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20)

回本書目錄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20)

1. 何謂咳嗽之

治咳,以消痰順氣為先。河間曰:治咳者,當以治痰為先;治痰者,以順氣為主。是以南星、半夏勝其痰,而咳嗽自愈;枳殼、陳皮利其氣,而痰飲自除。痰盛而能食者:小承氣湯微下之;痰勝而不能食者,厚朴湯疏導之;無痰而咳嗽者,當以辛甘潤其肺,如蜜煎生薑湯,蜜煎桂皮湯之類是也。

《本草》云:陳皮味辛,理上氣行滯塞;青皮味苦,理下氣,二味俱用散三焦,痰氣不可少也。

治嗽,須觀時令。春月,風寒所傷,咳嗽聲重頭疼,用金沸草散;咳嗽聲重,身熱頭痛,用《局方》消風散。蓋肺虛則腠理不密,風邪易入,治法當解表兼實肺氣。肺有火則腠理不閉,風邪外乘,治宜解表兼清火,□退即止,若數行解散,則重亡津液,邪蘊而為疽,肺痿矣。

故凡肺受邪不□而小便短少,皮膚漸腫,咳□日增者,宜六君子湯以補脾肺,六味丸以滋補腎水。

夏月,喘急而咳,面赤潮熱,其脈洪大者,黃連解毒湯;熱燥而咳,梔子湯;咳唾有□,麥門冬湯,俱吞六味丸。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而保肺金。

秋月,咳而身熱自汗,口乾便赤,脈虛而洪者白虎湯;身熱而煩,氣高而短,心下痹滿,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者,香薷飲。若病邪既去,宜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五味子,以養元氣;柴胡、升麻各二分,以升生氣

冬月,風寒外感,形氣,病氣俱實者,宜華蓋散加減亦黃湯,所謂從表而入自表而出;若形氣、病氣俱虛者,宜補其元氣,而佐以解表之藥。若專於解表,則肺氣益虛邪氣則乘虛易入,其病愈難治矣。

夏月嗽而發熱者,謂之熱痰嗽,小柴胡湯四兩,加石膏一兩,知母半兩。冬月嗽而發寒熱,謂之寒嗽,小青龍加杏仁、冬花、細辛、乾薑之屬。

白話文:

咳嗽的治療方法

治療咳嗽,首先要消痰順氣。治咳,應先治痰;治痰,應以順氣為主。因此,南星、半夏能化痰,咳嗽就能自愈;枳殼、陳皮能理氣,痰飲就能消除。痰多還能吃東西的,用小承氣湯略微瀉下;痰多不能吃東西的,用厚朴湯疏導;沒有痰卻咳嗽的,要用辛甘溫潤的藥物滋養肺部,例如蜜煎生薑湯、蜜煎桂皮湯等。

《本草綱目》記載:陳皮辛味,能理胸中之氣,行滯塞;青皮苦味,能理下焦之氣,兩藥合用能通暢三焦,治療痰氣必不可少。

治療咳嗽,需觀察季節。春季,風寒侵襲,咳嗽聲音重伴頭痛,用金沸草散;咳嗽聲音重,伴發熱頭痛,用《局方》消風散。這是因為肺虛則肌膚疏鬆,風邪容易入侵,治療方法應解表兼顧益肺氣。肺有火則肌膚閉合不良,風邪乘虛而入,治療應解表兼清熱,熱退即可停止,如果多次服用發散的藥物,則會耗損津液,邪氣鬱積而形成癰疽,導致肺痿。

所以,凡是肺部受邪不透,小便短少,皮膚逐漸腫脹,咳嗽日益加重的,宜用六君子湯補益脾肺,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水。

夏季,喘息咳嗽,面紅潮熱,脈象洪大的,用黃連解毒湯;熱燥咳嗽的,用梔子湯;咳嗽咳出痰液的,用麥門冬湯,並服用六味地黃丸。滋陰降火,以制約陽熱,保護肺金。

秋季,咳嗽伴發熱自汗,口乾便赤,脈象虛弱而洪大的,用白虎湯;發熱煩躁,呼吸急促短淺,心下痞滿,四肢倦怠,精神萎靡的,用香薷飲。如果病邪已去,宜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山藥、五味子以益氣養元;再加柴胡、升麻少許,以升提陽氣。

冬季,風寒外感,正氣和邪氣都盛的,宜用華蓋散加減或黃湯,這是從體表入手,再從體表發散邪氣;如果正氣和邪氣都虛的,宜補益元氣,並輔以解表藥物。如果只注重解表,則肺氣更加虛弱,邪氣乘虛而入,病情就更難治療了。

夏季咳嗽伴發熱的,稱為熱痰咳嗽,用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冬季咳嗽伴有寒熱的,稱為寒嗽,用小青龍湯,再加杏仁、款冬花、細辛、乾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