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

回本書目錄

身經通考卷二 圖說 (1)

1. 圖說小敘

《孝經》云:天地之性,人為貴。孟子云:守孰為大,守身為大。守身,守之本也,然不通貫乎天地之理,烏知人之所以為貴?且不曉然於一身之義,亦烏知守之所以為本乎?竊謂人之生也,天地予之貌,父母予之形,形生神發,而理在其中矣。容固不異於父母,理乃大同於天地。

語其原,則一致而殊途;究其委,實百慮而同歸。宇宙間觸處有畫前之易,不越乎人之一心而統,於身乎載之。是故身得心而靈,心得身而固。古之聖賢,莫不以修身為先務。蓋以身也者,內之可以致知誠意正心,外之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則身固萬事之樞機,不可不究其詳者也。

然今之好學者,博極群書,而於一身之內或不知臟腑之所安,懵然於周身經絡之名,欲修而修何所據,則亦為不善學者矣!余因取身體經絡內外名目,既於答問詳言之,而復繪為圖考,仍系之以說,使覽者知一身之內,有如是不同之經;一經之內,有如是不同之病;一病之內,有如是不同之藥。庶幾有身者盡知所以為身,必盡知所以為修,而於守身之學不無小補云。

若夫修理道之身,以為格致誠正工夫者,則仍有程朱諸先生之書,在余又何敢贅焉!

2. 五臟六腑位次

肺最居上,為諸臟之華蓋,六葉兩耳,主藏魄。心在肺下,其體半垂,如未開蓮花,上有七孔三毛,主藏神。心下為膈,膈下有胃,主藏水穀。胃左有肝,左三葉,右四葉,主藏魂。膽在肝之短葉間,有精汁三合。胃右有脾,主藏意。胃下為腹,大腸當臍,右回十六曲;小腸左回疊積十六曲,主傳溲便。

二腸之下為臍,臍下為膀胱,主藏溺。背脊骨節第七之下有二腎,左者為腎,主藏志;右為命門,主藏精。故曰臟者藏也,腑者聚也。今將圖說列於左:

五臟六腑所生病症並宜用藥性修養法

3. 肺臟圖說

肺俞在背第三椎,募在胸旁中府,上連會厭。俞者輸也,經氣由此而輸彼也;募者結也,經氣聚於此也。平脈浮,賊脈洪,其聲咳,其臭腥,其液涕,其味辛,其色白,秋宜咽,手宜雙擎。

肺虛,鼻息利,少氣,實則喘喝,仰息,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病先發於肺,喘咳三日之肝,脅病支滿;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五日之胃,腹脹。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吐血;濡而散,當病漏汗;肺脈沉而數,浮而喘,苦寒熱,腹滿,腸中熱,小便赤,肩背痛,從腰以上汗出,

4. 應用藥品

氣實瀉之,用澤瀉、葶藶、桑白皮、地骨皮瀉子,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河子瀉火。氣虛補之,補母用甘草、人參、升麻、黃耆、山藥。除濕用半夏、白礬、白茯

5. 大腸腑圖說

大腸俞,在脊十六椎旁,募在臍旁天樞下,連肛門,屬金,主變化,為傳送之官。

腸中切痛而鳴,冬感寒則泄,當臍而痛,與胃同候。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狀。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如囊裹漿。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是動病齒痛䪼腫。是主津液,目黃口乾,鼻鼽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盛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

大腸實,腹滿善咳,面赤身熱,喉咽中如核狀;大腸虛,腸鳴虛渴,唇口乾,目急善驚,泄白。

6. 應用藥品

清熱用秦艽、槐角、地黃、黃芩。溫里用乾薑、附子、肉蔻。解肌用石膏、白芷、升麻、葛根。腸實瀉之,熱用大黃、芒硝、桃花、牽牛、巴豆、郁李仁、石膏。氣用枳殼、木香、陳皮,檳榔。腸虛補之,用皂莢。燥用桃仁、麻仁、杏仁、地黃、乳香、松子、當歸、肉蓯蓉。濕用白朮、蒼