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2)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2)
1. 附圖說
以平治之紀為例,若太過之紀,其氣未至而至,從節前十三日為度;不及之紀,其氣至而未至,從節後十三日為度。太過之歲,從左尺浮分起,立春;不及之歲,從左關中分起,立春,依次而推之,此六氣至理。如左關脈獨弦大,已知雨水後驚蟄,邊有風熱之症,蓋弦主風,大主熱也。
如右尺沉分脈獨緩,滯而實大,已知芒種後夏至,邊有濕熱之病,蓋緩滯主濕,實大主熱也。若緩滯虛大,乃濕熱相火為患,蓋緩滯為濕,而虛大為相火也。
白話文:
以平治之紀為例,如果是一年過於早到的年份,其氣候變化還沒到卻已經出現,以節氣前十三天為界限;如果是一年過於晚到的年份,其氣候變化已經到來卻還沒出現,以節氣後十三天為界限。過於早到的年份,以左尺浮分脈起算,立春時節開始;過於晚到的年份,以左關中分脈起算,立春時節開始,依此類推,這就是六氣運行的道理。
比如說,如果左關脈搏獨自弦而有力,就知道雨水節氣之後的驚蟄節氣,會有風熱之症,因為弦脈主風,有力脈主熱。
又比如說,如果右尺沉分脈搏獨自緩慢,停滯而有力,就知道芒種節氣之後的夏至節氣,會有濕熱之病,因為緩慢停滯的脈搏主濕,有力脈主熱。如果脈搏緩慢停滯且虛弱无力,那就是濕熱相火作祟,因為緩慢停滯的脈搏主濕,虛弱無力的脈搏主相火。
2. 何謂流轉晝夜之脈(附圖)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太陽一日行一度,從房至胃十四宿,為陽,主晝,正人身血氣行陽二十五度也:從昴至氏十四宿,為陰,主夜,正人身氣血行陰二十五度也。蓋人身經絡共長一十六丈二尺,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
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中,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兩足蹻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也、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十息脈行六尺,百息脈行六丈,二百七十息脈行一十六丈二尺,氣血周身一度也,漏水下二刻焉。
白話文:
人體經絡循環一周為三百六十五度,太陽每天運行一度,從房宿到胃宿這十四個星宿代表陽氣,主宰白天,此時人體血氣運行陽氣二十五度;從昴宿到氏宿這十四個星宿代表陰氣,主宰夜晚,此時人體血氣運行陰氣二十五度。
人體經絡總長十六丈二尺,手三陽經脈從手到頭,長五尺,合起來是三丈;手三陰經脈從手到胸,長三尺五寸,合起來是二丈一尺;足三陽經脈從足到頭,長八尺,合起來是四丈八尺;足三陰經脈從足到胸,長六尺五寸,合起來是三丈六尺;兩足蹻脈從足到目,長七尺五寸,合起來是一丈五尺;督脈和任脈各長四尺五寸,合起來是九尺。
人體每一次呼吸,脈搏運行三寸,一次呼吸結束,脈搏運行六寸,十次呼吸脈搏運行六尺,一百次呼吸脈搏運行六丈,二百七十次呼吸脈搏運行十六丈二尺,氣血循環一周,需要兩個時辰的時間。
至明日寅時,周身五十度,脈行八百一十丈,該一萬三千五百息,漏水下百刻焉,日行二十八舍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厥陰、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周而復始,循環無端。氣主熙之,血主濡之,脈在其中,為之樞紐也。
