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2)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2)
1. 心藏圖說
心俞,在脊第五椎旁,募在腹上巨厥。諸邪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之脈也,故手少陰無俞焉。平脈洪,賊脈沉,其聲噫,其臭焦,其液汗,其味苦,其色赤,夏宜呵,腦後高叉手。
心氣虛則悲不已,實則笑不休。心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病先發於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三日之肝,脅痛支滿;五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耍而散,當病消渴自己。
心脈沉之小而堅,浮之不喘,若心不聚氣而痛,食不下,喜嚥唾,時手足熱,煩滿,時忘不樂,喜太息,得之憂思;喘而堅,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心脈急,名心疝,少腹當有形。心中風者,發熱不能起,心中飢而欲食,食則嘔。
白話文:
心俞穴與心病的中醫解說
心俞穴,位於脊椎第五節的旁邊,與腹部巨厥穴相對應。所有侵入人體的心邪,都會聚集在心的包絡,也就是心的脈絡。因為心沒有俞穴,所以手少陰經沒有俞穴。
**心病的徵兆:**脈象洪大有力為正氣,脈象沉細為邪氣,呼吸時發出嘆息聲,氣味焦臭,體液發汗,口感苦澀,臉色發紅。夏季宜張口呵氣,腦後高聳,雙手叉腰。
心氣虛弱的表現:持續悲傷。心氣充實的表現:不停地笑。
**心病的發病時間規律:**白天症狀較輕,夜晚加重,清晨時症狀減輕。
心病的發展過程:
- 心病初期:心痛,一日後影響肺部,出現喘咳;三日後影響肝臟,出現脅肋疼痛,身體脹滿;五日後影響脾臟,出現消化不良,身體沉重。
- 心脈緊實且搏動有力:患者舌頭卷曲,無法言語。
- 心脈散亂且無力:患者出現消渴症狀,自覺口渴。
其他心病的表現:
- 心脈沉細而堅實,浮脈不喘:心氣不足,心痛,食慾不振,喜歡吞嚥唾液,手足發熱,煩躁,時常忘記事情,喜愛嘆氣,因憂慮思愁而導致。
- 心脈沉細而堅實,伴隨喘氣:體內積聚了氣,經常因飲食而誘發疾病,稱為心痹。
- 心脈急促:稱為心疝,少腹會有形狀。
- 心中有風:發熱無法起身,心中飢餓想要吃東西,但一吃就嘔吐。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盅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愁憂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苦驚,喜忘善怒。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自發煩熱,當臍挑手,其脈弦。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心水者,其人體重,少氣不得臥,煩躁,其陰大腫。
腎乘心必癃。真心痛,手足青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心腹痛懊憹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熱,苦渴,涎出者。是蛔咬也。以手聚而堅持之,勿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腸中有蟲咬,皆不可取以小針。心之積,名曰伏梁,起於臍上,上至心,大如臂,久不愈,病煩心。
白話文:
心寒的人,會感到胸口像吃了大蒜一樣難受,嚴重時還會心痛到背部,背痛到胸口,就像被火灼燒一樣。如果脈搏浮動,自發嘔吐就能痊癒。愁慮憂思會傷心,心傷則容易驚恐,健忘易怒。心傷的人,容易疲勞,頭面發紅,下半身沉重,自覺發熱,肚臍附近會感到疼痛,脈搏弦細。心臟脹滿的人,會感到心煩氣短,睡不安穩。心臟積水的人,身體沉重,呼吸困難,難以平躺,煩躁不安,陰部會腫大。
