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敘
身經通考敘
1. 身經通考敘
桐溪仲弘道開一氏撰
憶予辛卯,薄遊鄗上,與李子康臣、來臣昆季,論文角藝於泲水之陽,遂與李禹門先生訂歡縞紵。禹門因尊人奮翁先生抱恙,每於作文著書外,究心《素問》諸書。惜競作雕蟲,不暇質詢也。迨歲癸巳,余則學制鳧繹,來臣則司李韶陽,康臣挾少陵南遊之興,訪泰岱岨崍間,便途過余署中。余握手寒溫已,即以禹門為問。
康臣則為予盛稱禹門道學之純篤,醫學之精深,燕趙中未易伯仲,時余即異。一見禹門,欲以其洞垣之見,療予痼疾;以其春風之養,牖予鄙懷,而禹門則逍遙於予昔年所遊泲水之上,欲以大魁療天下,正不屑以一參一苓起病人於指下也。
白話文:
我記得辛卯年,我到鄗城遊玩,與李康臣、李來臣兄弟一起,在泲水邊討論文章和技藝,最後與李禹門先生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禹門先生因為父親奮翁先生生病,除了寫作之外,還專心鑽研《素問》等醫書。可惜當時我忙於雕琢文字,沒有時間向他請教。
等到癸巳年,我負責編寫學制,來臣擔任李韶陽的官職,康臣則懷著遊覽泰山、岱山之間的壯志,順路來到了我的住處。我與他寒暄完畢,就詢問了禹門先生的情況。
康臣大力稱讚禹門先生學問的純粹和精深,醫術更是精湛,在燕趙地區難以找到匹敵之人。我當時就感到很驚訝。我想要見見禹門先生,希望他能用他精深的醫術治療我的舊疾,用他的智慧和教導,開拓我的眼界。但是禹門先生卻在當年我遊玩過的泲水邊悠然自得,他想要用高超的醫術醫治天下病人,根本不屑於用一味參藥或一味苓藥來治療我這種小病。
比數歲,予被調,來臣亦改補永寧,而禹門則束裝投牒來京領選,報國古松之下,卒然相遇,二十年契潤,雖淳于一石,未足澆予二人積渴矣,因各出生平著作,共相較訂,而其中足以援世而活人者,莫如《身經答問》諸書。時又以索米長安,無由問世。歲辛亥,禹門筮仕滋陽,予亦以歸途之便,連鑣共路,因請全書而卒業焉。
其詮註周身,則如異人鐵鏡,五臟具見也;其分疏經絡,則如禹貢隨刊,源流並悉也;其分治各部,則如孫武談兵,握要制勝也:其辨別陰陽,察量虛實,權衡子母,則如經緯千頭,絲分縷析也;其開陳脈訣,指點脈源,列疏脈病,則如來者教耕,織者訓絍,條條井井也。
白話文:
幾年前,我被調職,來到永寧任職。禹門也收拾行囊,帶著辭呈來到京城參加選拔。在報國古松下,我們偶然相遇。二十年的情誼,即使是淳于髠的巨石,也無法澆灌我們二人心中積累的渴念。於是,我們各自拿出生平著作,互相校訂,其中最能救世濟民的,莫過於《身經答問》等書。當時,我們都身無分文,難以將這些著作問世。辛亥年,禹門被選拔到滋陽任職,我恰好也準備返回故鄉,便與他同行,趁機將全部著作交給他,讓他完成出版。
書中對人體的詮釋,就像異人手中的鐵鏡,可以清晰地看到五臟六腑;對經絡的梳理,就像《禹貢》中記載的河道,源頭與流向都一目了然;對各個部位的治療方法,就像孫武講述兵法,抓住要點就能取得勝利;對陰陽的辨別,虛實的衡量,子母的權衡,就像經緯交錯,絲絲縷縷地分析;對脈訣的闡釋,脈源的指點,脈病的列舉,就像教人耕作,傳授織布技巧,條理清晰,井然有序。
而且按圖知孔穴之攸關,考說識本標之各異,詳用藥得應手之無疑,則又如希夷諸子之《圖六十四卦》,濂溪周子之《演說太極》,而西山瓊山諸先生之《衍補大學》也。是非以純篤之道學,究精深之醫學,其能如是乎?噫!觀止矣!夏秋間,余養病嵫山,朝夕請業,因取「答問」而分為章節,取散帙而匯為一書,取疑義而略為音釋,顏曰:《身經通考》,為援世活人者寶筏焉。若夫鐫方,則非禹門意也。
禹門集方數卷,嘗曰:此簽蹄也。按脈測經,按經測病,按病施劑,方如用兵,臨機應變,忘乎筌,忘乎蹄矣!余則曰:此模範也。道路間關,窮鄉僻邑,萬一診視無人,考方無據,模不模,範不範,人命重大,儼誰寄託乎?應將方之秘密,單傳及和平中正者,選集而公諸當世。庶武穆運用之妙,仍在一心,而刁斗森嚴,令人猶識程不識軍容也。
白話文:
研究醫學,要像學習儒家經典一樣,深入鑽研。要能精準辨認穴位、理解疾病病因、熟練運用藥物,才能達到精通醫術的境界。就像希夷子寫的《圖六十四卦》,濂溪周子寫的《演說太極》,還有西山瓊山先生們寫的《衍補大學》一樣,都需要不斷探究和學習。想要成為精通醫學的医者,必須要以純粹的道德修養為基礎,深入研究醫學知識,才能達到如此境界。
我曾在夏秋之際,於嵫山養病,每日請教醫術,將學到的醫學知識整理成章節,匯集成一本書,並為疑難問題做出詳細的解釋,取名為《身經通考》,希望能成為救治病患的寶貴指南。
有些人認為醫術應該像神農氏一樣,掌握精密的藥方,像是在下棋一樣,一步步精準地應對病症。但我認為,醫術也需要一些模板和範例。在偏遠地區,如果遇到無人診治的危急情況,就需要依據醫書中的方劑進行治療,就像建築需要模具一樣。為了救治更多病人,我決定將一些重要的方劑公開,讓更多人可以學習和使用。我希望人們能像武穆一樣,掌握醫術精髓,在救治病人的同時,也能傳承醫學知識,讓後人也能學習和應用。
禹門以為然。遂選方若干,合為四卷,統系以《身經》而繡梓之,稱完壁云。嗚呼!予因之有感矣!七尺有涯,雙丸若轂,回視辛卯,迄今曾幾何時?而聚散升沉,月移云駛,有如今古。獲茲保命之書,得不誦太白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之句,以為誥嘆哉?若禹門則𦲷政方始,正欲以扶危急病之心,為滋民造命,行將充擴,仁術胥天下而同歸仁壽焉。又寧僅此《通考》一書,起人指下已也。
予因書成,紀其大略如此。
時:
康熙十年小春日也
白話文:
禹門認為這個方法可行,於是便選出許多方劑,合編成四卷,以《身經》為綱領,刻印成書,並取名為「完壁」。
唉!我因此有所感觸啊!人生不過七尺,如同車輪般不停轉動,回首辛卯年至今,時光流逝,轉眼即逝。聚散離合,如同月移星轉,瞬息萬變,古今皆然。如今獲得這本保命之書,怎能不效仿太白詩中「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之句」,以此為警示呢?
若禹門當初秉持著扶危濟急之心,以滋養百姓、造福蒼生為己任,將要廣泛推廣仁術,使天下之人共同邁向仁愛與長壽,又豈止僅僅著成這本《通考》,指點眾人而已呢!
我因這本書完成,便將其大略記錄下來。
時:
康熙十年小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