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答問五 (5)

回本書目錄

身經答問五 (5)

1. 身經答問七

曰:勿疑也。按《內經》云:陰陽之道,推之可千可萬,未可以常理執也。今特為辯之:腎配太陽,心宜配太陰,而配以少陰者,陽常饒而陰常乏。猶《易》之陽用九陰用六也。肝居陽位,而曰厥陰者,水生於秋冬之後,論其本為陰之盡,故曰厥陰也。肺居陰位,而燥金曰陽明者,金生於春夏之後,論其本陽明於前,故曰陽明也。

若腎為寒水,心為君火,肝為風木,此無疑也。至肺與脾,其為太陰,乃土主濕,金主燥,則又不能無疑矣。蓋老陽必變為陰,火當至盛之時,已變為土,土濕故曰太陰。試觀季夏之時。大雨時行,土生金,而為水之母,則其氣之相通,而同為太陰,可知矣。若膀胱之配腎,膽之配肝,小腸之配心,大腸之配肺,胃之配脾,三焦之配乎心主,以其小絡之相通也。然小腸為太陽,而膀胱亦為太陽。

膀胱之為太陽也,與小腸俱至目內眥,同居頭面午位,故皆曰太陽也。肝為厥陰,而心包亦為厥陰,相火為風木所生,子母同氣,故皆曰厥陰也。心為少陰,而腎亦為少陰,子午相通,水火互根,故皆曰少陰也。脾曰太陰,而肺亦曰太陰,肺金為脾土所生,子母同氣,故亦曰太陰也。

胃曰陽明,而大腸亦曰陽明,子母相親,故皆曰陽明也。膽為少陽,而三焦亦曰少陽者,三焦起於亥,膽起於子,俱在耳門銳眥之間,故皆曰少陽也。心為君火,脾為濕土,此無疑也。肝木之為風也,將克乎土,故風為之揚也。肺金之為燥也,方離於火,已脫乎濕,故燥氣未去也。

風極生火,故曰風從火斷,汗之宜。燥極生寒,故曰燥與濕兼,下之可。

曰:太陰之為濕土也,少陽之為相火也,陽明之為燥金也,厥陰之為風木也,其義相類,其理易測也。至於太陽而為寒水,少陰而為心火,其義不類,其理難測矣!何以明之?

曰:君火同午,火本熱,而其氣當陰生之初,故標寒而屬乎少陰。水居子位,水本寒,而其氣當陽生之初,故標熱而屬乎太陽。

白話文:

身經答問七

別懷疑。根據《內經》所說:陰陽之道,變化無窮,不能用固定的道理去理解。現在特別解釋一下:腎臟配屬太陽,心臟應該配屬太陰,但卻配屬少陰,是因為陽氣通常比較充沛,陰氣通常比較不足,就像《易經》中陽用九,陰用六一樣。肝臟位於陽位,卻稱為厥陰,是因為水氣產生於秋冬之後,從根本上來說是陰氣的終結,所以稱為厥陰。肺臟位於陰位,但燥金卻稱為陽明,是因為金氣產生於春夏之後,從根本上來說是陽氣在之前的表現,所以稱為陽明。

腎屬寒水,心屬君火,肝屬風木,這沒有疑問。但肺和脾都屬太陰,而土主濕,金主燥,這就讓人產生疑問了。因為老陽之氣必然轉化為陰氣,火氣達到極盛之時,已經轉化為土氣,土氣濕潤,所以稱為太陰。試想一下仲夏時節,大雨滂沱,土生金,而金又是水的母親,它們的氣息相通,都屬太陰,就可以明白了。膀胱配屬腎臟,膽囊配屬肝臟,小腸配屬心臟,大腸配屬肺臟,胃配屬脾臟,三焦配屬心包,是因為它們經絡互相連通。然而小腸屬太陽,膀胱也屬太陽。

膀胱屬太陽是因為它與小腸都到達目內眥(眼角內側),都在頭面部的午位(正南),所以都稱為太陽。肝屬厥陰,心包也屬厥陰,因為相火(心火)由風木(肝木)所生,母子同氣,所以都稱為厥陰。心屬少陰,腎也屬少陰,因為子午相通,水火互根,所以都稱為少陰。脾屬太陰,肺也屬太陰,因為肺金由脾土所生,母子同氣,所以也稱為太陰。