腎氣過盛會壓制心臟,導致心臟病變。如果心臟劇烈疼痛,手腳發青一直延伸到關節,早上發病晚上就會死亡,晚上發病早上就會死亡。心腹部疼痛,反覆發作,腫塊在上下腹部移動,疼痛時而緩解,心腹部發熱,口渴,流口水,這些都是蛔蟲咬噬所致。可以用手將腫塊壓住,防止它移動,用大針刺入腫塊,長時間保持,直到蟲子不動再拔出針。腸道內有蟲咬,千萬不能用細針處理。心臟積聚的病症,稱為伏梁,起於肚臍上方,向上延伸至心臟,腫塊像手臂一樣大,長期不癒,會導致心煩意亂。
心痛,以秋庚辛日得之。心病者,胸內痛,脅支滿痛,膺背肩胛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腰背相引而痛。諸邪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絡。久視傷血,勞傷心也。損其心者,調其榮衛。心熱病額先赤,心熱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
肝移寒於心,狂,膈中。肝移熱於心則死。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心咳不已,小腸受之,其狀咳而失氣。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不可言快心痹者,脈不通,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假令得心脈,其外症面赤口乾,喜笑;其內症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苦痛,其病煩心,心痛。
白話文:
心痛通常在秋季庚辛日發作。患有心病的人,胸口會疼痛,兩側肋骨脹痛,胸口、背部、肩胛骨疼痛,兩臂內側疼痛,虛弱時胸腹會膨脹,肋骨下方、腰背會連帶疼痛。各種病邪侵入心臟,都會影響心包絡。長時間用眼會損傷血液,勞累也會傷害心臟。如果心臟受損,就要調節榮衛氣血。心熱病症狀是額頭先發紅,一開始會感到不愉快,過幾天才會發熱,熱邪加劇就會突然心痛,煩躁易嘔吐,頭疼臉紅,沒有汗,在壬癸日症狀加重,丙丁日會大量出汗。心瘧患者會感到心煩,非常渴望喝水,卻容易感到寒冷,而發熱不劇烈。
肝臟的寒邪入侵心臟,會導致狂躁、膈間疼痛。肝臟的熱邪入侵心臟則會致命。心咳症狀是咳嗽時心痛,喉嚨有異物感,像是梗塞一樣,嚴重時會咽喉腫痛,喉嚨閉塞。心咳不停,會影響小腸,症狀是咳嗽時呼吸急促。心風症狀是容易出汗,怕風,感到焦慮不安,容易生氣或嚇到,面色發紅,嚴重時會說不出話,心臟麻痺。脈絡不通,會導致上氣喘不過氣來,喉嚨乾渴,容易打嗝。如果心脈受損,外部症狀是臉紅口乾,愛笑;內部症狀是肚臍上方有氣體流動,按壓時會感到疼痛,患者會感到心煩意亂,心痛。
掌中熱而啘,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心實,大便不利,四肢重;身熱,腹滿胃脹;心虛,病苦悸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狀恍惚,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心中大動。
白話文:
手掌感到熱並且口乾舌燥,如果有這種情況的話就是心臟有問題了,如果沒有這種症狀則表示沒有問題。如果心臟實證,則會出現排便困難、四肢沈重和身體發熱等症狀,並且腹部會脹滿以及脾胃也會變得腫脹起來。如果是心臟虛症,則病人可能會出現心跳加速或恐懼不安的情緒並伴有胸悶感及胸部疼痛等不適感覺,在言語表達上也可能受到影響;此外還可能出現手腳冰冷的症狀,例如手指尖發涼或者腳底板冰涼等等情況發生。
2. 應用藥品
火實瀉之,瀉子用黃連、大黃;氣用甘草、人參、赤茯苓、木通、黃柏;血用丹參、牡丹、生地黃、玄參;鎮驚用
白話文:
火熱導致腹瀉,可用黃連、大黃來瀉火;虛寒導致腹瀉,則要用甘草、人參、赤茯苓、木通、黃柏來補氣;血虛導致腹瀉,可用丹參、牡丹、生地黃、玄參來補血;驚悸不安導致腹瀉,則需要用……
3. 小腸腑圖說
小腸主泌別水穀,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食下則腸實而胃虛。又云:小腸為赤腸。
