了《身經圖說》;仿照朱熹的注釋和解讀,撰寫了《身經脈說》,並附上了四卷古方,總稱為《身經通考》。我的朋友仲開一先生評價這本書時,仍然秉持儒家的觀點,他起初不敢輕視這份工作,認為這是他一生的努力成果。這部書完成於康熙十年(西元1671年)十月,由李瀠禹門在瑕丘署中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