胃屬陽明,大腸也屬陽明,因為母子相親,所以都稱為陽明。膽屬少陽,三焦也屬少陽,是因為三焦起於亥位(西北),膽起於子位(正北),都在耳門銳眥(耳前髮際與眼角外側)之間,所以都稱為少陽。心為君火,脾為濕土,這沒有疑問。肝木為風,將克制土,所以風能揚土。肺金為燥,剛剛離開火,已經脫離濕,所以燥氣未消。

風盛則生火,所以說「風從火斷」,需要發汗治療。燥盛則生寒,所以說「燥與濕兼」,需要瀉下治療。

太陰為濕土,少陽為相火,陽明為燥金,厥陰為風木,這些意義相近,道理容易理解。但是太陽為寒水,少陰為心火,意義就不同了,道理也難以理解!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君火(心火)在午位(正南),火本屬熱,但它的氣在陰氣初生的時候,所以表現為寒,歸屬於少陰。水在子位(正北),水本屬寒,但它的氣在陽氣初生的時候,所以表現為熱,歸屬於太陽。

2. 身經答問八

長春子曰:吾聞臟腑有移熱移寒,其症為何如?

尊生子曰:《經》言之矣!

脾(肉)移寒於肝(筋),癰腫筋攣(肉冷筋急,結聚為癰)。

肝移寒於心(神),狂鬲中(寒薄心則神亂,故狂。寒與熱薄,故中鬲不通)。

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寒隨心火,內爍金精)。

肺(金精)移寒子腎,為漏水(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如囊裹漿(腎有餘,上奔於肺)。

脾移熱於肝(血),為驚衄。

肝移熱於心,則死(火木相燔)。

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鬲熱多飲)。

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柔謂筋無力,痓謂骨不隨)。

腎移寒於脾,癰腫少氣(寒入於陽,血凝氣聚而為癰腫)。

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腎主下焦,今乃移熱,下焦無主)。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

膀胱移熱於小腸(脈絡於心,循咽下鬲胃),鬲腸不便。上為口糜。

小腸移熱於大腸,為慮瘕,為沉(兩熱相薄,則血滯月不行)。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㑊。

胃移熱於膽,亦日食㑊。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不下止也。傳為衄蠛(汗血)瞑目,故得之氣厥也。

曰:於何而知其移也?

曰:觀其色,聽其聲,診其脈,問其所欲飲食,而驗其見症也(足陽明脈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熱盛則陽絡溢,衄出血,出聲故瞑)。

敢問三陰三陽之發病何如也?

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氣起於足五指之裡,各其症也。

一陽發病,善咳,善泄,其傳為鬲(上咳下泄,中鬲、三焦俱病)。

二陽之病,發心脾,男子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風邪勝兩氣愈消),為息賁,死不治(脾為生化之源,心統諸經之血)。

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腫痿,傳為㿗疝(上爭則寒多,下爭則筋弛)。

一陰為病,主驚咳,背痛噫欠,名曰風厥。

二陰一陽發病,脹滿善氣。

二陽三陰發病,為偏枯,四肢不舉(三陰不足,三陽有餘)。

陰結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二陽結,謂之消(胃、大腸熱,善消水穀)。

三陽結,謂之鬲(小腸、膀胱血燥,則鬲塞不便)。

三陰結,謂之水(脾、肺俱寒,氣化為水)。

一陰(心)一陽(三焦)結,謂之喉痹(二脈井絡於喉)。

陰摶陽別,謂之有子(摶觸手也)。

陰虛陽摶,謂之筋。

陽加於陰,謂之汗。

陰陽虛,腸澼死。

敢問六氣之中人而致病者,孰為甚乎?

曰:莫甚於風矣。風者,數行而善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白話文:

長春子說:我聽說臟腑間會有熱或寒氣互相影響,這些症狀是怎麼樣的呢?

尊生子回答:這在古醫書中已有提及!