小腸病少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復,耳前熱,若寒甚,獨肩上熱,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小腸有寒,其人下重,便膿血;有熱必痔。小腸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復止。小腸脹者,少腹䐜脹,引腹而痛。小腸虛,病若顱際偏頭痛,耳頰痛;實,苦身熱,汗出而煩,心中滿,身重,口中生瘡。
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是動病則嗌痛頜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耳聾,目黃。
白話文:
小腸負責消化食物,吸收營養,將水和食物殘渣分離。當食物進入腸道時,小腸會變得飽滿,而胃則會變得空虛。小腸又稱赤腸。
小腸出現問題時,會導致小腹疼痛、腰部和睪丸疼痛、排便不順、耳前發熱。如果寒氣過重,還會出現單肩發熱,以及食指和小指之間發熱。小腸寒氣過重會導致排便困難,甚至出現膿血便;熱氣過重則容易長痔瘡。若小腸內有積食,常在傍晚發熱,隔天早上又恢復正常。小腸脹氣會導致小腹鼓脹,並伴隨腹痛。小腸虛弱則會導致偏頭痛、耳頰疼痛;小腸過於實熱則會導致全身發熱、出汗、煩躁、胸悶、身體沉重、口瘡。
膀胱的熱氣傳到小腸,會導致腸道蠕動不良,進而引起口腔潰爛。這種情況會導致喉嚨疼痛、下巴腫脹、無法回頭、肩膀好像被拉扯、手臂好像被折斷。小腸主導體液,所以小腸病變還會引起耳聾、眼睛發黃。
4. 應用藥品
實熱瀉之,氣用木通、豬苓、滑石、瞿麥、澤瀉、燈草;血用地黃、蒲黃、赤茯苓、梔子、牡丹皮。虛寒補之,氣用白朮、楝實、茴香、砂仁、神麯、扁豆;血用桂心、延胡索。降火用黃柏、黃芩、黃連、連翹、梔子。解肌用藳本、羌活、防風、蔓荊。
白話文:
實熱症狀要用瀉法治療,針對氣虛可以使用木通、豬苓、滑石、瞿麥、澤瀉、燈草;針對血虛可以使用地黃、蒲黃、赤茯苓、梔子、牡丹皮。虛寒症狀則要補之,針對氣虛可以使用白朮、楝實、茴香、砂仁、神麯、扁豆;針對血虛可以使用桂心、延胡索。降火則要使用黃柏、黃芩、黃連、連翹、梔子。解肌則要用藳本、羌活、防風、蔓荊。
5. 脾臟圖說
脾為三陰之首,心、肺之下,腎、肝之上。脾掩太倉,脂膜相連,附著於脊之第十一椎。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募在腹旁章門。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其系自膈下正中,微著左脅,於胃之上與胃包絡相附。其胃之包,在脾之上,與胃相併結絡,周迴漫脂,遍布上下,有二系。
上者,貫膈入肺中,與肺系相併,而在肺系之後,其上即咽門也。嚥下,胃脘。胃脘下即胃上口,賁門是也。其門處膈模相貼之間,亦漫脂相包。若胃中腐熟水穀,則自幽門而傳入小腸,故曰:太倉之下口為幽門。平脈緩,賊脈弦,其聲吞噦。又歌云:其臭香,其液涎,其味甘,其色黃,四季宜呼,須撮口。
白話文:
脾臟與其他臟器的關係及功能
脾臟位於三陰之首,在心臟、肺臟之下,腎臟、肝臟之上。脾臟如同一個大倉庫,與脂肪膜相連,附著於脊椎的第十一節。脾臟、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等器官,如同倉庫,是人體營養物質的根本來源,也是血液的居所,其募穴位於腹部側面章門穴。
脾臟的主要經絡名為大包絡,其分支從膈膜下正中出發,微微附著在左側肋骨下方,在胃之上與胃的包絡相連。胃的包絡位於脾臟之上,與胃相連接,並以脂肪膜包裹,遍布上下,有兩個分支。
上分支穿過膈膜進入肺臟,與肺經相連,位於肺經之後,其上方就是咽喉入口。食物由咽喉入口向下進入胃脘,胃脘下方就是胃的上方入口,稱為賁門。賁門位於膈膜與胃相貼的地方,也以脂肪膜包裹。當胃中消化完食物,就會從幽門進入小腸,因此稱為:「太倉之下口為幽門」。
脾臟脈象緩慢,如果出現弦脈,則可能是病變,患者可能出現吞嚥困難的症狀。
古人還用一首詩歌來形容脾臟的特性:
其臭香,其液涎,其味甘,其色黃,四季宜呼,須撮口。
這首詩歌的意思是:脾臟的氣味香甜,分泌的液體為唾液,味道甘甜,顏色呈黃色,四季都需要保養,需要注意保持嘴巴閉合。
