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一答問 (10)
身經通考卷一答問 (10)
1. 身經答問四
凡此數者,腎脈可推,風則浮而盛,熱則洪而實,虛則澀而濡。風則疏散之,熱則清利之,虛則調養之,邪氣並退,然後以通耳調氣、安腎之藥主之。
上氣不足,耳為之苦鳴。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
附子醋浸插耳,治卒聾。燒灰同石菖蒲塞耳,止鳴。草烏頭塞癢耳,蔥莖插耳鳴,同蜜水滴。聾、鳴,皆老者所當知也。
蔥韭薑汁,人乳、人尿、杏仁油,並滴,治蟲入耳。
鼻部為何如?曰:鼻,屬足陽明胃經、督脈之會,又屬手太陰肺經,又屬手少陰心經,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督脈之交會,屬足太陰脾經。俠鼻孔兩旁五分,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之會。直兩目瞳子,屬足陽明胃經、陰蹻脈之會。
病人鼻下平者,胃病也,余處無恙。獨鼻尖色青黃者,其人必為淋也;鼻尖微白者,亡色也;赤者,血熱也;黃者,小便難也。
鼻塞者,衛氣失守,邪客頭面,而鼻亦受之,不聞香臭矣。故《經》曰:心肺有病,則鼻為之不利。
鼻鼽者,謂鼻流清涕也。有腦冷,有外感,有飲食痰積,有運氣少陰。少陽之勝復,有歲金之不及。
鼻淵者,謂鼻出濁涕也。《經》云: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故肝熱甚,則出泣。心熱甚,則出汗。脾熱甚,則出涎。腎熱甚,則出唾。肺熱甚,則出涕。
鼻瘜肉者,厚味擁濕熱蒸於肺門,如雨霽之地突生芝菌也。但以白礬末加滷砂少許,吹之即化為水,卻與勝濕湯,加瀉白散。
鼻痛,氣道塞也,內服人參順氣散,外傅白芷散。
鼻赤,乃血熱入肺也。肺中風熱,或好飲者,多有之。
鼻黑,熱血得冷,滯而不行,故先紫而後黑,必先去滯血,生新血,病乃可痊也。
口部為何如?
曰:口者,脾之所主。《經》云: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又云:足陽明胃脈挾口,下交承漿。又云:手陽明大腸脈挾口,交人中。
脾熱則口甘,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胃熱則口淡。
《經》云: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又云:少陰之復,火氣內發,上為口糜,治以苦寒。
心脈在舌上,若心火炎上,熏蒸於口,則口舌生瘡。脾脈布舌下,若脾熱生痰,相火上炎,熱痰相搏,亦生口瘡。二者皆用涼劑,但有涎者,兼取其涎耳。
夫火有虛實,因熱而動者,曰實;無熱而動者,曰虛。實則正治,寒涼之劑是也;虛則從治,溫熱之劑是也。有用生附塗足心者;有用吳茱萸末,醋熬膏,入生地龍末,塗足心者。若此者皆治龍火也。由寒水上迫心、肺之陽,不得下降,故用溫熱之劑,或散於上,或散於下也。口臭,明礬入麝擦牙。
齒部為何如?