脾臟的寒氣影響到肝臟,會導致肌肉緊繃、筋絡攣縮,甚至形成腫塊。

肝臟的寒氣影響到心臟,可能引發精神混亂,甚至出現狂躁,因為寒氣侵擾心臟,使得心神紊亂。

心臟的寒氣影響到肺部,會造成肺部機能減弱,肺部機能減弱的人喝水多尿少,這種情況無法治療,因為寒氣跟隨著心臟的火氣,內損了肺部的金氣。

肺部的寒氣影響到腎臟,會形成漏尿的問題,這種病狀就像水氣困擾大腸一樣,快速行走時會有尿聲,如同袋子裏裝著液體。

脾臟的熱氣影響到肝臟,會引起驚嚇與鼻血。

肝臟的熱氣影響到心臟,可能會致命。

心臟的熱氣影響到肺部,會轉變成膈肌消瘦。

肺部的熱氣影響到腎臟,會轉變成筋肉無力和骨骼運動不順暢。

腎臟的寒氣影響到脾臟,會導致腫塊和呼吸困難。

腎臟的熱氣影響到脾臟,會轉變成虛弱,最終導致腸道出血死亡。

子宮的熱氣影響到膀胱,會導致排尿困難和血尿。

膀胱的熱氣影響到小腸,會導致膈肌和腸道運作不良,進而影響口腔健康。

小腸的熱氣影響到大腸,會導致月經不調或腹部疼痛。

大腸的熱氣影響到胃部,會導致食慾旺盛卻逐漸消瘦。

胃部的熱氣影響到膽囊,也會導致食慾旺盛卻逐漸消瘦。

膽囊的熱氣影響到腦部,會導致鼻炎和鼻血,鼻炎指的是鼻涕不停流。

如何判斷臟腑間的寒熱轉移呢?可以觀察病人的臉色、聆聽他們的聲音、診斷他們的脈搏,詢問他們的飲食狀況,並檢查現有的症狀。

進一步問:三陰三陽導致的疾病又是怎樣的呢?

答:陽氣起源於腳趾外側,陰氣起源於腳趾內側,各自有不同的症狀。

當第一個陽氣受到幹擾,病人會容易咳嗽和腹瀉,這會轉變為膈肌問題。

第二個陽氣受幹擾,會影響心臟和脾臟,男性會有生殖器問題,女性則月經不調,這會轉變成風熱消耗體力,進而導致氣息短促,難以治療。

第三個陽氣受幹擾,會產生發燒和下肢腫脹,轉變為疝氣。

第一個陰氣受幹擾,會導致驚嚇、咳嗽、背痛和打嗝,稱為風厥。

第二個陰氣和第一個陽氣同時受幹擾,會導致脹氣。

第二個陽氣和第三個陰氣同時受幹擾,會導致半邊身體麻木,四肢無力。

陰氣過剩的情況下,第一次便血量為一升,第二次為兩升,第三次為三升。陰氣過剩而陽氣較少的情況,稱為石水,會導致小腹腫脹。

第二個陽氣受幹擾,會導致消瘦。

第三個陽氣受幹擾,會導致膈肌堵塞。

第三個陰氣受幹擾,會導致水腫。

第一個陰氣和第一個陽氣同時受幹擾,會導致喉嚨問題。

陰陽平衡被破壞,表示懷孕。

陰氣虛弱而陽氣過剩,會導致筋絡問題。

陽氣影響陰氣,會導致出汗。

陰陽都虛弱,會導致腸道出血死亡。

再進一步問:六種氣候影響人體導致疾病的嚴重程度,哪一種最嚴重?

答:沒有比風更嚴重的了。風氣來去無常且易變,當毛孔打開,人體會感到寒冷;當毛孔關閉,人體會感到悶熱。在寒冷的影響下,飲食會減少;在悶熱的影響下,肌肉會消瘦。

當風氣和陽明脈進入胃部,沿著脈絡上升至眼睛內角。如果人體肥胖,風氣無法排出體外,就會導致內部熱度增加和眼睛黃疸;如果人體瘦弱,風氣會排出體外而導致寒冷,就會導致眼睛淚水流出。

當風氣和太陽脈進入人體,會影響脈絡和肌肉組織,與胃氣相互作用,導致通道不暢通,因此肌肉會萎縮並形成瘡。防禦氣體在某處凝結而無法流動,因此肌肉失去感覺。

如果營養和防禦氣體熱度過高,氣血不清,會導致鼻子塌陷和顏色變化,進而導致皮膚潰爛。風寒影響脈絡而不離去,會導致類似麻風病的症狀。

當風氣影響面部,會下達至陽明脈;當風氣影響頸部,會下達至太陽脈;當風氣影響頰部,會下達至少陽脈。如果風氣影響胸背兩側,也會影響相關的經絡。如果風氣影響陰性部位,通常會從手臂開始。手臂和小腿的陰性皮膚較薄,肉質較軟,因此容易受到寒冷影響,單獨傷害陰性部位。風氣影響陽性部位,會沿著經絡流動;風氣影響陰性部位,會影響腑臟。因此,受到風氣影響的人,頭部最先受影響;受到濕氣影響的人,下肢最先受影響。陽性病症會從上往下發展;陰性病症會從下往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