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病在脾,日映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靜。病先發於脾,身痛體重,一日之胃,而腹脹;二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閉。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耍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骭腫,若水狀。
脈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脈浮則胃氣微;澀即脾氣衰,呼吸不得。寒在於膈而反下之,寒積不消,胃微脾傷。穀氣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胸膈,上虛下實,穀氣不通,為秘塞之病。能食而腹不滿,此為胃氣有餘;腹滿而不能食,心下如飢,此為胃氣不行,心氣虛也。
白話文:
脾氣虛弱,就會導致四肢無力,五臟功能失調;脾氣過盛,則會出現腹脹,排尿不暢。脾臟有病,症状會隨著時間變化,早晨最重,中午減輕,下午緩解。脾臟病變初期,會出現全身疼痛、身體沉重,一天后胃部脹痛,兩天后腎臟部位疼痛,小腿酸痛,三天后膀胱部位疼痛,背部肌肉疼痛,小便閉塞。脾臟脈象堅實而長,顏色偏黃,患者會感到氣短;脈象鬆散,顏色暗淡,患者會出現腳踝腫脹,如同水腫一樣。
脈象大而虛弱,並且腹中有積氣,稱為厥疝,女性的治療方法相同。患此病症的人,四肢無力,容易出汗,並且怕風。脈象浮則表示胃氣虛弱;脈象澀則表示脾氣衰弱,呼吸困難。寒氣停留在膈膜,但卻被誤認為是下焦寒症,寒氣積聚不消,胃氣虛弱,脾臟受損。穀氣不能正常運行,吃飯后就打嗝。寒氣停留在胸膈,上焦虛弱下焦實證,穀氣不通暢,就會出現便秘。能吃飯但腹部不飽滿,說明胃氣有餘;腹部飽滿卻吃不下飯,並且感到心口空虛,說明胃氣運行不暢,心氣虛弱。
脾中風者,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肉瞤瞤而短氣。凡有所擊僕,若醉飽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病人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發癰;微黑者,有熱;青者有寒;白者不泊。臍反出者,此為脾先絕。脾脹者,善噦,四肢急,體重不能衣。脾水者,其人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若少氣,小便難。
脈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小便利而反不渴。凡人病脈已解,而反暮微煩者,人見病者差安,而強與谷,脾胃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則愈。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管,覆大如盤,久久不愈,病四肢不收,黃癉,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脾病色黃,飲食不消,腹苦脹滿,體重節痛,大便不利,其脈微緩而長,此為可治。
白話文:
脾臟受風的人,會發燒、神志不清,像是喝醉一樣,肚子裡悶悶不舒服,皮膚會抽動,呼吸短促。受到撞擊、吃飽後馬上睡覺、出汗後吹風,都會損傷脾臟。病人鼻尖平平的,是胃病;稍微發紅,容易長瘡;稍微發黑,代表有熱;發青,代表有寒;發白,則代表身體虛弱。肚子凸出來,表示脾臟快要衰竭了。脾臟腫脹的人,容易打嗝,四肢僵硬,身體沉重,穿不了衣服。脾臟積水的人,肚子很大,四肢沉重,體內無法產生津液,容易氣短,排尿困難。
脈搏浮起,代表胃氣強健,脈搏澀滯,代表小便頻繁。浮澀脈同時出現,代表大便乾燥,脾臟虛弱,排尿順暢卻不渴。有些人病症已經好轉,但晚上還是會感到悶熱煩躁,因為他們看起來好轉了,就開始吃很多東西,但脾胃還很虛弱,無法消化食物,所以才導致煩躁,吃得越多反而越不利於恢復。脾臟積滯的病症叫作痞,氣積在胃部,摸起來像盤子一樣大,久治不愈,會導致四肢無力,面色發黃,吃下去的食物無法轉化為營養,這種病症通常在冬天壬癸日容易發生。脾臟病變的人,面色發黃,吃下去的食物無法消化,肚子脹痛,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排便不順暢,脈搏細弱而長,這種病症是可以治療的。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管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寒瘧,溏瘕泄,水閉,黃疸,好臥,不能食肉,唇青,強立股膝內痛厥,足大指不用。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腹中切痛;虛則鼓脹。脾實,足寒脛熱,脹滿,煩擾不得臥。虛則泄注腸鳴,嘔吐,心煩不眠。