春秋分晝夜兩停,脈行五十度,臺乎正數也。若冬至之後,晝四十刻,夜六十刻,陰多陽少,氣血凝澀,而脈道遲止,行四十度也。夏至之後,晝六十刻,夜四十刻,陽多陰少,氣血滑利而脈道疾,反行六十度也。若天氣暴熱,脈行亦疾;天氣暴寒,脈行亦遲,故人不能調養,以順造化之氣,則生病而脈變矣。
白話文:
明天寅時(凌晨三點到五點),全身經脈運行五十度,脈搏跳動八百一十丈,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漏壺滴水一百刻(約兩個小時),太陽運行二十八宿。經脈循行路線從中焦開始,流注到手太陰、陽明經,陽明經流注到足陽明、太陰經,太陰經流注到手少陰、太陽經,太陽經流注到足太陽、少陰經,少陰經流注到手厥陰、少陽經,少陽經流注到足少陽、厥陰經,最後厥陰經再回到手太陰經,如此周而復始,循環不息。氣主導經脈的溫煦,血主導經脈的濡養,脈搏位於其間,是經脈運行的樞紐。
第二段
春秋分晝夜兩停,脈行五十度,臺乎正數也。若冬至之後,晝四十刻,夜六十刻,陰多陽少,氣血凝澀,而脈道遲止,行四十度也。夏至之後,晝六十刻,夜四十刻,陽多陰少,氣血滑利而脈道疾,反行六十度也。若天氣暴熱,脈行亦疾;天氣暴寒,脈行亦遲,故人不能調養,以順造化之氣,則生病而脈變矣。
春秋分時,晝夜時間相等,脈搏運行五十度,這是正常數值。冬至之後,白天四十刻,夜晚六十刻,陰氣盛陽氣衰,氣血凝滯,脈搏運行較慢,只有四十度。夏至之後,白天六十刻,夜晚四十刻,陽氣盛陰氣衰,氣血流利,脈搏運行較快,可達六十度。若天氣突然炎熱,脈搏也會加快;天氣突然寒冷,脈搏也會減慢。因此,人若不能調養身體,順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就會生病,導致脈象異常。
3. 何謂無病之脈
一呼心與肺,一吸腎與肝,呼吸定息為脾位,其相輪而迭至也。肺主一六,心主二七,脾主三八,肝主四九,腎主五十。自寅至申,行陽二十五度,自申至寅,行陰二十五度,通計十六丈二尺,一萬三千五百息。春肝脈弦細而長,夏心脈浮大而洪,長夏脾脈軟大而緩,秋肺脈浮澀而短,冬腎脈沉濡而滑。
小腸洪大而緊,膽弦大而浮,膀胱洪滑而長,心包沉弦而敦,大腸浮短而滑,胃浮長而滑,三焦洪散而急。參以四時、王相休作,無過不及之患,命曰無病之脈。
白話文:
呼吸時,呼氣時心肺相連,吸氣時腎肝相連,呼吸停止時則為脾的運作,這些臟器互相輪流作用。肺主宰一六歲,心主宰二七歲,脾主宰三八歲,肝主宰四九歲,腎主宰五十歲。從寅時到申時,陽氣運行二十五度,從申時到寅時,陰氣運行二十五度,總計十六丈二尺,一萬三千五百個呼吸。春天肝的脈象弦細而長,夏天心的脈象浮大而洪,長夏脾的脈象軟大而緩,秋天肺的脈象浮澀而短,冬天腎的脈象沉濡而滑。小腸的脈象洪大而緊,膽的脈象弦大而浮,膀胱的脈象洪滑而長,心包的脈象沉弦而敦,大腸的脈象浮短而滑,胃的脈象浮長而滑,三焦的脈象洪散而急。結合四時陰陽、相生相剋的變化,做到不過不及,這就是無病的脈象。
4. 何謂有病之脈
以脈之大綱言之;初持脈,輕手候之,見於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心肺之應也。蓋心肺在上,故其脈皆浮,若浮大而散者,心也;浮澀而短者,肺也。重手按之,附於肌肉之下者,陰也;臟也,肝腎之應也。蓋肝腎在下,故其脈皆沉,若弦而長者,肝也;沉而軟滑者,腎也。
