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

回本書目錄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

1.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古部李澇禹門父編述

男皋漠昆令、皋原秋臺同校

桐溪仲弘道含齋父參訂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古人寫的一篇書籍或文章的序言或者前言部分。它包含了作者的名字和一些其他人的名字,這些人可能參與了該作品的校對或審核工作。

簡而言之,這段文字的意思是:由古部李澆禹和他的父親共同編撰,並由男性皋漠昆令、皋原秋臺進行校對;同時也得到了桐溪仲弘道及其父親在其中的一些意見和幫助。 以下是繁體字版本: 「古部李澆禹」、「其父」、「男皋漠昆令」、「皋原秋臺」、「桐溪仲弘道」及「含齋父」等六位人士共同完成此一著作。

2. 何謂脈

脈以瓜從永,氣血各循其派,經流而不已也。《經》曰,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是故心主脈。脈者,先天之神也。故其晝夜出入,莫不與天地等。神寤則出於心,而見於眼,故脈晝行陽二十五度;寐則棲於腎,而息於精,故脈夜行陰二十五度。天之陽在南,而陰在北.故男子寸盛而尺弱。

地之陽在北,而陰在南。故女子尺盛而寸弱。天之陽在南,而陰在北,故清陽之七竅,皆見於面,濁陰之二竅,皆出於下。地之陽在北。而陰在南,故三陽之脈,皆聚於背,三陰之脈,聚於胸腹。脈,神也,陽也,陽行速,猶太陽之一日一周天。息,氣也,陰也,陰行遲,猶太陰之一月一周天。

白話文:

脈絡與氣血運行

脈絡如同瓜藤般綿延不斷,氣血各自分流循行於其間,流動不息。

《經》書中記載:「濁氣歸於心,精液流於脈絡,所以心主脈。」脈絡是先天的精氣所化生,因此它晝夜不停地出入,與天地運行相呼應。神明清醒時,精氣由心而出,顯現於眼,所以白天脈絡行於陽經,運行二十五度。睡眠時,精氣歸於腎,藏於精液,所以夜晚脈絡行於陰經,運行二十五度。

天地之陽氣在南方,陰氣在北方,所以男子寸脈旺盛,尺脈虛弱。

地之陽氣在北方,陰氣在南方,所以女子尺脈旺盛,寸脈虛弱。

天地之陽氣在南方,陰氣在北方,所以清陽之氣所屬的七竅,皆顯露於面部,濁陰之氣所屬的二竅,則皆位於下半身。

地之陽氣在北方,陰氣在南方,所以三陽經脈皆聚於背部,三陰經脈則聚於胸腹。

脈絡是精氣之神,屬陽,陽氣運行速度快,猶如太陽一日運行一周天。呼吸是氣血之陰,屬陰,陰氣運行速度慢,猶如太陰一月運行一周天。

然分而言之,曰神、曰氣、曰血,總而言之,唯脈運行於氣血而已。是以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血和,則脈平;氣血風,則脈病;氣血壯,則脈大;氣血微,則脈小;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長人則脈長,短人則脈短。性緊則脈緊,性緩則脈緩,室女尼冠則脈濡,嬰兒稚子則脈急。

脈為氣血之體,氣血乃脈之用也。然則氣血能使脈之盛衰,又何以致之?蓋因谷入於胃,脈道乃行。穀氣多,則氣血榮昌,脈亦盛也;穀氣少,則氣血微弱,脈亦衰矣。故《經》曰:四時以胃氣為本,脈無胃氣則死。論脈而至此,脈之為脈,豈非太乙天真之元氣乎?

白話文:

雖然可以將脈象分別以“神”、“氣”、“血”來描述,但總歸來說,脈象的運行依賴於氣血。因此,氣血充盈,脈象便強盛;氣血衰弱,脈象便衰微;氣血調和,脈象便平穩;氣血有病,脈象便異常;氣血旺盛,脈象便有力;氣血不足,脈象便微弱;氣血偏熱,脈象便快;氣血偏寒,脈象便慢。高個子的人脈象較長,矮個子的人脈象較短。性情急躁的人脈象較緊,性情平和的人脈象較緩,未婚女子和出家人的脈象較軟,嬰兒和幼童的脈象較快。

脈象是氣血的載體,而氣血是脈象的運行動力。既然氣血可以影響脈象的盛衰,那麼氣血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這是因為食物進入胃部,然後經過脈道運行。食物中的精氣充足,氣血便會充盈旺盛,脈象也強健;食物中的精氣不足,氣血便會虛弱衰敗,脈象也衰微。因此,古書中說:“一年四季以胃氣為根本,脈象沒有胃氣的滋養就會死亡。”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明白,脈象的形成,不正是來自於太乙天真之氣嗎?

