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身經答問五 (4)
身經答問五 (4)
1. 身經答問七
長春子曰:以寒治熱,以熱治寒,理之常也,乃有服寒藥而反熱,服熱藥而反寒,則治者無所措手矣!若是者何也?
曰:治其旺氣,是以反也。如夏月感寒,鬱而為熱,此宜用辛散之藥也。而庸人不知,見其身既熱,而時令又熱,遂誤以寒藥治之,則表邪不能發散,而熱乃愈甚。如冬月傷寒,失於汗下,邪氣傳變,亢陽內鬱而身寒者,此宜用苦寒之藥攻之也。而庸人不知,見其身既寒,而時令又寒。
遂誤以熱藥治之,則內邪未得疏通,而寒乃愈甚。《經》曰,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此之謂也。
其不治旺而然者,何義也?
曰:譬如,肺氣虛而身寒,其寒也,由於肺氣之不足也。宜補其氣則生陽矣。乃誤投以辛熱之藥,則陽虛陰必湊而身寒反甚。蓋徒知寒者熱之,而不思夫味之辛者,旺於秋而屬於肺,辛先入肺,以散肺氣。如之何?其弗寒也。如心血虛而身熱,其熱也,由於心血之不足也。宜補其血,則生陰矣。
乃誤投以苦寒之藥,則陰虛陽必乘而身熱更熾。蓋徒知熱者寒之,而不思夫味之苦者,旺於夏而屬於心,苦先入心,以瀉心血。如之何?其弗熱也,故曰不味,旺味而有所犯也。
敢問臟腑之互用者,何謂也?
曰:天六府氣表,其體在上,其用在下,膽胃膀胱大小腸也。地五臟血里,其體在下,其用在上,耳目口鼻也。天氣左旋而下降,地氣右旋而上升,互相為用也。心肺為太陰、少陰,而通行陽氣;大小腸為陽明、太陽,而傳送陰氣,互相為用也。
敢問臟腑經絡之名,有疑義否乎?
曰:有之。請為子詳辨焉。
以四時合於身者言之:春曰肝,夏曰心,長夏曰脾,秋曰肺,冬曰腎。以人之臟腑言之。上為肺與心,中為脾,下為肝與腎。《經》云:呼出肺與心,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有一至是為脾脈。其不符於四時,何也?蓋以腎者,肺之所生,肺為金而屬乾。乾,天也。故肺通天氣而居上。
天一生水而為腎。腎之上為肝,肝之上為心,心屬火而生土,火土同原而生金,故肺居上也。天上有水,山上有泉,水出高原,頭在九天之上,尾徹九地之下,故先儒曰:天地四旁皆水也,此天漢之源流也。
以陰陽之常論之:腎為坎水,陽少陰多,宜曰太陰。心為離火,陰少陽多,宜曰太陽。肝為震木,陰多陽少,宜曰少陽。肺為兌金,陽多陰少,宜曰少陰。脾居戊己土之沖氣,宜曰陰陽之中,則人可無疑矣。
乃以運氣經絡論之:腎居北方,謂之寒水可也,何以配太陽乎?心居南方,謂之君火可也,何以配少陰乎?肝在東方陽位,謂之少陽可也,何以曰厥陰乎?肺在西方陰位,謂之少陰可也,何以曰太陰而又配陽明乎?脾在中州,明為陰陽之中,乃以胃屬陽明,脾屬太陰,與肺之臟腑相同,又何說也?種種疑端,豈古聖人。有遺義乎?
白話文:
長春子說:用寒涼藥物治療熱症,用溫熱藥物治療寒症,這是醫理的常規。但是,有時會出現服用寒涼藥物反而發熱,服用溫熱藥物反而發冷的狀況,這樣一來,醫生就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了!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說:這是因為治療時沒有考慮到體內正旺盛的氣,所以才會出現相反的反應。例如,夏天感受風寒,寒氣鬱積體內轉化為熱,這種情況應該用辛散的藥物來發散體表的寒邪。但是庸醫不懂得這些道理,看到病人身體發熱,又正值夏季炎熱,就誤用了寒涼的藥物來治療,這樣反而會使體表的邪氣無法散發,熱症反而更加嚴重。又例如,冬天感受風寒,如果沒有及時發汗或疏泄,邪氣侵入體內轉化,使陽氣鬱積而出現身體發冷的現象,這時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攻逐內邪。但是庸醫不明白這些,看到病人身體發冷,又正值冬季寒冷,就誤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這樣反而會使體內的邪氣無法疏通,寒症反而更加嚴重。《黃帝內經》說:發散體表的邪氣,不宜用溫熱的藥物;攻逐體內的邪氣,不宜用寒涼的藥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不是因為沒有考慮到體內旺盛的氣而導致的這種反常現象,又是什麼原因呢?