不輕不重,中手取之,脈應於肌肉之間,陰陽相適,中和之應,脾胃之候也,蓋脾居中州,故脈緩而大,此為五臟之平脈。
診視者,必審知平脈,然後乃可以辨有病之脈,若短小而見於皮膚之間者,陰乘陽也;洪大而見於肌肉之下者,陽乘陰也,寸尺皆然。上逆寸,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陽之脈也;下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陰之脈也。
白話文:
以脈象的大綱來說
一開始把脈,輕輕地把手放在病人手腕上,感覺脈搏在皮膚表面跳動的,屬於陽脈,代表腑臟,與心肺有關。因為心肺位於身體上部,所以其脈象都比較浮。如果脈象浮大而散漫,就是心脈;如果脈象浮澀而短促,就是肺脈。
用力按下去,感覺脈搏在肌肉底下跳動的,屬於陰脈,代表臟腑,與肝腎有關。因為肝腎位於身體下部,所以其脈象都比較沉。如果脈象弦而長,就是肝脈;如果脈象沉而軟滑,就是腎脈。
不輕不重,用中等力道按壓,感覺脈搏在肌肉之間跳動的,陰陽調和,屬於中和之脈,代表脾胃。因為脾臟居於身體中焦,所以其脈象緩慢而有力,這是五臟平和的脈象。
診脈的人,一定要先了解平和的脈象,才能辨別有病的脈象。如果脈象短小,而且在皮膚表面跳動,就是陰氣乘陽氣;如果脈象洪大,而且在肌肉底下跳動,就是陽氣乘陰氣,寸口、尺脈都一樣。
脈象上逆至寸口,稱為溢、外關內格,這是陰氣乘陽氣的脈象;脈象下沉至尺脈,稱為覆、內關外格,這是陽氣乘陰氣的脈象。
又以脈之十二經細分之:脈有浮沉,診有輕重,左寸先以輕手得之,是小腸,屬表;後以重手,如六菽之重,得之是心,屬裡。心在肺下,主乎血脈,心脈循血脈而行,按至血脈而得為浮;稍加力,脈粗而大;又稍加力,脈道軟潤而散,此乃浮大而散,不病之脈也。若出於血脈之上,見於皮膚之間,是其浮也;入於血脈之下,見於筋骨之分,是其沉也。
左關先以輕手得之,是膽,屬表;後以重手,如十二菽之重,取之是肝,屬裡。肝在脾下,主乎筋,肝脈循筋而行,按至筋平脈如箏弦,為痃;次少加力,脈道迢迢為長,此弦長不病之脈也。若出於筋上,見於皮膚、血脈之間,是其浮也:入於筋下,見於骨上,是其沉也。左尺先以輕手得之,是膀胱,屬表;後以重手取之,如十五菽之重,得之是腎,屬裡。
白話文:
另外,將十二經脈細分來看,脈象有浮沉,診脈時也有輕重之分。左寸脈,先用輕力觸摸,摸到的就是小腸經,屬於表;之後用重力觸摸,約等於六顆豆子的重量,摸到的就是心經,屬於裡。心臟位於肺臟下方,主管血脈,心經循著血脈運行,按壓到血脈的地方就能摸到浮脈;稍微用力,脈象就粗大;再用力一點,脈道就柔軟潤滑且散開,這就是浮大散脈,屬於正常的脈象。如果脈象從血脈表面出現,位於皮膚之間,就是浮脈;如果脈象進入血脈深處,位於筋骨之間,就是沉脈。
左關脈,先用輕力觸摸,摸到的就是膽經,屬於表;之後用重力觸摸,約等於十二顆豆子的重量,摸到的就是肝經,屬於裡。肝臟位於脾臟下方,主管筋骨,肝經循著筋骨運行,按壓到筋骨平滑的地方,脈象就像琴弦一樣,稱為弦脈;稍微用力,脈道就細長,這就是弦長脈,屬於正常的脈象。如果脈象從筋骨表面出現,位於皮膚和血脈之間,就是浮脈;如果脈象進入筋骨深處,位於骨骼表面,就是沉脈。
左尺脈,先用輕力觸摸,摸到的就是膀胱經,屬於表;之後用重力觸摸,約等於十五顆豆子的重量,摸到的就是腎經,屬於裡。
腎在肝下,主乎骨,腎脈循骨而行,按至骨上得之為沉;又重手按之,脈道無力為濡,舉指來疾流利者,為滑,此乃沉涯而滑,不病之脈也。若出於骨上,見於皮膚、血脈、筋骨之間,是其浮也;人而至骨,是其沉也。右寸先以輕手得之,是大腸,屬表;後以重手取之,如三菽之重,得之是肺,屬裡。