注釋

  • 太乙天真之元氣: 指宇宙間先天存在的原始能量,也稱作“元氣”。
  • 谷氣: 指食物中的精華,也就是營養。
  • 榮昌: 指氣血充盈旺盛。
  • 脈道: 指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
  • 經: 指中醫經典著作。
  • 胃氣: 指胃的消化功能。
  • 室女尼冠: 指未婚女子和出家女子。

3. 何謂寸關尺三部

凡診脈,先以中指揣掌後有小高骨,便是關脈,然後下前後二指,關前至魚際,得同身之一寸,故名為寸口,為陽;關後至尺澤穴,得同身之一尺,故名為尺部,為陰。又:寸脈六分,關脈六分,其上三分,入於寸內,是陽,得寸內九分,陽數九也;尺內七分,關下三分,入於尺內,是陰,得尺內一寸,陰數十也,終始一寸九分。天和六脈,六甲王脈,四時平脈,合而用之,則三才之道備矣。

然寸部以應上焦,心肺居上也;關部以應中焦,肝脾居中也;尺部以應下焦,腎命居下也。左寸心與小腸動脈之位,君火也;右寸肺與大腸動脈之位,燥金也。左關肝與膽動脈之位,風木也;右關脾與胃動脈之位,濕土也。左尺腎與膀胱動脈之位,寒水也;右尺命門與三焦動脈之位,相火也。

白話文:

診脈方法與脈象解讀

凡是診脈,首先要以中指按住手掌後方的小高骨,這就是「關脈」。接著,往下移動前後二指,從關脈的前方至魚際穴,距離等同於自身手指的寬度一寸,故名為「寸口」,屬陽。再從關脈後方至尺澤穴,距離等同於自身手指的寬度一尺,故名為「尺部」,屬陰。

此外,寸脈長度六分,關脈長度六分,其上三分進入寸內,屬於陽,得寸內九分,陽數為九;尺內七分,關下三分,進入尺內,屬於陰,得尺內一寸,陰數為十,總共一寸九分。

天和六脈、六甲王脈、四時平脈等診脈方法,合而運用,便能涵蓋三才之道,也就是天、地、人三者的法則。

然而,寸部應上焦,心肺位於上焦;關部應中焦,肝脾位於中焦;尺部應下焦,腎命門位於下焦。

左寸代表心和小腸動脈的位置,屬君火;右寸代表肺和大腸動脈的位置,屬燥金。

左關代表肝和膽動脈的位置,屬風木;右關代表脾和胃動脈的位置,屬濕土。

左尺代表腎和膀胱動脈的位置,屬寒水;右尺代表命門和三焦動脈的位置,屬相火。

故以循環之序言之,則左尺水生左關木,左關木生左寸火,左寸火接右尺火,右尺火生右關土,右關土生右寸金,右寸金生左尺水,生生之意不絕,有子母之親也。然以對待之位言之。則左寸火克右寸金,左關木克右關土,右尺水克右尺火,左剛右柔,有夫婦之別也。然左手屬陽,右手屬陰,左寸君火以尊,而在上;右尺相火以卑,而在下,有君臣之道也。

三部之中,有此自然之理,學醫者,不可不盡心也。

白話文:

因此,從循環的順序來說明:

  • 左邊的尺部屬水,生出左邊的關部屬木,左邊的關部屬木生出左邊的寸部屬火。
  • 左邊的寸部屬火接續到右邊的尺部屬火,右邊的尺部屬火生出右邊的關部屬土,右邊的關部屬土生出右邊的寸部屬金,右邊的寸部屬金生出左邊的尺部屬水。
  • 如此生生不息,永無止境,如同母子般親密相連。

然而,從對待的關係來說明:

  • 左邊的寸部屬火克制右邊的寸部屬金,左邊的關部屬木克制右邊的關部屬土,右邊的尺部屬水克制右邊的尺部屬火。
  • 左邊剛強,右邊柔弱,如同夫妻般相互依存。

再者,左手屬陽,右手屬陰,左邊的寸部君火居於尊位,位在上;右邊的尺部相火地位卑微,位在下,如同君臣般上下有序。

這三部之中,蘊含著自然法則,學習醫術的人,不可不認真用心體會。

4. 何謂反關脈

脈不在前三部,或在手腕之後,名曰反關。自列缺至陰溪脈見者,曰反關。此經脈虛,而絡脈滿也。

白話文:

