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一答問 (9)

回本書目錄

身經通考卷一答問 (9)

1. 身經答問四

有不腫不紅,但沙澀昏痛者,乃氣分隱伏之火,脾肺絡有濕熱,秋天多有此患,通用桑白皮散、玄參丸、瀉肝湯。

天行赤目,七日自愈。火數七也,至二七則再傳矣。二七不退,必其犯觸及本虛之故,當防他變症矣。有陰病目赤,有陽病目赤,治各不同。

世人目多黃濁者,乃濕熱之害,惟小兒之色甚正。

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更甚者,神效。蓋目珠連目,本屬厥陰經。夏枯草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其草三、四月開花,遇夏至陰生則枯。蓋稟純陽之氣也。故治厥陰目痛如神者,以陽治陰也。

瘀血灌睛,為病最毒。凡見白珠紫脹、傅點不退,必有瘀滯在內,可翻睥內視之。若睥內色暈泛浮,椒瘡或粟瘡者,皆用導之一法則吉。不然,將有變症生焉。

血灌瞳人,視瞳子不見黑瑩,但見一點鮮紅,甚則其色紫濁,病至此,危且急矣!初起一、二日尚可救,遲則救亦不愈,恐其人亦不久於人世也

風時冷淚,此為竅虛,因虛引邪之患。無時冷淚則內虛,膽、腎自傷之患。

直視為腎絕,直視搖頭為心絕,戴眼者,太陽已絕

目之病多矣。其治之亦多術。大約分經絡氣血,度人性天時,寒熱、虛實之不等,老幼、男女之各異,法不出於三因,藥惟通乎表裡,世有專科,巧由心出,非語言之所能盡其蘊也。《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曰:敢問耳部為何如?

曰:耳屬足少陰腎經,又屬手少陰心經,又屬手太陰肺經,又屬足厥陰肝經,又屬手足少陽三焦膽、手太陽小腸經之會,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又屬足太陽膀胱經。又屬手足少陰心、腎,太陰肺、脾,足陽明胃經之絡。

耳前,屬手足少陽三焦、膽、足陽明胃經之會。耳後,屬手足少陽三焦、膽經之會。耳下曲頰,屬足少陽膽、手陽明大腸經之會,又屬手太陽小腸經。

曲頰前,屬足少陽膽、手陽明大腸經之會。前寸許,屬手陽明大腸經。曲頰後,屬足少陽膽之經。

蓋腎氣通於耳,所主者精,精氣充周,則耳聞而聰。若勞傷氣血,風邪襲虛,使精脫腎憊,則耳為之病矣。有氣厥而聾者,有挾風而聾者,有勞傷而聾。有因十二經脈上絡於耳,其陰陽諸經適有交井,則藏氣逆而為厥,搏入於耳,是為厥聾,必有時乎眩暈之症。耳者宗脈之所附,脈虛而風邪乘之,使經氣否而不宣,是為風聾,必有時乎頭痛之症。

勞役傷乎氣血,淫欲耗其精元,疲悴昏聵,是為勞聾。有能將息得所,血氣和平,則其聾漸輕,其或日就勞傷,風邪停滯,則成久聾之症矣。外此,又有耳觸風邪,與氣相擊,其聲嘈嘈,目或見火,謂之虛嗚。熱氣乘虛,隨脈入耳,聚熱不散,大汁出焉,謂之膿耳。若風熱搏之,津液結𩊅,成核塞耳,亦令暴聾,謂之聤耳。

白話文:

身經答問四

眼睛腫也不紅,但覺得粗糙、昏暗疼痛,這是氣分裡潛伏的火氣,脾肺經絡有濕熱,秋天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可以用桑白皮散、玄參丸、瀉肝湯治療。

天行赤眼病,七天自己就會好。火氣的發作時間是七天,到十四天就會傳染給別人。十四天還沒好,一定是因為體質虛弱,要小心其他併發症。有陰虛型眼赤,也有陽虛型眼赤,治療方法不同。