肺居最上,主乎皮毛,肺脈循皮毛而行,按至皮毛而得者,為浮;稍加力,脈道不利為澀;又稍加力脈道縮入關中,上半指不動、下半指微動者為短,此浮澀而短,不病之脈也。若出於皮毛之上,見於皮膚之表,是其浮也;人於血脈、筋肉之分,是其沉也。右關先以輕手得之,是胃,屬表;後以重手取之,如九菽之重,得之是脾,屬裡。
白話文:
腎臟位於肝臟下方,主管骨骼,腎經沿著骨骼運行。用輕柔的手指按壓在骨骼上能感受到脈搏,這叫做沉脈;用力按壓,脈搏無力,感覺像水一樣流動,稱為濡脈;快速地用手指滑過,脈搏流動順暢,稱為滑脈。沉而滑的脈象,屬於正常無病的脈象。如果脈搏不在骨骼上,而是出現在皮膚、血管、筋骨之間,稱為浮脈;如果脈搏深入骨骼,則為沉脈。
右手寸關尺三部位中,寸口部位,先用輕柔的手指按壓,感受到的脈搏屬於大腸經,屬於表;再用較重的力量按壓,像三粒豆子那樣重,感受到的脈搏屬於肺經,屬於裡。
肺臟位於身體最上方,主管皮毛,肺經沿著皮毛運行。用輕柔的手指按壓在皮毛上能感受到脈搏,這叫做浮脈;稍微用力按壓,脈搏流動不順暢,稱為澀脈;再稍微用力,脈搏縮入關節處,上半段手指感覺不到脈搏,下半段手指能感受到微弱的跳動,稱為短脈。浮而澀、短的脈象,屬於正常無病的脈象。如果脈搏不在皮毛上,而是出現在皮膚表面,稱為浮脈;如果脈搏深入到血管、肌肉之間,則為沉脈。
右手寸關尺三部位中,關口部位,先用輕柔的手指按壓,感受到的脈搏屬於胃經,屬於表;再用較重的力量按壓,像九粒豆子那樣重,感受到的脈搏屬於脾經,屬於裡。
脾在心下,主乎肌肉,脾脈循肌肉而行,按至肌肉,如微風颭柳之狀,為緩;又稍加力,脈道敦實為大,此為緩大,不病之脈也。若出於肌肉之上,見於皮毛之間者,是其浮也;入於肌肉之下,見於筋骨之分者,是其沉也。右尺先以輕手得之,是三焦,為表;後以重手得之是命門,屬裡,為相火,氣與腎通也。
復以脈之三部九候細分之: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凡三部,每部各有浮、中、沉三候,三而三之為九候也。浮主皮膚,候表及腑;中主肌肉,以候胃氣;沉主筋骨,候里及臟。
寸為陽,為上部,法天,為心肺,以應上焦,主心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關為陰陽之中,為中部,法人,為肝脾,以應中焦,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尺為陰,為下部,法地,為腎命,以應下焦,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白話文:
脾臟位於心臟下方,負責控制肌肉。脾經沿著肌肉運行,按壓肌肉時,感覺像微風吹拂柳枝一樣輕柔,這是正常的脈象。如果稍微用力按壓,脈道就會顯得飽滿有力,這是緩大的脈象,表示身體健康。如果脈象浮於肌肉表面,出現在皮毛之間,這就是浮脈;如果脈象深入肌肉下方,出現在筋骨交界處,這就是沉脈。右手的尺脈,先用輕柔的手法按壓,可以觸摸到三焦,屬於表層;再用重力按壓,可以觸摸到命門,屬於裡層,是相火,與腎氣相通。
可以根據脈象的三部九候來更精細地分析:三部指的是寸關尺三部脈象,九候指的是浮中沉三種狀態。每一部都包含浮、中、沉三種候,總共九種候。浮脈主要反映皮膚的狀況,代表表層和腑臟的病變;中脈主要反映肌肉的狀況,代表胃氣的變化;沉脈主要反映筋骨的狀況,代表裡層和臟器的病變。
寸脈屬陽,代表身體的上部,對應天,與心肺相關,屬於上焦,主要反映心胸以上至頭部的疾病。關脈屬陰陽交界,代表身體的中部,對應人,與肝脾相關,屬於中焦,主要反映膈肌以下至臍部的疾病。尺脈屬陰,代表身體的下部,對應地,與腎命門相關,屬於下焦,主要反映臍以下至足部的疾病。