久坐傷肉,勞於脾也。飲食勞倦則傷脾,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假令得脾脈,其外症面黃善噫;其內症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體重食不化,節痛,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脾熱病,鼻先赤,先頭重頰痛,煩心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俯仰,兩頜痛,甲乙甚,戊己大汗。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
白話文:
如果動一動就覺得舌頭很強硬、吃東西就嘔吐、胃管疼痛、肚子脹氣容易打嗝,並且身體虛弱,還伴隨着寒熱交替、腹瀉、水腫、黃疸、嗜睡、吃不下肉、嘴唇發青、站立時膝蓋內側疼痛、腳拇指無法使用。如果虛氣上逆,就會出現霍亂,如果脾氣實則肚子會劇烈疼痛,虛則會腹脹鼓起。脾氣實則腳冰冷、小腿發熱、肚子脹滿、煩躁不安,無法躺下休息。脾氣虛則容易腹瀉、腸鳴、嘔吐、心煩失眠。
長時間坐着會傷肌肉,這是因為勞累脾臟。飲食勞累也會傷脾,損傷脾臟就要調養飲食,注意寒溫。如果脾經脈絡受損,外在症狀就會表現為面黃、容易打嗝,內在症狀則表現為肚臍周圍有動氣,按壓時感到堅硬疼痛,此外還會出現肚子脹滿、身體沉重、吃不下東西、關節疼痛、嗜睡、四肢無力等症狀。如果有這些症狀,就是脾臟出了問題,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脾臟問題。如果脾臟有熱病,就會出現鼻尖發紅、頭昏頭重、臉頰疼痛、心煩想吐、身體發熱、熱度上升時腰痛難以彎腰、兩邊下巴疼痛、甲乙指疼痛、戊己指大量出汗等症狀。腎臟的熱氣傳到脾臟,就會導致虛腸泄瀉,這是一種難以治癒的致命病症。
脾咳之狀,右胠下痛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足不收,善瘛,腳下痛。精氣並於脾,則畏。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肌肉不滑澤,則肉滿,肉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脾病,色黃,體青,失溲,直視,唇反,爪青,吐逆危。
白話文:
脾咳之狀,右胠下痛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
脾咳的症狀,表現為右邊肋骨下方疼痛,疼痛感蔓延至肩背,嚴重時甚至無法活動,一動就咳嗽加劇。
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足不收,善瘛,腳下痛。
脾氣過熱,就會導致胃部乾燥口渴,肌肉麻木無力,進而發展成肌肉萎縮,腳趾不能彎曲,容易抽搐,腳掌疼痛。
精氣並於脾,則畏。
精氣都集中在脾臟,就會感到畏寒。
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肌肉不滑澤,則肉滿,肉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
嘴唇是肌肉的根本,如果肌肉失去潤澤,就會出現肌肉僵硬,僵硬就會導致嘴唇外翻,嘴唇外翻是肌肉死亡的先兆。
脾病,色黃,體青,失溲,直視,唇反,爪青,吐逆危。
脾臟患病,會表現出面色發黃,身體發青,小便失禁,眼神呆滯,嘴唇外翻,指甲青色,嘔吐腹瀉,這些都是危重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