很多人眼睛發黃渾濁,都是濕熱引起的,只有小孩子眼睛顏色比較正常。

夏枯草治療眼珠疼痛,晚上更嚴重,效果很好。因為眼珠和眼睛相連,屬於厥陰經。夏枯草能滋養厥陰經的血脈,這種草三四月開花,夏至陰氣生長時枯萎,所以它具有純陽之氣。因此用它治療厥陰經引起的目痛,效果神奇,是用陽氣來治療陰虛。

瘀血衝擊眼球,是最嚴重的疾病。如果看到眼白發紫脹,有瘀點消退不了,就一定是瘀血阻塞在裡面,可以用內視鏡觀察眼內。如果眼內顏色發暗渾濁,有針眼或小米粒大小的瘡,都要疏導它,這樣就會好。否則,就會產生併發症。

血液衝擊瞳孔,瞳孔裡看不見黑色明亮的光澤,只看到一點鮮紅,嚴重的話顏色會紫濁,病到這個程度,非常危險緊急!初期一兩天還能搶救,時間長了就救不活了,恐怕病人活不久了。

時常流眼淚,這是竅穴虛弱,因虛弱而引發邪氣入侵的疾病。經常流眼淚代表身體虛弱,膽腎都受損傷。

一直直視前方代表腎氣衰竭,直視前方還搖頭代表心臟衰竭,戴眼鏡的人,太陽經氣已衰竭。

眼睛的疾病很多,治療方法也很多。大致要分經絡、氣血,考慮人的體質和季節,寒熱、虛實的不同,老少、男女的不同,方法都離不開三因學說,藥物要通達表裡。雖然有專科醫生,精巧的醫術來自於用心,不是言語所能完全表達的。《易經》說:神明而洞察事理,存在於個人修養之中。

問:請問耳朵的疾病如何?

答:耳朵屬於足少陰腎經,也屬於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足厥陰肝經、手足少陽三焦膽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交匯處,也屬於手足陽明大腸胃經,也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也屬於手足少陰心腎經、太陰肺脾經、足陽明胃經的絡脈。

耳前屬於手足少陽三焦膽經和足陽明胃經的交匯處。耳後屬於手足少陽三焦膽經的交匯處。耳垂下方的臉頰屬於足少陽膽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的交匯處,也屬於手太陽小腸經。

臉頰前方屬於足少陽膽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的交匯處。向前一寸左右,屬於手陽明大腸經。臉頰後方屬於足少陽膽經。

因為腎氣通達於耳,掌管精氣,精氣充足,耳朵就能聽得清楚。如果勞累損傷氣血,風邪侵襲虛弱之體,使精氣耗損,腎臟虛弱,就會導致耳朵生病。有因氣逆而導致耳聾的,有因風邪而導致耳聾的,有因勞累損傷而導致耳聾的。由於十二經脈都上絡於耳,陰陽各經在此交匯,就會導致藏氣逆亂而引起氣厥,衝擊耳朵,這就是氣厥性耳聾,通常伴隨頭暈目眩。耳朵是經脈彙集的地方,脈氣虛弱,風邪乘虛而入,使經絡氣血不通暢,這就是風寒性耳聾,通常伴隨頭痛。

勞累損傷氣血,房事過度耗損精元,疲憊昏沉,這就是勞損性耳聾。如果能好好休息,氣血平和,耳聾就會慢慢減輕,如果繼續勞累,風邪停滯,就會變成久聾。除此之外,還有耳朵受風邪侵襲,與氣血相搏,聲音嘈嘈,眼睛可能看到火花,叫做虛鳴。熱氣乘虛而入,隨著經脈進入耳朵,熱氣積聚不散,就會流出膿液,叫做膿耳。如果風熱相搏,津液凝結,阻塞耳朵,也會導致突然耳聾,叫做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