脈搏的位置不應該出現在手腕前的三部分,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就叫做「反關」。從列缺到陰溪之間能夠感受到脈搏的情況也被稱為「反關」。這表示主脈已經虛弱,但分支脈卻仍然充盈。

5. 何謂看脈之時

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可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是以人醉莫與診視,自醉莫診視他人。或乘車走馬,必待寧息方與診視,終不及平旦為佳也。

白話文:

清晨陽氣未升,陰氣未退,尚未進食,經脈尚未充盈,氣血流通順暢,狀態穩定,此時可以觀察五臟的虛實、六腑的強弱、身體的盛衰,以此判斷病情,決定生死。脈象是血的表現,脈搏有力則氣順暢,脈搏微弱則氣虛弱,脈搏頻快則心煩,脈搏強勁則病情加重,脈搏上浮則氣往上走,脈搏下沉則氣往下走,脈搏代脈則氣衰弱,脈搏細弱則氣不足,脈搏澀滯則心痛。脈象起伏不定像湧泉一樣,病情嚴重;脈象微弱綿軟像琴弦一樣,生命垂危。

因此,醉酒者不可診視,自身醉酒也不可診視他人。乘坐車馬的人,也必須等身體平靜下來才能診視,始終不及清晨診視的效果好。

6. 何謂四時之脈(附圖說)

人稟天地之氣,由四時而生,與溫暑涼寒,相為推遷。故必先明四時之脈,然後可診有病之脈。《內經》云: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春弦,夏鉤,秋毛,冬石,此之謂也。

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曰弦,反此者病。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顛疾;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胠滿。春以胃氣為本,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白話文:

人體與四時之氣

人體的氣息源於天地,隨著四季的變化而生長,與溫暖、暑熱、涼爽、寒冷等氣候交替推動。因此,要診斷病人的脈象,必須先了解四時之脈的變化。

《內經》中提到:冬至後四十五天,陽氣微微上升,陰氣微微下降;夏至後四十五天,陰氣微微上升,陽氣微微下降。陰陽之氣有其運行規律,與脈象的變化息息相關。春天的脈象如同琴弦,夏天如同鉤子,秋天如同毛髮,冬天如同石頭,這就是所謂的“四時之脈”。

春脈

春天的脈象代表著肝臟,五行屬木,万物开始萌发生长。因此,春天的脈象應該軟弱輕虛,滑利而直,如同琴弦般,這就是正常的春脈。反之,則為病。

如果脈象氣力強勁,則為太過,病症出現在體表。如果脈象氣力不足,則為不及,病症出現在內臟。

太過會導致易怒、頭昏眼花、頭風等症狀;不及則容易出現胸痛、背痛、腿部腫脹等症狀。

春天的根本在於胃氣。胃氣微弱如同琴弦,則為平脈;琴弦明顯,胃氣不足,則為肝病;只有琴弦,沒有胃氣,則為死症;胃氣有毛髮般的感覺,則為秋天的病症;毛髮明顯,則為當下的病症。

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氣衰曰鉤,反此者病。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身熱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夏以胃氣為本,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藏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曰毛,反此者病。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出血,下聞病音。秋以胃氣為本,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胃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白話文:

夏脈

夏脈代表心臟,五行屬火,主掌萬物的生長。

  • 氣來盛氣衰曰鉤: 夏天時,氣血旺盛,但到了秋天,氣血就會衰弱,這就是「鉤」。反之,如果夏天氣血不旺,到了秋天反而更盛,則為病態。
  • 太過: 夏天氣血過盛,則表現為外在的病症,如身熱膚痛、浸淫等。
  • 不及: 夏天氣血不足,則表現為內在的病症,如煩心、咳嗽、氣泄等。
  • 夏以胃氣為本: 夏天以胃氣為根本。
  • 夏胃微鉤曰平: 夏天胃氣略微衰弱,屬於正常狀態。
  • 鉤多胃少曰心病: 夏天胃氣衰弱,而心氣過盛,則屬於心病。
  • 但鉤無胃曰死: 夏天胃氣完全衰弱,則會導致死亡。
  • 胃而有石曰冬病: 夏天胃氣強健,但出現石症,則屬於冬天的病症。
  • 石甚曰今病: 石症嚴重,則屬於當下的病症。