再以五行生剋之理詳推之:相生者,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也。相剋者,謂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是也。凡脈遇相生則吉,遇相剋則凶,何也?蓋心若見沉細,肝見短澀,腎見遲緩,肺見洪大,脾見弦長,皆遇克也,為鬼賊相侵危症也。又心若見緩,肝見洪,肺見沉之類,是子扶養於母,遇我之所生也,雖病易瘥。
若夫腎病傳肝,肝病傳心之類,此母來抑子病,雖不死亦綿延日久矣。又我克者為妻,假如春屬木脈,見脾土,是夫得妻脈也。妻來乘夫雖非正克,然春中獨見脾脈,土乘木衰,土乘之則生,金來剋木矣。若肝脈弦緩,而本體尚存,脾土雖乘之,為微邪,不足慮也。若本脈全無而獨見脾緩之脈,其為害也,必矣。
白話文:
根據五行生剋的原理仔細推斷:相生指的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剋指的是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凡是脈象遇到相生就吉利,遇到相剋就凶險,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心脈沉細、肝脈短澀、腎脈遲緩、肺脈洪大、脾脈弦長,都是遇到相剋的情況,是鬼邪入侵的危症。
反之,如果心脈緩慢、肝脈洪大、肺脈沉細等等,就表示子脈受到母脈的扶養,遇到的是生我之物,雖然生病,但容易痊癒。
如果腎病傳到肝臟,肝病傳到心臟等等,這是母脈來抑制子脈的病症,雖然不至於死亡,但病程會很漫長。另外,我所剋制者為妻脈,例如春季屬於木脈,遇到脾土,就是妻子之脈。妻子之脈來乘夫脈雖然不是正剋,但是春季中如果只見到脾脈,土乘木衰,土乘木就生,金來剋木了。
如果肝脈弦緩,但本體還在,脾土雖然乘之,只是微邪,不用擔心。但是如果本脈完全消失,只見到脾脈緩慢,那就一定會造成傷害。
《脈賦》云:假令春得肺脈為鬼,得心脈則為肝兒,腎為其母,脾則為妻,故春得脾(土生金剋木)而莫療,冬見心(火生土剋水)而不治,夏得肺(金生水剋火)而難瘥,秋得肝(水生火剋金)亦可疑。此即四時休王,以倒生克之義也。
然脈之息數,以四至、五至為平和,不大不小、和緩舒暢為無病;至於三遲、二敗,冷而危也;六數、七極,熱生多也;八脫九死;極於十一、二,至與夫奄奄兩息一至,則又散而變矣。如六數、七極為熱脈,若有力謂之有神,當泄其熱:三遲、二敗為寒脈,若有力謂之有神,當去其寒。若脈無神,而無胃氣,豈可輕泄而輕去之哉!
白話文:
《脈賦》中說,假設春天得肺脈就如同遇到鬼魅,得心脈則像個孩子,腎臟是母親,脾臟是妻子。所以春天若得了脾臟的病(土生金剋木),就難以治療;冬天若患了心臟的病(火生土剋水),也無法治癒;夏天得了肺部的病(金生水剋火),也很難痊癒;秋天得了肝臟的病(水生火剋金),也令人懷疑。這就是四季休王,以相反的生克關係來理解的道理。
然而脈搏的跳動次數,以四至、五至為平和,不快不慢、平穩順暢就表示無病;至於三遲、二敗,脈搏冰冷,預示著危險;六數、七極,脈搏快速,代表著熱氣過盛;八脫九死,脈搏極為虛弱;到了十一、二至,甚至奄奄一息的一至,則又散亂無常了。像是六數、七極屬於熱脈,若有力氣就表示有神氣,應該要泄去熱氣;三遲、二敗屬於寒脈,若有力氣就表示有神氣,應該要驅除寒氣。如果脈搏無神,而且沒有胃氣,又怎麼能輕易地泄去或驅除呢?