回答說:譬如,肺氣虛弱而導致身體發冷,這種寒冷是由於肺氣不足造成的,應該補益肺氣才能使陽氣產生。如果誤用辛熱的藥物,那麼陽氣虛弱,陰氣必然會湊上來,身體反而會更加寒冷。這是因為只知道用熱藥治療寒症,卻沒有考慮到辛味的藥物,在秋季最旺盛,歸屬於肺,辛味先入肺,會散發肺氣。這樣怎麼可能不使身體更寒冷呢?又譬如,心血不足而導致身體發熱,這種熱是由於心血不足造成的,應該補益心血才能使陰液產生。如果誤用苦寒的藥物,那麼陰液虛弱,陽氣必然會乘虛而上,身體反而會更加發熱。這是因為只知道用寒藥治療熱症,卻沒有考慮到苦味的藥物,在夏季最旺盛,歸屬於心,苦味先入心,會瀉心血。這樣怎麼可能不使身體更發熱呢?所以說,不考慮藥物的味道和其所歸屬的臟腑,就會犯下錯誤。
請問臟腑之間互相作用的關係,是指什麼呢?
回答說:天有六府,主氣的表層,它的本體在上部,作用在下部,包括膽、胃、膀胱、小腸、大腸。地有五臟,主血的裡層,它的本體在下部,作用在上部,包括耳、目、口、鼻。天氣向左旋轉而下降,地氣向右旋轉而上升,它們互相作用。心和肺屬於太陰和少陰,運行陽氣;大腸和小腸屬於陽明和太陽,傳送陰氣,它們也是互相作用的。
請問臟腑經絡的名稱,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地方嗎?
回答說:有的,請讓我詳細地為你解釋。
從四時與人體相合的角度來說:春天對應肝,夏天對應心,長夏(夏秋之交)對應脾,秋天對應肺,冬天對應腎。從人體臟腑的層次來說:上部是肺和心,中部是脾,下部是肝和腎。《黃帝內經》說:呼氣時與肺和心相應,吸氣時與腎和肝相應。呼吸之間,有一氣機到達,這就是脾脈。這與四時的對應關係不符,又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腎是肺所生的,肺屬金,又屬乾,乾代表天。所以肺氣與天氣相通而居於上部。
天一生水,水就是腎。腎之上是肝,肝之上是心,心屬火,火能生土,火土同源,都能生金,所以肺居於上部。天上也有水,山上有泉水,水從高處流出,頭在九天之上,尾在九地之下。所以古代的學者說:天地四周都是水,這就是天河的源頭。
從陰陽的常規來說:腎屬坎水,陽氣少而陰氣多,應該稱為太陰。心屬離火,陰氣少而陽氣多,應該稱為太陽。肝屬震木,陰氣多而陽氣少,應該稱為少陽。肺屬兌金,陽氣多而陰氣少,應該稱為少陰。脾居於戊己土的沖和之氣,應該稱為陰陽的中間,這樣人們就不會感到疑惑了。
但是如果從運氣經絡的角度來說:腎居北方,稱為寒水可以,為什麼又把它歸屬於太陽呢?心居南方,稱為君火可以,為什麼又把它歸屬於少陰呢?肝在東方陽位,稱為少陽可以,為什麼又把它稱為厥陰呢?肺在西方陰位,稱為少陰可以,為什麼又把它稱為太陰,而且又歸屬於陽明呢?脾居於中州,明明是陰陽的中間,卻把胃歸屬於陽明,脾歸屬於太陰,與肺的臟腑相同,又是什麼道理呢?這些種種的疑問,難道是古代的聖人有所遺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