曰:齒統屬足少陰腎經。分上下齗,上齗屬胃,下斷屬大腸。男子八歲,腎氣實而齒生更,二八真牙生,五八則牙槁,八八而齒去矣。女子亦然,以七為數。蓋齒乃骨之餘,髓之所養也。故隨天癸之盛衰也。若骨髓不足,陽明脈虛,則齒之諸病生矣。何則?陽明,金也,齒,腎水也。此乃母氣榮衛其子也,故陽明實則齒堅牢,虛則齒浮動。
白話文:
身經答問四
腎經脈象的判斷,風邪則脈浮而有力,熱邪則脈洪而有力,氣虛則脈澀而濡弱。治療上,風邪需疏散,熱邪需清利,氣虛需調養,待邪氣消除後,再用通耳調氣、滋補腎陰的藥物治療。
上氣不足,會導致耳鳴。髓液不足,則會引起頭暈耳鳴。
治療突然性耳聾,可用附子醋浸後塞耳;治療耳鳴,可用燒成灰的附子與石菖蒲塞耳;治療耳癢,可用草烏頭塞耳;治療耳鳴,可用蔥莖塞耳,並滴入蜂蜜水。耳聾、耳鳴都是老年人常見的問題。
治療蟲入耳,可用蔥、韭、薑汁、人乳、人尿、杏仁油滴入耳中。
鼻子的相關知識:鼻子屬於足陽明胃經、督脈的交會穴位,也屬於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以及手足陽明大腸、胃經、督脈的交會處,還屬於足太陰脾經。鼻孔兩側五分處,是手足陽明大腸、胃經的交會穴位。兩眼瞳孔之間的部位,屬於足陽明胃經和陰蹻脈的交會處。
病人鼻樑平坦,是胃病的表現,其他部位沒有問題。只有鼻尖呈現青黃色,此人必定患有淋證;鼻尖略白,是氣血不足;鼻尖發紅,是血熱;鼻尖發黃,是排尿困難。
鼻塞是因為衛氣不足,邪氣侵犯頭面,鼻子也受到影響,因此聞不到氣味。《內經》說:心肺有病,則鼻子功能受損。
鼻鼽是指流清鼻涕。其原因有腦寒、外感風寒、飲食積滯、少陰經氣不足、少陽經氣亢盛以及肺金不足等。
鼻淵是指流濁鼻涕。《內經》說:膽火上擾於腦,就會導致鼻淵。因此,肝火盛則流淚,心火盛則出汗,脾火盛則流涎,腎火盛則流唾液,肺火盛則流鼻涕。
鼻瘜肉是因過食肥甘厚味,導致濕熱蒸鬱於肺,如同雨後驟生的菌類一樣。治療可用白礬末加少許滷砂吹入鼻中使其溶化,並配合勝濕湯和瀉白散內服。
鼻痛是氣道阻塞,可內服人參順氣散,外敷白芷散。
鼻赤是血熱侵入肺部,肺部風熱或嗜酒者多見。
鼻子發黑是熱血受寒,瘀滯不通,先紫後黑,必須先去除瘀血,生成新血,疾病才能痊癒。
嘴巴的相關知識:
嘴巴是脾臟所主。《內經》說:中央的黃色歸屬於脾,其竅位在口。又說:足陽明胃經循行於口旁,下至承漿穴;手陽明大腸經循行於口旁,交於人中穴。
脾熱則口甜,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肺熱則口辣,腎熱則口鹹,胃熱則口淡。
《內經》說:膀胱之熱移至小腸,導致腸胃不暢,則會上犯口腔,引起口糜;少陰經氣亢盛,火氣內生,上犯口腔,也會引起口糜,治療應使用苦寒藥物。
心經脈絡於舌上,若心火上炎,熏蒸於口,則會引起口舌生瘡;脾經脈絡於舌下,若脾熱生痰,相火上炎,熱痰互結,也會引起口瘡。這兩種情況都應使用寒涼藥物治療,若有涎液,則應兼顧清除涎液。
火邪有虛實之分,因熱而動者為實火,無熱而動者為虛火。實火應採用寒涼藥物治療;虛火應採用溫熱藥物治療。有些治療方法是用生附子塗於足心;有些是用吳茱萸末加醋熬膏,再加入生地龍末,塗於足心。這些方法都是治療虛火的方法。這是因為寒邪上犯,壓迫心肺之陽氣,使其不能下降,所以用溫熱藥物治療,或向上宣散,或向下引導。口臭可用明礬加麝香擦牙。
牙齒的相關知識:
牙齒皆屬於足少陰腎經。上排牙齒屬胃,下排牙齒屬大腸。男子八歲,腎氣充足,恆齒開始萌出,二八(十六歲)時真牙長齊,五八(四十歲)時牙齒開始鬆動,八八(六十四歲)時牙齒脫落。女子亦然,只是以七為數。牙齒是骨骼的精華,是髓液滋養的,所以與天癸(女子生殖機能)盛衰相應。若骨髓不足,陽明經氣虛弱,則會產生各種牙齒疾病。因為陽明屬金,牙齒屬腎水,陽明是母親,牙齒是孩子,陽明實則牙齒堅固,陽明虛則牙齒鬆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