秋脈

秋脈代表肺臟,五行屬金,主掌萬物的收藏。

  • 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曰毛: 秋天時,氣血輕盈虛浮,來得快去得也快,這就是「毛」。反之,如果秋天氣血不輕盈,反而沉重,則為病態。
  • 太過: 秋天氣血過於輕盈虛浮,則表現為外在的病症,如逆氣而背痛等。
  • 不及: 秋天氣血不足,則表現為內在的病症,如喘息、呼吸急促、咳嗽、咳血、聞病音等。
  • 秋以胃氣為本: 秋天以胃氣為根本。
  • 秋胃微毛曰平: 秋天胃氣略微虛浮,屬於正常狀態。
  • 毛多胃少曰肺病: 秋天胃氣衰弱,而肺氣過於輕盈虛浮,則屬於肺病。
  • 但毛無胃曰死: 秋天胃氣完全衰弱,則會導致死亡。
  • 胃而有弦曰春病: 秋天胃氣強健,但出現弦症,則屬於春天的病症。
  • 弦甚曰今病: 弦症嚴重,則屬於當下的病症。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夏脈和秋脈的正常狀態和病態,並將其與胃氣、季節、病症等因素聯繫起來。文中用“鉤”和“毛”來比喻夏、秋季節的氣血特點,並用“太過”和“不及”來描述病態的程度。同時,也提到了不同的病症和病因,以及與季節的關係。

總而言之,這段文字是中醫理論中關於夏秋季節氣血變化和病變的一個片段,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季節與人體健康的關係,並提供一些防病治病的參考。

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而搏曰石,反此者病。其氣來如彈石,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解㑊,脊痛而少氣,不欲言;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冬以胃氣為本,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

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平脾脈來如雞踐地,其來如水之流,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長夏以胃氣為本,胃惟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軟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名曰逆四時。春夏脈沉澀,秋冬脈洪大,亦曰逆四時。

白話文:

冬脈與脾脈解說

冬脈

冬脈屬於腎,腎主北方水,是萬物收藏的根本。因此,冬脈的氣息沉降而搏動,如同石頭一般,稱為「石」。如果脈象反之,則為病。

  • 氣來如彈石,此謂太過,病在外: 脈象過於強勁,如同彈石,稱為太過,病症表現在外。
  • 其去如數,此謂不及,病在中: 脈象過於弱,如同數數點點,稱為不及,病症表現在內。

太過的病症:人會感到精神倦怠,腰背疼痛,氣息短促,不願說話。

不及的病症:人會感到心神不安,如同飢餓一樣,口乾舌燥,腰背疼痛,小腹脹滿,小便異常。

冬以胃氣為本, 冬天以胃氣為根本。

  • 冬胃微石曰平: 冬天,胃氣輕微搏動,如同石頭一般,稱為平脈。
  • 石多胃少曰腎病: 脈象多石,胃氣不足,稱為腎病。
  • 但石無胃曰死: 只有石頭樣搏動,沒有胃氣,則為死症。
  • 石而有鉤曰夏病: 脈象有石頭樣搏動,又有鉤狀起伏,稱為夏病。
  • 鉤甚曰今病: 鉤狀起伏明顯,稱為今病。

脾脈

脾脈屬於土,是孤獨的臟器,負責滋養四肢。

  • 平脾脈來如雞踐地: 平時脾脈搏動,如同雞在地上行走一般。
  • 其來如水之流,此謂太過,病在外: 脈象如同流水般流動,稱為太過,病症表現在外。
  • 如鳥之喙,此謂不及,病在中: 脈象如同鳥喙一樣,稱為不及,病症表現在內。

太過的病症:人會感到四肢無力,無法抬起。

不及的病症:人會感到九竅不通。

長夏以胃氣為本, 長夏以胃氣為根本。

  • 胃惟軟弱曰平: 長夏時,胃氣柔弱,稱為平脈。
  • 弱多胃少曰脾病: 胃氣過於柔弱,稱為脾病。
  • 但代無胃曰死: 只有代脈,沒有胃氣,則為死症。
  • 軟弱有石曰冬病: 脈象柔弱,但有石頭樣搏動,稱為冬病。
  • 石甚曰今病: 石頭樣搏動明顯,稱為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