元朝名醫謂:脈之大要,不外乎浮、沉、遲、數、滑、澀六者而已,浮脈輕手取之,沉脈重手取之,而遲數之脈,以己之呼吸取之,滑澀之脈,又察乎往來之形狀也。浮者陽也,脈在肉上行也,輕手乃得,而芤洪散大長濡弦,皆輕手而得之類也;沉者陰也,脈在肉下行也,重手乃得,而伏石短細牢實,皆重手而得之類也。
遲者,脈不急也,一息二、三至而濡緩,皆遲之類也;數者,脈來速也,一息六、七至而疾促,皆數之類也。至於滑澀之脈,則於往來之形狀察之,浮而陽在表,為風,為虛;沉而陰在裡,為濕,為實。數,在腑為熱為陽為燥;遲,在臟為寒為冷為陰。滑而血多氣少,澀而氣多血少,滑為血有餘,澀為氣獨滯,是六脈之大要也。
白話文:
元朝名醫所言:脈象的要點,不外乎浮、沉、遲、數、滑、澀六種而已。
-
浮脈:輕輕按手就能感覺到的脈搏,代表陽氣在上,脈絡在皮肉表面運行。輕輕按壓就能觸到的脈象,例如芤、洪、散、大、長、濡、弦,都屬於浮脈。
-
沉脈:需要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的脈搏,代表陰氣在下,脈絡在皮肉深處運行。需要用力按壓才能觸到的脈象,例如伏、石、短、細、牢、實,都屬於沉脈。
-
遲脈:脈搏跳動緩慢,一呼一吸之間,脈搏跳動兩到三次,且感覺柔軟緩慢,都屬於遲脈。
-
數脈:脈搏跳動快速,一呼一吸之間,脈搏跳動六到七次,且感覺急促,都屬於數脈。
-
滑脈:脈搏跳動流暢,像珠子一樣滑動,代表氣血充足,但容易偏虛。
-
澀脈:脈搏跳動不順暢,像繩子一樣粗糙,代表氣血不足,但容易偏實。
-
浮而陽在表,為風,為虛:浮脈代表陽氣在上,容易受到風寒侵襲,並且身體虛弱。
-
沉而陰在裡,為濕,為實:沉脈代表陰氣在下,容易受到濕邪侵襲,並且身體強壯。
-
數,在腑為熱為陽為燥:數脈代表陽氣偏盛,容易出現發熱、燥熱等症狀。
-
遲,在臟為寒為冷為陰:遲脈代表陰氣偏盛,容易出現寒涼、畏寒等症狀。
-
滑而血多氣少:滑脈代表氣血偏虛,容易出現血虛的症狀。
-
澀而氣多血少:澀脈代表氣血偏實,容易出現氣滯血瘀的症狀。
總之,這六種脈象是診脈的重要依據,通過觀察脈象的變化,可以了解人體的氣血運行狀況,以及疾病的性質和程度,為醫生診斷和治療疾病提供重要參考。
至於疾病為症,又有陰陽表裡之辨。蓋六淫之邪,襲於經絡而未入於臟胃。如左手人迎脈緊盛,大於氣口一倍,為外感風與寒也,皆屬於表,為陽也,腑也,七情之氣,鬱於心腹之內,不能越散,飲食五味之傷,留於腸胃之間,不能通泄;如右手氣口脈大人迎一倍,脈緊盛,為傷食,為勞倦,皆屬於里,為寒也,臟也;若人迎、氣口俱緊盛,此為夾食傷寒,為內傷、外感也。
又陽經取決於人迎,陰經取決於氣口,左脈不和為病在表,為陽,主四肢;右脈不和為病在裡,為陰,屬五臟。
白話文:
疾病的症狀,可以根據陰陽表裡來區分。外來的六淫邪氣,侵犯經絡,尚未進入臟腑,例如左手人迎脈緊而有力,比氣口脈強一倍,就代表外感風寒,屬於表證,為陽性,屬於腑;而七情鬱結於心腹,無法散發,或飲食五味傷損,停滯於腸胃,無法通泄,例如右手氣口脈比人迎脈強一倍,脈緊而有力,就代表傷食、勞倦,屬於裡證,為陰性,屬於臟。如果人迎脈和氣口脈都緊而有力,則表示夾食傷寒,屬於內傷和外感兼有。
另外,陽經的脈象取決於人迎脈,陰經的脈象取決於氣口脈。左脈不和,代表病在表,為陽性,主四肢;右脈不和,代表病在裡,為陰性,屬於五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